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家高建群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地域色彩,陕北高原成为高建群非常关注的时空环境,作家在这样的环境中展开叙事,不断将自身对于陕北高原的诠释付诸于作品的各个方面。经过不断的艺术提炼和打磨,陕北高原在作品中反复书写,孕育成熟,成为高建群小说的鲜明艺术意象。《最后一个凶奴》是高建群小说的代表作,在小说中高建群展示了其特有的"匈奴情结",其叙事依旧以陕北高原为背景,将"匈奴情结"集中在陕北高原上进行表现。此后,陕北高原与"匈奴情结"多次在高建群的作品中发生勾连,形成了相辅相成的特殊关系,也构成了高建群创作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2.
高建群作品     
高建群,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最后一个匈奴》、《六六镇》、《遥远的白房子》等,也是中国新时期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文心雕龙》中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高建群则把它发  相似文献   

3.
白桦的云南边地小说创作经历了50年代边地题材小说创作和新时期边地传奇小说创作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以边地反敌特斗争为主题,同时也展现独特的边地风情;新时期以来的边地传奇小说创作,展示了一个充满神秘异域风情的边地,那是一个理想的精神栖息地。  相似文献   

4.
文明与尊严,是《羌戎考察记》作者——著名的摄影大师庄学本先生在边地的切实感受和对边地人民的评价。正是有了对边地民众这样的态度,也就促成了庄先生《羌戎考察记》的顺利诞生,  相似文献   

5.
《文学的触须》是钟先生的首部文学评论集,汇集了作者在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研究、地域文学研究评论等方面二十多年来积累的主要成果。全书共分为三辑,分别是“西部边地的文学风景”、“西部边地的文学声音”和“西部边地的文学视野”。第一辑“西部边地的文学风景”是主要部分,汇集了作者倾心的“西海固文学”研究的主要成果。第二辑“西部边地的文学声音”是作者在讲授“当代文学”课程之余对当代文坛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研究的心得。其中有对“汪国真现象”的透视,对秦牧散文的赏析,对罗广斌、  相似文献   

6.
李琦的诗歌将目光投向东北、西北、西南等遥远边地,通过对边地生灵、自然景致、民风民俗的刻画构建了一个诗意化的理想精神家园。诗人在边地中展现理想人生样式,在自然中寄托了美与神圣。李琦诗歌中的边地呈现了一种“向后看的乌托邦”情调,暗含了诗人对传统的认同与对现代化的反思。诗人在对纯美边地注入理想化浪漫色彩的同时也不乏理性的思辨精神,对边地未来有着清醒的预见,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边地的苦难底色,展示了诗人直面现实的可贵勇气。  相似文献   

7.
《文学教育(上)》2010,(1):158-159
曾以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享誉中国文坛的作家高建群,时隔16年再次推出长篇小说《大平原》。高建群在《大平原》作品研讨会上表示:“这是我最好的故事,好过我讲过的所有故事。”《大平原》讲述了陕西渭河平原上一个普通农民之家三代人历经种种苦难,在顽强求生存的同时捍卫尊严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开元、天宝年间,大量诗歌谱入边地大曲传唱。边地大曲的传辞受乐曲特质影响和制约,多选用七言绝句的形式。这些诗作择韵响亮,选题刚健壮阔,情调苍凉悲慨,均体现出鲜明的边地大曲特色。边地大曲的诸多音乐要素共同作用,对盛唐诗风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的云南边地民族教育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是特殊历史时期下的产物。近代以来内忧外患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使云南边地的各少数民族得以从文化上融入正在形成的近代民族国家,而教育在其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现结合近二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对民国时期的云南边地民族教育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并力图发掘民族教育中的英文教育踪迹,为未来云南边地民族教育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论民国时期的云南边地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至清末民初,云南边疆与内地还存在极大的差异,土司及边民尚缺乏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观念,既不利于政府边地行政,也不利于边疆危机的应对,所以边疆开发和边地国防建设尤为迫切,云南边地教育亦因此在民国时期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在云南省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取得了全新的发展。云南边地教育培养了大批边疆人才,促进了边疆开发,凝聚了一个以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为内核的民族共同体,为抵制英法的侵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云南边地教育不仅是影响政府边地行政的关键因素,而且是极其重要的国防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1.
语文科组是学科基地市区,语文工作室是学术高地特区,语文社团是学业边地新区。开拓边地,发展新区,则是守望基地市区、登临高地特区的门户和路径。  相似文献   

