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商业保险在近代中国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行业,是由西方传入的新制度。从1805年外商出于进出口贸易的需要把现代保险制度引入中国,至1860年代保险业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期间华人以保户、股东、职员或代理人等身份侧身其中。1875年第一家民族保险公司保险招商局诞生,至1911年,华商的保险企业先后有45家,大部分把总公司设在上海,并在大小通商口岸设立分公司或代理机构,民族保险业初具规模。中国保险市场的  相似文献   

2.
《声屏世界》2012,(6):27-28
在中国加入WTO后,保险业开放,中国保险业开始被迫"与狼共舞"。入世危、机并存,给中国保险业带来全新的竞争环境与保险理念,中国保险业呼喊"狼来了"的同时,被迫开始和巨人赛跑。阳光保险自成立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迈开了追赶、超越的  相似文献   

3.
《档案与史学》2000,(5):20-24
中国的人寿保险业在开埠之初到 190 0年 ,可以说是洋人的一统天下。190 0年以后 ,一方面鉴于人寿保险事业的蒸蒸日上 ,一方面觉悟到太阿倒持的危险 ,中国才有了专保水火人寿的华商人寿保险公司——福安保险公司。其后一些华商人寿保险公司相继出现。成立于 1912年的华安合群保寿有限公司 ,是当时影响较大的华商人寿保险公司。在其成立二十周年之际 ,邓 番共 先生撰文对该公司及中国保险业二十年发展历程作了回顾与总结。该文有助于了解中国保险业早期状况 ,故予整理公布 ,档号 Q0— 9— 15 0。选编者杨天亮。中国保险事业二十年 (1932年 )…  相似文献   

4.
关于我国第一家民族保险公司何时创设,是何名称,历来学界多有争议,莫衷一是。究其原因,实为保险史资料稀缺,零星分散,爬梳不易,某些资料书中不当甚至错误之处,仍被各种保险论著转载引用,长期以来,沿袭成规,误以为真。据笔者归纳,学界对此问题的观点主要有二:  相似文献   

5.
张翔 《声屏世界》2012,(6):36+38
我国的保险市场已经进入到较为充分竞争的市场阶段,这里不仅有国内知名的保险业巨头,也有实力雄厚的外资保险企业,还有众多的中小型保险企业,而成立仅仅6年时间的阳光保险在这样一个激烈竞争  相似文献   

6.
媒体宣传是保险业得以持久发展的必要做法之一,也是提升公众保险意识、激发大众保险需求的一种有效方式。广播新闻凭借其自身"快"、"伴随"、"互动"三大特点,可以让听众第一时间掌握最新最快的保险新闻动态及重要服务性信息,能够让听众走在路上、坐在车里、做着事情都能了解保险业的即时动态,更能够让听众通过一个电话、一条短信就能参与到广播节目中来。因此,广  相似文献   

7.
读罢《芦山青年推销保险》 (见附稿,下文简称《芦》 ),觉得它触及的事实有新闻价值,但没有把事实固有的新闻价值反映好。   《芦》触及的事实,是芦山县“十多名”农民作保险业务员。这件事的新闻价值,至少有两点要肯定。   其一是具有新的属性。   保险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又是商品经济发达与否的标志。论历史,它不新。说现状,我国虽然解放初期就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保险业的勃兴,还是受发展市场经济的推动。既然一个县的保险业务员都有二三十名 (据《芦》中的“十多名”占“一半”估计 ),可见保险业市场已由城市扩展到…  相似文献   

8.
档案作为历史发展与社会实践的真实记录,是人类知识的结晶和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项管理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而保险业务档案是为保险消费者提供全面良好服务的可靠依据,是保险服务中的重要一环.当前,随着保险业的创新发展,改革转型,保险业务档案作为保险业务的重要内容之一,所发挥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对保险业的良性建设与快速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本文就如何做好新时期保险业务档案谈一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9.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保险业面临外资的全面进入,在外资保险企业诸多优势中,其信息化应用水平总体上高出我国的保险企业;信息化水平高,发展就快,核心竞争力就强,外资的进入对我国保险信息化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0.
陈雪 《大观周刊》2011,(51):31-31
1805年英商在我国广州开设了第一家保险公司,经过二百余年的发展,民族保险业也已经深深扎根在中华大地上。”保险”成为男女老少耳熟能详的术语。然而,伴随着保险业在国内如火如荼的发展,“理赔难”也遭到保户与保险公司双方律师的唇枪舌剑、各大报刊媒体的口诛笔伐。“投保容易理赔难”大大削减了广大人民对保险的信任,这一印象若不能及时得到改变。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势必更变得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