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中国封建社会“四部之学”到近代社会“七科之学”的转型 ,是中国传统学术形态向现代学术形态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是中国近代大学学科体系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结合晚清“西学东渐”及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 ,着重探讨了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转型的进程及特点 ,并分析了其对中国近代大学学科体系形成的意义及影响  相似文献   

2.
新民以强国,是严复启蒙思想的核心命题。严复基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现实,力图探寻一条从根本上使近代中国摆脱积贫积弱,被动挨打的局面,走向振兴富强的道路。严复以国民素质为视角,以新民为要归,形成一系列有关“新民”与“强国”之间的关系命题,其中观点不乏精深和独到。  相似文献   

3.
不少研究将清末民初由报刊、出版等传媒力量所形成的“公共舆论”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混淆,并以此为出发点来讨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这显然不妥当的。在厘清这一错误的基础上,通过对大众传媒在近代发展的基本形态、学“公共舆论”的作用、学会社团的公共性等几个方面的分析,探讨了影响近代社会变革的传媒力量-“公共舆论”的特点以及它对学变革、化思潮变迁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小说”一词由古代的过于宽泛到现代的相对节制的界说,呈现出从化小说到学小说的古今历程,其中具有标志性的正是言小说、白话小说、现代小说的前后出现。现代小说的生成与言一致的现代汉语之间形成互补的同构关系,而“小说”一词也因之真正获得了作为学样式的当下界定。只有从这一界定的基点出发,才有可能对中国古代小说的源流避免历史的误认,同时也才可能对中国现代小说的价值进行现实的确认,从而有助于较为准确地把握中国小说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5.
冯俊卿 《中学文科》2006,(11):60-60
现行的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对“平均地权”未作详细的解说,学生对这个概念感到很费解。那么,什么是“平均地权”呢?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作家获取日本学经验的自觉努力体现在小说创作之中,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专注于异域。学经验”的“革命”却付出了规避生存实感的沉重代价,于是,在近代“小说界革命”的热烈场景之中,中国小说艺术本身却出现了诸多的问题。这一学史的重要事实提示我们应当重新估价生存“体验”之于中国现代学发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体西用”与张之洞的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体西用”是西方近代文化传入中国后,中西文化结合的一种形式,是洋务派从事洋务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文化政策,是近代中国社会和时代的产物。19世纪90年代末,洋务运动后期的代表,洋务教育的集大成者张之洞在一份奏折中提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同年,他在《劝学篇》中集中地、全面地阐述了“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的思想,形成了以新卫旧,以西维中的文化理论,这是张之们推行近代化运动,特别是教育近代化的纲领。张之洞“中体西用”的含义指的是教育首先要以中国的经史之学、孔孟之道、封建的典章…  相似文献   

8.
纵观中外教育史上关于教学过程的探讨,中国古代学者考察的主要是“学”的程序,西方近代教育家们重在分析“教”的程序,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家们对“教”与“学”的联结程序展开了研究,30年代苏俄学者提出的“课的类型”、“课的结构”等概念所阐述的基本上仍属于片面的“教”的程序,当代课程与教材的改革等引起了学者们研究教学程序时的广泛重视。总而言之,迄今为止,教学程序的状况基本上仍处于近代阶段;当代关于教学程序的新探索显示出向新阶段过渡的迹象。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百年历史化的发展过程及其现代性反思,可以黄遵宪等人在晚清的“诗界革命”作为切入点,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意识对中国学和中国学史,尤其是中国学的古今演变加以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由此即可对“20世纪中国学”等观点和主张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分析,从而把古代、近代、现代学视为一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历史前进运动。  相似文献   

10.
近代汉语中“女儿”一词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儿”是汉语口语常用词,它最初表示“女子(女孩子)”,后来又可表示“父母所生的女性孩子”,后最终取代前成为其现代意义。本拟探究“女儿”的现代意义出现的时间,并描写它在近代汉语中的种种用法。通过对献的详细检核,初步论定现代意义上的“女儿”至迟应出现于宋代,比通常认为的《水浒传》时代要早得多。这可以为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和语辞书编篡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1.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科教学,主阵地是课堂。为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任务,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我们以“人的全面、主动发展”的教育观为指导,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现代教学观为方向,以“学会学习”的素质教育学习观为目标,确定了“探索领先、学导结合、优化训练、当堂达标”的教学思路。本文拟就课堂教学中的“导”与“学”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2.
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太平天国运动”部分附有一份“田凭”插图,图下注明“太平天国发给农民的田凭”。许多学生据此认为田凭只是发给农民的土地证,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13.
“学案导学”是教学的一种手段,目的是变传统的封闭型的教学为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教学。它不同于其他教学手段的特点是:学案与导学密切结合,学案指导导学,导学依据学案,重点在“导”,变传统的讲授式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所以要想把整堂课“导”好“导”活,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提高能力,一是要求学案的编写要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二是教师要会“导”。要把握住导学的时机,采取有效的手段,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13页有句话:“英法联军在广州烧杀抢劫,无恶不作,还成立了占领委会。卖国贼柏贵仍任原职,为外国侵略维护殖民统治秩序。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出现的地方傀儡政权。”中的“这”字指的是什么,课及教参均未提及。许多人望生义,认为是指占领委员会。这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5.
人教社2003年版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93页:“19世纪中后期……英国凭借其“世界工场”的地位,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期的主要‘供货商’。”第107页又说:“19世纪中期,英国……有‘世界工厂’之称。”那么,19世纪中期的英国应该称为“世界工场”还是“世界工厂”呢?  相似文献   

16.
在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拉丁美洲的侵略”一目中,讲到了美国提出的“泛美主义”这一口号。这是高中历史教材中出现的一个新概念。那么,何谓“泛美主义”呢?它又是怎样产生和演变的呢?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观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它从整体论的原则出发,提供了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构架和思维模式,放弃了近代机械自然观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所蕴含的基本生态理念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基本生态理念惊人地相似,为构建中国自己的生态伦理学提供了极具现实意义的理论渊源和思想资料,进一步阐明了“天人合一”观的现实价值与作用。  相似文献   

18.
梁伟 《宁夏教育》2006,(2):19-19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校长对于一所学校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说。新的形势给现代校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校长要管理好学校这个“家”,除了要有全心全意为学校服务的公仆意识,还应尽其力发其奋当好“四家”。  相似文献   

19.
新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2003年12月第1版)的第一章第五节有几处改动:标题改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最后一节的阅读文字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内战大体停止,双方的关系迅速发展。中国共产党先后派周恩来、叶剑英、林伯渠、博古等,到西安、南京同国民党领导  相似文献   

20.
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四章“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一章,内容复杂、头绪繁多,而这一章教材编写的逻辑性又不是太强,这就为我们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建议大家学习时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