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计量雨滴     
雨是从云层降落的小水滴。无论是瓢泼大雨还是毛毛细雨,雨水都是一点一滴的落到地面上来的,只是雨滴的大小不同:暴雨时的雨滴直径一般有3~4毫米,最大时可达6~7毫米,而毛毛雨的雨滴直径则在0.5毫米以下。  相似文献   

2.
由于地球上的江河湖海受到太阳的照射变热,水就变成了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后受冷会凝结成小水滴,小水滴多了就形成云。当水滴继续变大,直到它们重得大气托不住时,就会落到地面,这就是雨。这  相似文献   

3.
正富士山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之一。这座火山共喷发过18次,最后一次喷发是在1707年。目前它处于休眠状态,不过地质学家还是将它列为活火山。图中富士山之上笼罩着一团笠状云,就像戴着一顶帽子。笠状云是高积云的一种。当稳定、潮湿的气流受到障碍物,比如山峰的影响,它们会被迫爬到山顶。由于山顶的气温和气压较低,因此水汽会凝结成云。而当潮湿的空气不断向上移动时,山顶上空气中的小水滴会越来越多,最终就形成了笠状云。虽然山顶的风很大,不过笠状云看起来是静止不动的,这是因为随着  相似文献   

4.
一般情况下,气温高,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就比较高;气温低,则水蒸气的含量就比较低。空气中如果含水蒸气较多,当温度降到一定的程度时,部分水蒸气就会凝结成小水滴。当水蒸气的凝结发生在高空时,就会形成云:如果发生在接近地面的空气里,就称做“雾”。雾就是悬浮在接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的水滴。由于小水滴对可见光的散射作用,所以雾中的能见度显著减小。当太阳出来时,温度上升,水蒸气蒸发,雾就消散了。  相似文献   

5.
知识雨林     
雨也会形成白云在经典降雨理论中,云与云之间互相碰撞结合使得云中水滴变大,当水的重力大到上升气流无法将其托住时,水滴就下降变形成雨。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降雨不是云变雨过程的终点,而是云雨循环的中途。雨水在下降过程中,带动气流一起下降,下降气流触及地面后外溢,相互碰撞,从而形成上升气流,之后,上升的空气再在之前无云的天空形成新  相似文献   

6.
《发明与革新》2013,(11):44-44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幻想着掌握呼风唤雨的本领。美洲印第安人在篱笆上挂上干瘪的蛇尸来求雨,东方人跳龙舞,西方人做祈祷,但无情的干旱却一次次地使他们的希望破灭,田地里的禾苗也一次次枯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逐渐了解了降雨的成因。水汽从海洋和湖泊蒸发升腾成为空气的一部分,形成云朵,然后雨水或雪花就从云中降落下来。但是水汽究竟怎样凝聚成雨滴?  相似文献   

7.
江瑶  冯爽  付远 《科技通报》2022,(6):24-29
利用云降水显式预报系统(CPEFS)、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及探空反演资料等观测资料,采用水汽特征分析,对浙江夏季1次降水过程的增雨潜力进行研究。其中模式预报的降水落区和云带产品与实况的降水分布、云系特征及移动方向基本一致。利用该时段模式预报产品,结合平行时间的观测资料,对强降水云团和人工增雨作业目标云团的结构及物理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实况强降水落区与具有较高的冰相和液相物质的云团相对应;在实况弱降水区域,可以通过水汽条件、上升气流、冰晶及云水混合比等气象指标判别出该区域因缺乏冰晶而导致的低降水效率;作业目标云系的发展增强与增雨作业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且在作业后1小时内增雨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气象名词     
雾: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受到冷,凝成许多小水滴,浮游在空气里,便是雾。云:空气中的水蒸气升到高空,受了冷,凝成许多小水滴,聚在一起浮游在天空里,便是云。虹:夏天早上、傍晚或雨後,太阳光透过空气中的水蒸气,经过曲折反射,分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光,就是虹。雷:春夏暴雨时,云中的阴阳电,或云中阳电和地面上的阴电相接触,发生闪电和雷响,就是雷。风:风是流动的空气,地面上一部分空气,受热上升,附近的空气流来补充,便成了风。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下雨天汽车后视镜因雨滴而视线变得模糊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利用强烈热气流来去除雨滴的后视镜除雨器。该装置是利用微型气泵产生高压气流,高压气流经导气管流经散热器后形成的热气流被送到后视镜的顶端边沿,高速的热气流可以把附着在后视镜的雨滴给吹散,达到除雨的效果,使镜面更加清晰。  相似文献   

