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小学自然第八册中《毛细现象》一课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提出问题导入,再通过实验分析得出“水能沿着有空隙的材料上升,空隙小,水升得高”这一结论,最后应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的现象作出解释。全课很好地体  相似文献   

2.
在一次关于如何处理学生上课“插嘴”现象的集体教研活动中,王老师说“:有的班学生的习惯很不好,今天我上数学课,题目刚刚出示,就有学生不经举手马上说出答案,总是打断我的教学思路。”李老师深有同感“:有的同学回答错了,其他同学就迫不及待地想发表不同见解,不举手发言,课堂纪律一团糟。”其他老师还举了下面两个例子:例一:一次,一位青年教师给学生讲《乌鸦喝水》的故事。当讲到“乌鸦把石头放进瓶子里,水渐渐升高,乌鸦喝着水”时,一学生迫不及待地说道“:可以用吸管喝水,我们平时喝饮料都用吸管的。”“那时有吸管吗?”那位老师没好气地…  相似文献   

3.
《科学课》2009,(4):52-53
由学生的发现想到的 迟旭华 在一次送课下乡活动中,我为乡下孩子讲了《毛细现象》一课。因为路途较远,携带不便,我便把实验器材中的玻璃管换成了塑料吸管。课前一番精彩的开场白过后,学生开始实验探究。当学生汇报实验现象时,意想不到的现象发生了:水在粗细不同的三个塑料吸管中上升高度差不多,几乎一样高。  相似文献   

4.
《小学自然教学》2009,(4):52-53
由学生的发现想到的 迟旭华 在一次送课下乡活动中,我为乡下孩子讲了《毛细现象》一课。因为路途较远,携带不便,我便把实验器材中的玻璃管换成了塑料吸管。课前一番精彩的开场白过后,学生开始实验探究。当学生汇报实验现象时,意想不到的现象发生了:水在粗细不同的三个塑料吸管中上升高度差不多,几乎一样高。  相似文献   

5.
任可 《贵州教育》2013,(14):46-46
平时上课时,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学生举手,然后教师也就自然而然地请举手的同学回答问题;答对了就出示下一个问题,答错了再请别的同学说。在这不经意间,我们忽视了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我们不清楚他们怎么想、遇到了什么困难。在一节练习课中,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比2/3大、比3/4小的分数有无数个,请写出3个。题目一出,大家眉头紧锁,停顿一分钟过后,只有四、五个同学举起了手。可我不再请这些举手的同学说自己的想法,而是转换策略,说:"看来这道题同学们困难很大,你们都遇到了什么困难,能说说吗?几个学生小心翼翼地举手了。生1:我想先把这两个分数化成小数,  相似文献   

6.
《热胀冷缩》这一课,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材中采用的材料是玻璃烧瓶。因学校没有很多烧瓶,于是我临时请学生准备空酸奶瓶和吸管(此材料很易收集),待上课时,我让学生把灌满红色水的酸奶瓶插上吸管,先放入热水中,红色液面迅速上升,学生得出水受热体积变大,水就顺着吸管上升的结论。接着,我让学生把此装置放入冷水中,奇怪的事发生了,全班12个小组,有10组的吸管液面非但没下降,反而上升  相似文献   

7.
九年义务教育自然教材第八册第10课,教材提供了3个有梯度的引导性实验,学生从中可知,水能沿有空隙的材料上升,空隙越小,水上升得越高.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这些实验的现象还不够明显,也不便于比较,可作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8.
《毛细现象》是人教版小学自然第八册的一节选学内容。本节安排了3个毛细现象的验证性实验。其中的实验2内容为:找一些粗细不同的吸管,将它们的一端浸入水中,看一看有什么现象发生?教材的附图提示了该实验的现象:不同吸管中红色的水均上升,较细的吸管中水上升最高。较粗的吸管中水上升较少。但是实践中,我们常发现与此相反的实验现象,即吸管中的水并没有上升而是下降了。管内的液面低于管外的液面,较细的吸管下降最多,较粗的吸管下降较少或基本相平。如何解释这一异常现象?这个实验该怎样做,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呢?一、为什么吸管中的水不上…  相似文献   

9.
刚接这个初三普通班不久,一次,在我的课上,我出了道例题让学生解,并且叫了两位同学板演,在行间“巡视”时,我发现学生们的解题并不理想,同时我也注意到上黑板解题的同学显得很窘迫,很着急。我想可能是他们觉得在新老师面前有点难为情的缘故。待他们回到座位后,我针对学生的错误原因,将题目细致地分析了一遍。由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比较重要,所以讲好之后,我即兴自编了一道类似的题目让学生做。评讲后,我突然想做个调查,看看究竟有多少学生掌握了。“解对这道题的同学举手给我看看。”这可是第一次这么多学生举手,而且都面带着“自豪”。平时若…  相似文献   

10.
<正>一、引言——从"举手"现象中得到的启示现象一:到低年级去听课,几乎每个班的学生都"训练有素",他们举手的姿势整齐划一,都是左手放平,右手肘关节落在桌面上,右手臂垂直于桌面。我当时除了佩服老师们的训练成效,还在想:这些孩子好像"机器人"啊!现象二:要上公开课了,我们生怕学生不举手而"冷场",于是我们就在课前和学生"约法三章":整堂课都积极举手的同学可以免做一样作业,一次都不举手的同学多写1篇日记。一般只要"依  相似文献   