12.
民族抗战的全面爆发促使边地空间的多维发现,这其中的西南边地因其特殊的空间地位而成为战时“活力中心”,涵括其中的文学、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实际发展态势亦随之生成了多元化的边地效应。如此,外来的知识分子所信奉的抗战文化理念与本土文化人存在的分歧应时而出,本土作家对外来经济大规模入驻边地经济带来的生态文化改变的担忧,外国传教士在边地区域内的传教活动对边民群体的影响,而这些面向对思考战时边地文学书写中“现代文明”的反思与建构问题具有言说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是当今比较文学和中国文学研究界关注的焦点,我国当代著名陕西籍作家高建群的创作具有参照意义,高建群受吉尔吉斯斯坦作家艾特玛托夫的影响,在创作中欣赏,赞美甚至神化女性,塑了众多优美的女性形象,表现出了与艾特玛托夫相似的女性崇拜情结,他在接受影响的同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体性功能,将外来的异质文化因素与本土文化有机结合,显现出陕西当代作家独具的特色,艾特玛托夫的女性形象从吉尔吉斯的群山草原走向西方世界,展示了作家宣扬的的博爱和至善,高建群的女性形象则从草原的白房子回归陕北的黄土高原,揭示了作家所探索的中华民族的生存之迷和发展之谜。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近年来国内兴起的文学人类学批评方法,从原始主义文学形态这一特殊视角对新时期云南边地小说作了历时态和共时态的分析,认为新时期云南边地小说已取得突出成就,是50年代“经典性”边地小说之后的一丰碑,其成就甚至并不亚于50年代的小说。究其原因,主要是作家们在表现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之时注重于文化学上的揭示与穿透,从而多侧面地反映了云南民族文化心理、精神风貌,使新时期边地小说的表现空间得到了充分的拓展,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后,大后方发展边地教育事业的必要性日益突出。这一时段出版的西康地方杂志《康导月刊》刊载了大批西康地方官员所撰写的与西康边地教育有关的文章。从《康导月刊》刊登的边地教育文献入手,探讨所刊载文献的教育思想和学术价值,以期为学界研究抗战时期的边地教育提供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16.
民国云南边地民族教育概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国云南边地民族教育概说苍铭中国传统教育的方式是奉儒家思想为正宗,书院、私塾教习“四书五经”,读书人通过科举方能入仕做官。在云南边地,尤其是滇南边地,由于清王朝的统治力度一直都极强,汉文化的渗透也相对较早。在中越交界的云南绿春县,清嘉庆二十三年(18...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高建群作品的翻译情况为例,分析了现如今文学翻译的弊端以及更好的翻译策略,运用功能对等理论分析翻译文本的方法,同时,本作品还可以对文学翻译的实践和研究起促进补充作用。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现如今文学翻译中的现状和不足;第二部分,介绍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第三部分,分析了陕西文学作品的特点;第四部分,以高建群的文学作品为例,论述了对等理论在其作品翻译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边疆与内地,汉族与其他各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整体.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帝国主义列强对边地侵略活动的加剧,边地的开发大大加速了.无论是东南孤岛台湾,还是西北边陲的新疆,抑或是东北边地,此时都呈现出经济发展的可喜景象,有的甚至达到了当时全国先进省区的水平.清政府对边地的开发活动,在历史上有着进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的全民性的反法西斯战争。本文以30年代和40年代临沧边地文化活动等大量资料,反映临沧边地各族人民团结抗战的爱国精神与贡献。同时,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文化教育工作与国家前途、命运的关系;落后的临沧边地各族人民筑起的新的长城在抗战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再次,分析文章采用的相同的写作手法。在两篇文章中,郁达夫和高建群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郁达夫在描写“江南雪景图”时,按照时间顺序引用古人诗句,给人一种天地间一片莹白的惊喜。高建群在描绘第三次落日时,实写当时的火烧云,用火烧云的“灿烂”“夸张地烤红了西边半个天空”来虚写当时的落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