10.
准确地说,在我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冬天很少打雷。在夏天,气温较高,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水汽,它们在上升过程中遇冷形成积雨云。积雨云在猛烈的上升和对流运动中,会因剧烈的摩擦带上大量的正电荷和负电荷,运动得越快,积雨云带的正电荷和负电荷也就越多。当云团中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放电现象,形成巨大的闪电。在冬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很少,而且又没有很强的上升气流,所以高空中就不容易形成积雨云。没有积雨云这个前提,我们当然也就见不到电闪雷鸣了。冬天为什么很少打雷?!宝应县@向纬  相似文献   

11.
想获得更加清凉的地球?把海水喷向云朵吧! 美国科学家发现,当云形成区域的水蒸气遇到海盐晶体时,水蒸气会在晶体周围凝结,形成小水滴。许多小水滴聚集在一起,能够分散太阳光,使云变得更白,于是云朵对光的反射率更高,更多太阳光线返回了太空,地球就会更加凉快了.  相似文献   

12.
《科学大众》2013,(11):42
有一天,天气预报本来是小雨,结果小雨很快转变成暴雨,由此引起同学们争论大雨滴、小雨滴谁落得快,还是同样快的问题。请你也来参加讨论,并说明道理。参考答案:大雨滴落得快。因为雨滴下落时受两个力作用:一是雨滴的重力,方向向下;二是空气阻力,方向向上。空气的阻力与雨滴的横截面积成正比,且随雨滴下落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当阻力与重力相等时,雨滴将匀速下降,这个速度叫极限速度。  相似文献   

13.
采用1960年—202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海表温度资料,以及丹东地区4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丹东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水汽来源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丹东地区夏季极端降水事件水汽来源主要由江淮、江南、淮南和渤海、黄海、东海的水汽随低空急流输送到丹东地区;来自南支西风带低槽前部的西南气流和南海中南半岛上空的转向气流孟加拉湾的水汽;来自西太平洋日本海的水汽沿副高边缘的输送。另外,丹东地区强烈的上升运动,为降水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条件。丹东地区的极端降水事件与海温有关,与中赤道附近大西洋、北太平洋海温具有正相关关系,与东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海温具有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云雨的秘密     
古时候,人们对于云雨的形成千变万化,是难以理解的。但随着近代气象科学的发展,气象学家已逐渐探索出了云雨中的一些秘密。目前,人们已经能够预测云雨的发生和消灭了,甚至于还可以在小范围内对云雨进行影响。人们可以设想,人类控制天气的日子终会到来。那么,云雨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人们常见的天上的云已经不是水汽,而是水汽在空中凝结成的小水滴(也叫云滴)或冰晶,因为水汽,人们用肉眼不能看见,而水滴和冰晶能反射阳光,所以能被人们看见。水汽凝结成云滴,必需空气中的湿度和温度达到饱和或过饱和。当空气温度降低的时候,比较容易达到饱和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3):I0002-I0003
<正>[导读]当飞行器的速度达到音速左右(1193公里/小时)时,就会压缩周围的空气,从而使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云。但它并不总是伴随着音爆现象的产生,同时也未必是音障被突破时所产生的冲击波。当飞行器的速度达到音速左右(1193公里/小时)时,就会压缩周围的空气,从而使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云。但它并不总是伴随着音爆现象的产生,同时也未必是音障被突破时所产生的冲击波。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主要应用NCEP1°×1°再分析资料。从500hpa合卫星云图(TBB)、不稳定条件、物理场特征、水汽条件等,对2011年7月21日-2011年7月30日发生在青藏高原南部(墨竹工卡)发生的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这次强降水发生的时间是2011年7月28号18时,引起这次强降水的主要特征有:①西伸过程明显的西太平洋副高,交汇在西藏的冷暖空气和青藏高原以北存在的低涡系统;②TBB值越低,对应的云顶就越高,存在的云系颜色就越深,对流也就越旺盛,降水的可能性也就变大;③K指数直线上升,说明大气层结很不稳定,有形成降水的可能性。假相当位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气层下部的假相当位温比上部的高,导致大气层结不稳定。只要在拥有较好的水汽条件,以及对流产生的触发机制,则会造成对流运动的发展,就有利于产生强对流天气,造成暴雨;④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有利条件造成的上升运动是本次降水的主要因素;⑤高温中心说明有上升气流,正涡度有利于气旋涡度的增加,水汽通量散度小于零为辐合等。  相似文献   

