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灵的归宿     
我小时候每天都陪伴在父母身边,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特殊。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睡觉、谈心,其乐融融。后来我到外地上学,每个星期回家一次,每次回家都和父母在一起。那时父母总是不断的嘱咐我,我真觉得似乎枯燥了许多,父母仿佛迂了许多。那一次学校放学比原来早半天,我就跟父母打电话撒了谎,说第二天才放学,今天不回家了,父母也没多问。挂上电话我心里十分激动,心想总算可以自由一下了,再也听不到父母的唠叨了,真高兴。这种感觉在短短的半天之后,就被另一种感觉代替了,那就是———孤独、冷清。那天的晚饭是我一个人在校外的小…  相似文献   

2.
从小,父母对我要求很严,在学习上尤其如此。所以我一直小心翼翼地对待学习,生怕满足不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年轻的时候都没有上过大学,我很小就能理解他们对我的殷殷期望,这也造成我从迈进校门那天起,就始终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记得每次考完试,我都是竖着耳朵十分紧张地听老师念分数,因为下了96分就会被父母好好地训一顿了。那时,爸爸妈妈最喜欢搬出他们对这个家的贡献和为我所做的一切来说明他们有多么不容易,我学不好就是对不起他们,丢他们的脸。年幼的我听了总是又惭愧又难过,同时也暗暗奇怪我的学习和爸爸妈妈的脸面究竟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3.
记得那时我正带五年级一个班,有一段时间,很多学生迷恋画卡,文具盒、书包、衣服口袋里都有,不少学生一到课间就趴在地上拍卡,既不卫生又不文明,而且还培养了不良习气,学校三令五申禁止,可就是有学生不听。  相似文献   

4.
从小学一直到初二的这几年中,老师和父母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在小学,我一直不爱记笔记。上课一会儿做做小动作,一会儿说“小话”。总之,以前的我,上课既不记笔记也不注意听老师讲课,只是凭借着一点小聪明应对学习和考试。  相似文献   

5.
我是差生     
做惯了优等生,成天不用父母操心,偶尔晚上12点还要逼我睡觉,难得几次糊弄过作业,成绩也就这个样。只是上课认真点,大局也定了。很正常地,我便进了最理想的学校,父母也不抢功劳,问什么都是“我们从来不管他”。悠闲一个暑假之后,我终于又被环境所感动,而且比以前更努力。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一个月的最后一次的分数,竟是个红灯,而且是鲜红的。没有走,仍旧是个诚实的好孩子,二话不说便向父母递上了成绩单,只是有一点点心虚。和想像中的差生相比,哼,哪个有我这么好,会在长假第一天便交成绩单!不过事实很残酷,分数就是上帝,我就是差生了?!于是一连…  相似文献   

6.
身陷必然性     
梁文道  赵玮雯 《大学生》2012,(17):38-39
准确地讲,我从小到大在学校里的成绩没有好过。我在你们这个年纪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其实,年轻的好处在于,这是你不用想太多事情的时候。我小时候,家人给我的压力也很大,但是,我不管他们,也不管学校和老师,谁都不管。所以,从初中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这六年,我的成绩一直很糟,从来没有离开过全班倒数三名  相似文献   

7.
前几天身体不舒服,晚上早早休息,一直咳嗽,另一房间的女儿正在开心地看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节目。此刻很渴望女儿能来关心,一夜的心愿未能实现。第二天一早满打满算女儿一定会问候一声.结果是失望的。把自己的心情如实与女儿交流,女儿感到很惊讶:因为我知道你肯定不舒服的,就不用问了。我说:“假如你病了,爸爸、妈妈肯定会跑前跑后,喂药喂饭,嘘寒问暖,恨不能代替你生病。假如在你生病的时候,我们也象你今天一样,你会高兴吗?将心比心,人人都需要关心,父母也需要孩子的呵护。”女儿听了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我的心里却掀起了波澜。  相似文献   

8.
胡嫣 《家庭教育》2002,(6):16-17
主持:武汉读者翁国明问:“我儿子7岁,只喜欢听好话,不能说他一点不好。在学校调皮,老师批评几句,他马上不高兴,有时回家还会哭一场。真不知该怎么办,不知其他父母有无此烦恼?”现在的孩子都习惯听好话、被赏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说不得”的毛病。怎样对待孩子的这种“说不得”现象呢?本期有6位父母朋友座谈自己的观点,供大家借鉴。  相似文献   

9.
我一直是个吊儿郎当的学生,成绩不佳,纪律不好,父母为此不知被老师叫到学校多少次了。以前觉得无所谓,反正我常被老师训,他们也常被老师传唤,大家都习惯了。虽然父母经常教育我,但我就像那水浸的牛皮,浸了也三斤半,没浸也三斤半,他们絮絮叨叨的教诲对我一点作用也没有。爸爸为此还对我动过手,但我好了伤疤忘了疼,依旧三天两头地犯错。  相似文献   

10.
惜别     
过完年,父母又要南下去打工了。终于,父母南下的日子到了。我一直把父母送到车站。车站上,妈妈一句句地叮嘱我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这些在我平时看来类似“废话”的叮嘱,此刻却让我听来特别悦耳、亲切,似乎永远也听不够,听不完。终于,我控制不住自己,泪水一颗一颗悄然落下……此时此刻的我,心情难受极了。我知道,我最亲爱的人马上就要离我而去,远到他乡,成为华夏大地上千千万万打工者中的一员。他们顶着骄阳,冒着严寒,辛勤地工作,换来的却是极少的报酬。就是这些不多的钱,父母也全都用在了我的学习上,如果我不去珍惜,不去…  相似文献   

