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多元智能”在中国: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认为智力不是一种核心能力,而是一组同样重要的能力。这组同样重要的能力不是以整  相似文献   

2.
多元智能理论和素质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认知和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基于多年来对人类潜能的大量实验研究于八十年代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关注,特别是在当前美国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因为这一理论向传统的评估学生  相似文献   

3.
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发展离不开新理论、新观点的支撑和指导,主要论述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1983年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对于高职英语分层教学的指导作用,并指出多元智能理论在英语分层教学中的如何切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针对传统智能理论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  相似文献   

5.
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MI)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1983年提出的风靡全球的教育新理念,它的提出和发展对当前西方许多国家的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近些年来,这一理论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对于网络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所谓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二者相长的过程。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智能的结构》(Frames of Mind)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他认为,每个人的智能至少包括七个方面:音乐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身体-动觉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  相似文献   

7.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针对传统的智能一元化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The,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这一理论在世界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据此开展了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育评价的改革,且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今它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本文主要探讨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及其对于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当下,很多老师都知道自己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也了解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简称MI)在教育教学评价以及促进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在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理应践行多元评价,促进每个学生幸福成长。然而,真实的校园生活,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  相似文献   

9.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在世界教育领域里促进了教学观念、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育评价的变革,它也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是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学者霍华德·加德纳在其1983年出版的著作《智能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在当前美国教育教学改革中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已经成为许多西方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这一理论已受到我国广大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关注和认可,但其在高职英语课堂中的运用极少,作者认为,多元智能理论同样适用于高职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本质属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有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科学的理论体系,二是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其最高的价值追求。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制度设计都是服从和服务于其本质属性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遇到的挫折根本原因是背离了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本质属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本质内涵出发,结合中国国情,制定出合理的、灵活多样的制度设计,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实现了对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复归。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社会主义观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2.
老子有关道的哲学是老子进行形而上学的理性沉思后对世界本原问题所作出的回答。同时,道所具有的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与老子继承和批判神学宗教中的神性观、天命观和神迹等问题密切相关。探讨老子的道观与早期神学宗教的神性观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宗教向哲学和科学蜕变的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老子时代的人们的宗教思维。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观和人文观的统一。它既肯定科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又注重人类创造历史的伟大活动,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观和人文观统一的进一步体现,要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17.
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本文从大学这一高等教育系统中最高层次的机构入手,分析大学三项职能的发挥,进而得出要树立适用性、多样性、发展性的多元化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论断。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在谋求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问题上,科学地回答了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为谁发展的问题,并具体地提出了一些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途径、措施等,为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创新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出现了"冲击-回应说"与"中国中心说"的分歧以及"天下观"与"民族国家观"的对立.实际上,这些分歧和对立根源于"西方中心观"与"中国中心观"两种不同的解释模式.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来看,"西方中心观"与"中国中心观"之间的对立是近代中国社会"悖论"性质在思维方式上的折射与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的"悖论"性质决定了海外中国学研究要超越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而采取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0.
从海德格尔生存一存在论的视界看,由于一个物质性对象和一个关于它的陈述是根本不同的两个东西,从而二者无任何相互“符合”的可能。那种认为真理是理智与事物相“符合”的传统观点,实际上源自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信仰。由于“符合”论真理观不能以一种存在论的方式去思考“世界性”,从而世界也就不可能被正确领会为此在存在的一种结构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