11.
跳跳虎:你好!我想告诉你我的烦恼:上课时,老师提问,我总是不敢举手,不管我懂还是不懂。有一次,我忽然想举手,可看看同桌、看看同学都没有举手,我心里暗暗害怕,手怎么也举不起来。一下课我就后悔了,一遍遍地下决心……我以为这回一定能行了,可一到上课,那种害怕感又来了。跳跳虎,你说我该怎么办?请你帮帮我吧!清兰  相似文献   

12.
<正>跳跳虎:你好!我想告诉你我的烦恼:上课时,老师提问,我总是不敢举手,不管我懂还是不懂。有一次,我忽然想举手,可看看同桌、看看同学都没有举手,我心里暗暗害怕,手怎么也举不起来。一下课我就后悔了,一遍遍地下决心……我以为这回一定能行了,可一到上课,那种害怕感又来了。跳跳虎,你说我该怎么办?请你帮帮我吧!清兰  相似文献   

13.
在一堂文言文课上,教师安排同学们翻译一组句子.教师说:"我想请三位同学到黑板上翻译,有没有同学愿意?"看四下一片寂静,他又淡淡地说了一句:"感到没有把握的同学上去写."话音刚落,就有几位举手了.  相似文献   

14.
我曾经有幸观摩了一位造诣颇深的教师执教的一节自然课 ,在授课的过程中 ,有一个环节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执教的是五年级自然《血液循环》一课 ,课上多数学生积极发言 ,主动思考 ,自主探究 ,上得扎实而生动。最后 ,教师出示一问题 :血液循环对人体有何作用?然后引导学生用心读书 ,之后口头回答。这节课中能自己勇敢地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都回答了 ,只剩下几个迟迟不敢举手的同学 ,教师当然了然在胸。当学生读完后 ,教师说想请在这节课上从来没有回答过问题的同学来回答 ,那几个同学就慢慢地举起了手。第一个同学连书都没有看一眼 ,概…  相似文献   

15.
计亚萍 《教书育人》2005,(12):38-38
在一次关于如何处理学生上课“插嘴”现象的集体教研活动中,王老师说:“有的班学生的习惯很不好,今天我上数学课,题目刚刚出示,就有学生不经举手马上说出答案,总是打断我的教学思路。”李老师深有同感:“有的同学回答错了,其他同学就迫不及待地想发表不同见解,不举手发言,课堂纪律一团糟。”其他老师还举了下面两个例子:  相似文献   

16.
<毛细现象>是人教版小学自然第八册的一节选学内容.本节安排了3个毛细现象的验证性实验.其中的实验2内容为:找一些粗细不同的吸管,将它们的一端浸入水中,看一看有什么现象发生?教材的附图提示了该实验的现象:不同吸管中红色的水均上升,较细的吸管中水上升最高.较粗的吸管中水上升较少.但是实践中,我们常发现与此相反的实验现象,即吸管中的水并没有上升而是下降了.管内的液面低于管外的液面,较细的吸管下降最多,较粗的吸管下降较少或基本相平.如何解释这一异常现象?这个实验该怎样做,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呢?  相似文献   

17.
平时上课,每当老师提出问题,总是有学生高高地举起小手,老师自然而然地请他们回答问题,答对了就出示下一个问题,答错了再请别的学生说。在此过程中,老师不经意间忽视了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遇到了什么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进行了一次尝试。在一节复习课上,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比23大,比43小的分数有无穷多个,请写出3个。题目一出,大家眉头紧锁,稍停片刻,有6个学生举起了手。全班有44人,举手的太少了。于是我改变了策略,说:“看来这道题比较难,大家遇到了困难。都遇到了什么困难,能说说吗?”一个学生说:“我想先把这两个分…  相似文献   

18.
王贺湛 《科学课》2008,(8):53-53
一次送课下乡活动中,我为学生讲《毛细现象》一课。因路途较远,携带玻璃材料不方便,于是,我便把实验材料中的玻璃管换成了塑料吸管。新课伊始,经过一番充满激情的开场白过后,学生们开始了实验探究活动。当学生汇报实验现象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现象:"水在粗细不同的三只塑料管中,  相似文献   

19.
在自然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让学生大胆质疑不善于发现问题,就无创新可言。我在教学《毛细现象》这一课时,引入课题后,我就让学生把布条、铁钉、胶片和纸条的一部分放进水中,观察它们是否都会产生毛细现象,并让他们说说在实验过程中产生了哪些疑问。学生提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为什么水不会沿着铁钉上升?为什么水会沿着纸条上升?为什么水会沿着布条上升?为什么水不会沿着胶片上升?为什么有的材料水上升得较高?为什么有的材料水上升得较低?为什么有的材料水上  相似文献   

20.
九年义务教育自然教材第八册第10课,教材提供了3个有梯度的引导性实验,学生从中可知,水能沿有空隙的材料上升,空隙越小,水上升得越高。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这些实验的现象还不够明显,也不便于比较,可作如下改进: 1.改静为动。将原实验材料毛巾浸入水中,水沿毛巾缓慢(几乎看不见)上移,改为将较大的餐巾纸浸入红水中,我们能很明显地看到红水争先恐后地沿纸上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