17.
基于CN05.1高分辨率降水数据JRA-55再分析资料,利用Lanczos滤波、经验正交分解等方法,分析了西藏、青海和四川(以下简称“三省区”)的夏季降水年际变化及其大气环流特征。三省区的平均降水东南部降水最多,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年际变率也呈相似的分布。夏季降水年际变化时空变化可以大致分为“南部型”降水模态“、纬向三极型”模态“、西南-东北”偶极型三个主要模态。“南部型”降水主要与三省区南部的异常反气旋有关,“纬向三极型”降水模态则与中亚、我国东北地区的异常气旋有关,“西南-东北”偶极型降水模态主要与中亚的异常反气旋、三省区东部的异常气旋有关。三种模态降水增多处均与局地的高空辐散、垂直上升气流关系密切。低层西南气流将印度洋水汽输送到三省南部,有利于“南部型”模态形成;朝鲜半岛极强的低层气旋型环流将太平洋水汽输送到三省区中部以及西南气流带来的印度洋水汽,有利于“纬向三极型”模态形成;而印度半岛的低层异常气旋为三省区西南部带来水汽辐合,有利于“西南-东北”模态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利用西安咸阳机场人工观测场内架设的MWP967KV两种型号的地基多通道微波辐射计探测资料对2017年6月29日发生的一次强对流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探测分析及对比。结果表明:在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上升气流强盛,引起云底高度出现明显波动,低层空气向上输送释放凝结潜热导致等温线上抬,整层水汽与液态水含量有多峰结构产生;利用微波辐射计资料二次反演计算分析了KI、SI、TT三个大气不稳定指数,这些指数对强对流天气的短临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效果,探测结果具备一定的临近预警潜力。  相似文献   

19.
针对2020年8月28日~29日青海省东北部一次大到暴雨天气过程,利用常规观测站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雷达资料、模式预报资料等分析造成此次天气过程的主要成因,结果表明:(1)此次降水过程范围广、强度强,暴雨降水落区集中,降水对流性质明显;(2)高低层配置有利于产生大到暴雨天气,500 hPa短波槽、700 hPa低涡、200 hPa高空急流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低层偏东南气流输送水汽,中层西南暖湿气流输送孟加拉湾水汽,西南暖湿气流与冷空气交汇于青海省东北部造成此次大到暴雨天气;(3)中小尺度地面辐合线持续东移,为降水提供了触发机制;(4)降水大值区位于山谷之中,地形辐合对降水增幅作用明显。分析结果对今后预报类似大降水天气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玻璃上霜或上雾对于很多人都是件麻烦事,比如戴眼镜者,摄影爱好者等等。对于驾驶汽车的人来说,玻璃上的霜或雾就更严重了,由于看不清路况,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当温暖潮湿的空气遇到冷的玻璃时,空气中的水分会冷却,形成许多细小的水滴,凝结在玻璃上,就形成了雾水。这些小水滴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