11.
前几天身体不舒服,晚上早早休息,一直咳嗽,另一房间的女儿正在开心地看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节目。此刻很渴望女儿能来关心,一夜的心愿未能实现。第二天一早满打满算女儿一定会问候一声.结果是失望的。把自己的心情如实与女儿交流,女儿感到很惊讶:因为我知道你肯定不舒服的,就不用问了。我说:“假如你病了,爸爸、妈妈肯定会跑前跑后,喂药喂饭,嘘寒问暖,恨不能代替你生病。假如在你生病的时候,我们也象你今天一样,你会高兴吗?将心比心,人人都需要关心,父母也需要孩子的呵护。”女儿听了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我的心里却掀起了波澜。  相似文献   

12.
进城     
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从咿呀学语到小学四年级,其间,我都没有见过父母一面。其实,在村里很多孩子都和我一样,他们的父母也都在城里,有的是厨师,有的是保安,有的泥瓦匠,都是一年到头难得回来一趟。我的父母就是泥瓦匠中的  相似文献   

13.
父亲的礼物     
九岁那年的夏天,记忆里只有两件事。那时我上小学三年级,小妹上一年级。每天午饭后,我们要顶着热辣辣的太阳,爬过一个小山坳到学校去。那个夏天很热。山脚下有一家卖棒冰的,五分钱一根的棒冰让我们每次走到那里都要磨蹭很久。我父母每天有午睡的习惯。那时我们住的是三间平房,中间一个小客厅,两边是卧室。父亲每次回家都会把外衣挂在客厅的衣架上。我知道,父亲不喜欢用皮夹子,他的钱就散放在上衣口袋里。那天我和小妹要出门时,父母的卧室里已传出轻微的鼾声了。父亲的外衣静静地挂在那里,散发着诱人的气息。我终究没能抗拒臆想中棒冰的清甜…  相似文献   

14.
不如给予     
曾遇到过这么一位女生.与父母关系十分紧张.发展到后来,干脆不回家,今天到这个同学家借住,明天到那个同学家借住。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子,在外面这么流浪,急得她父母不知如何是好,什么法子都用过,只剩下没有给她下跪了,可就是无济于事。于是,家长求助于我。得知情况后,我找该生耐心地做过思想工作,谈到父母的苦心。谈到做子女的孝心等等,而她却依然故我。  相似文献   

15.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是《天津教育》忠诚的读者。参加工作的头几年,可读到的教育教学类期刊很少,每月如期而至的《天津教育》就显得尤为珍贵了。那时我对两类文章比较感兴趣,学科教学策略与高考复习。语文是"大学科",《天津教育》上每期都能有几篇与语文教学有关的文章。对专业功底很浅、教学经验尤其"贫瘠"的我来说,这些文章就是甘霖、营养液。那时学校没有复印机,只好把自认为重要的内容誊抄在随身携带的本子上。  相似文献   

16.
傍晚刚要走出站前学校校门的时候,一个女学生拉住了我的衣服,我一看,原来是那个爱哭的“小不点”,我几年前在站前学校任教时的学生。说是学生,其实我并没有直接教过她那时,她才读一年级,因为家里父母工作很忙,所以寄宿。我当时负责学校寄宿部的工作。她来到寄宿部上学,很不适应  相似文献   

17.
从小,父母对我要求很严,在学习上尤其如此。所以我一直小心翼翼地对待学习,生怕满足不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年轻的时候都没有上过大学,我很小就能理解他们对我的殷殷期望,这也造成我从迈进校门那天起,就始终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记得每次考完试,我都是竖着耳朵十分紧张地听老师  相似文献   

18.
父母在外打工,电话里除了让我要听爷爷奶奶的话之外,就是问我的成绩,一听到我的成绩下降了,妈妈就会狠狠地训斥我。可是,我们农村学校,班里没几个认真听课的,大家都是得过且过,谁去关注成绩啊。成绩不好又怎样?别人还不都是一样,我能有什么例外?在我的家乡,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很多女孩都上不起学,早早辍学帮家里干农活。但是就有例外。有个女生学习刻苦,成绩优越,在她的坚  相似文献   

19.
我的孙女小洁是1995年被她父母接去美国的,那时她9岁,正在上小学三年级。 小洁在家时学了几句英语,可是到了美国就全然不管用了。语言不通,在美国上学可是个大问题,我感到非常担心。幸亏不久后儿子来电说:“她喜欢学校,喜欢同学和老师,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即使在学校放假时,她都叨念着学校,希望假期没有这么多、这么长。”这才使我稍微松了口气。1997年,我去美国公干,顺便去  相似文献   

20.
有时候,学生讨厌某位老师,而老师也同样会不喜欢这个学生。身为父母的人,对于孩子不受老师重视,当然会感到不满,这是人之常情。例如,就读于三年级的明明的母亲,觉得明明在学校的情形好像不太对劲,心里一直很介意,觉得明明没有得到老师的重视。有一天,明明从学校回来,她立刻上前问:“今天怎么样?”明明回答:“一点都不好,今天我拼命举手,老师却不叫我。”做母亲的一听,再也忍不住了,立刻打电话到学校,劈头就把老师斥责了一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