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印象派的钢琴表现手法、无论在风格上、技术上都和浪漫派音乐对立,通过德彪西三个时期的创作,可看出钢琴音乐发展到印象主义意味着钢琴艺术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3.
最早接触印象主义的作品是在幻灯机前看到的一张绘画——莫奈的《日出》,那模糊而又迷人的画面在我心里激荡起了一种异样的涟漪,因为那是以前在我的审美概念里从未出现过的另一个世界。从那时起我开始迷蒙的爱上了这些画,究竟为什么,自己也说不出。  相似文献   

4.
人们在认识印象派音乐的模糊性时,容易忽视作品中所隐藏的强烈的曲式感、音与音之间微妙的逻辑关系以及不同作曲家的差异。本文借助印象派美术的分析,论述印象派音乐模糊与清晰的双重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解析德彪西与拉威尔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人们在认识印象派音乐的模糊性时,容易忽视作品中所隐藏的强烈的曲式感、音与音之间微妙的逻辑关系以及不同作曲家的差异。本文借助印象派美术的分析,论述印象派音乐模糊与清晰的双重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解析德彪西与拉威尔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久居芝兰之室不闻花香,久入鲍鱼之肆不闻其臭,我们身处在社会转型、市场经济、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大众审美文化与大学审美文化紧密交织。本文基于对当代大学审美文化与大众审美文化的理解,分析大众审美文化与大学审美文化在文化参与上的大众性、商业性、复制性的契合;以及在审美方面之个性化、多元化、娱乐化的契合,并以此让读者对大众审美文化与大学审美文化有更深地了解。  相似文献   

7.
《大连大学学报》2021,(4):32-35
德彪西广泛涉猎多种艺术领域,其音乐作品属于"印象主义"音乐风格。本文对德彪西钢琴音乐风格产生背景进行分析,研究音乐文化对德彪西钢琴音乐所产生的影响,能够发现德彪西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脉络与风格来源,全方位了解德彪西钢琴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义,为乐曲创作与音乐艺术不断前行作出理论指引。  相似文献   

8.
德彪西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创始人,敢于大胆尝试各种乐风,使印象派特有的织体表达、音响效果及音乐形式得以充分展示,形成了音乐层面个性鲜明的美学观念。德彪西吸取了东方音乐因素,中国的音乐形式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创作的音乐内容总与东方音乐相似。其钢琴曲《水中倒影》与《平湖秋月》这首中国作品关联性较强,大有异曲同工之感。《水中倒影》与《平湖秋月》在音乐创作理念、方式、技法、旋律构成等方面类似,但二者写意意境有所不同,技法也有所差异,但不能否认文化交流之处。  相似文献   

9.
作为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人物,德彪西将大自然的瞬息万变与诗歌的体裁描绘的淋漓尽致.大胆的和声运用结合独到的演奏技巧将音乐间的微妙张力绘制于谱面.在《月光》中他大胆运用音乐的色彩变化来抓住听众内心,将印象主义的风格深深印在每一位听众的脑海中.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山水审美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引用古人的山水诗词,阐述了山、水景观各自的造景功能及其旅游价值,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给大自然所带来的美景,借此把我国的山水景观渗透到文化氛围中,使其具有文化底蕴,从而给人们带来的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1.
12.
我们如何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一体化的背景下,进一步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得到全世界的瞩目与认同,首先就是要搞好国内的传统文化审美教育,这样才能使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更大辐射力与感染力。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相关学习经验,结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就如何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出了部分探讨性意见。  相似文献   

13.
音乐是人类创造的诸多文化现象之一.音乐常被称为音响的艺术、时间的艺术、表现的艺术和情感的艺术.音乐艺术的特性赋予了音乐审美情趣情感性、表现性、实践性、创造性等特点.良好的文化修养,是提高音乐审美情趣的关键.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述了音乐审美情趣与文化修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音乐是人类创造的诸多文化现象之一。音乐常被称为音响的艺术、时间的艺术、表现的艺术和情感的艺术。音乐艺术的特性赋予了音乐审美情趣情感性、表现性、实践性、创造性等特点。良好的文化修养,是提高音乐审美情趣的关键。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述了音乐审美情趣与文化修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审美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中音乐教育的核心,本文从音乐教材、音乐教学环境、音乐教师及音乐活动等方面进行阐述,为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提一些自己的看法以便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6.
学者季羡林在为《中国翻译词典》作的《序言》中说:“倘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是从未枯竭。……中华文化之所以能长葆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这句话很好的诠释了翻译对于文化融合的莫大作用,其实从翻译中可看出中西文化审美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1990年代,随着审美文化一词经由金亚娜从俄文中舶来,国内学界似乎一夜间"发现"了中国自身的审美文化问题,从那时起审美文化研究长盛不衰。从周宪、姚文放、陶东风教授研究当代审美文化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当代审美文化批判》(山东文艺  相似文献   

18.
探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特性及中西文化审美差异,论证了加强中国传统文化译介审美关注的必要性,提出了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审美译介的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视域融合"理论认为,艺术作品最终意义的形成是原作者"初始视域"与欣赏者"现今视域"相互碰撞并融合的结果。本文通过对歌剧《图兰朵》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孕生的艺术文本进行解读,说明任何音乐文本中都并不存在一个确定无疑的内涵,音乐审美欣赏的过程是多元文化音乐审美视域不断碰撞的过程,只有注重对多元文化场域中形成的音乐审美视域进行文化特质辨析,才能探寻到音乐文本意义增繁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从引导教学对象认识正确的音乐审美观着手,其次在教学对象学习钢琴过程中根据个体差异所表现的不同音乐审美观的现象,通过针对性的进行正确的音乐审美观的培养,最终达到能正确的认识和真正理解音乐,能真实再现音乐所要达到的境界,充分说明音乐审美观在钢琴教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