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艺大众化运动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革命文学运动,在20世纪40年代形成高潮,大众化运动一开始就与五四新文学运动划开了界限,否定五四新文学和新文化,批判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反对知识分子的启蒙立场,明确提出知识分子通过改变自我以适应大众的主张,它以大众喜闻乐见为艺术的评判标准,以顺应大众心理而鼓动大众热情为艺术指归,完全颠倒了知识分子与大众在文明发展中的关系,最后终于使文学陷入迷途,使知识分子失掉了精神存在的合法性,而这一过程是一个从主动到被动,从自我迷失到被迫归顺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刘敏 《考试周刊》2009,(50):29-31
文艺大众化是一种趋势,也是在激烈的论争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本文通过对其过程的论述来展现我国文学启蒙立场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社会的剧变,对于新文学的发展和变革提出新的要求,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实主义,二是文艺大众化、旧形式和民族形式。其中有关现实主义的讨论是基于文学与时代的关系,而文艺大众化,则指向文学与人民的关系。《文艺阵地》是茅盾主编的一份大型的综合性文学刊物。对于上述问题,都曾积极介入并展开充分的探讨和争鸣,极大地丰富了抗战时期的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40年代文坛掀起“文艺大众化”和“民族形式”的讨论热潮,这不仅是属于文学本体意义的建设性探讨,同时更凸显论争作家的思想政治的立场和意识形态的诉求,特别是1940年以后以“文艺工农兵方向”为背景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则主要体现了延安中共意识形态对国统区文艺界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6.
30年代文艺大众化运动与毛泽东文化大众化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大众化理论是毛泽东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理论。它以文化本质观为基础 ,以文化服务大众的宗旨为核心 ,广泛论述了文化的来源、任务、文化大众化的内涵、方法论、指导思想 ,并对文化大众化的构成、性质等作了系统的论述 ,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理论体系。毛泽东文化大众化理论的历史文化资源是 30年代的文艺大众化运动及其成果  相似文献   

7.
"左联"成立之初,太阳社、后期创造社、南国社等创办的既成刊物随之变成了"左联"的文艺阵地,计有:《大众文艺》、《南国月刊》、《艺术月刊》、《沙仑月刊》、《拓荒者》与《萌芽月刊》。通过这些刊物,"左联"推介了一些左翼文学新人、新作和新理论,推进了"大众文艺"的发展进程,为将民众引入艺术殿堂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也推进了左翼文艺界的大联合。  相似文献   

8.
文学转型时期的主义之争几乎伴随文学史发展历程的每个阶段。1930年代有关表现主义的争论以及围绕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的优劣高下所进行的激烈论辩,构成马克思主义在加世纪初期文艺理论发展的独特思想景观;60年代西方学术界对于这场争论的意义有过积极的反思。卢卡契对现实主义的坚守、布洛赫、布莱希特等对以表现主义为代表的先锋艺术的理性阐释,以及争论中显示出的政治倾向与美学立场,从多个侧面给予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论争预设了一个经典的学术范式。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的"文艺大众化"运动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文艺大众化"思潮的高潮之一,作为文艺的一个重要门类的戏剧也从理论、创作、演出等各个方面实践着"文艺大众化"思潮。在充分肯定左翼戏剧"大众化"取得的成就的前提下,我们应当看到左翼戏剧在"文艺大众化实践"时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并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瞿秋白在其革命生涯中,对于发展民族先进文化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其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观;(二)倡导革命的文学观;(三)坚持文艺的现代化和文艺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11.
梁新义 《现代语文》2007,(12):117-117
左翼文学作为一个存世不长的文学流派没有做到尽善尽美,在很多方面还存在明显的漏洞和不足。但是,不可否认它对当时社会的积极作用和对后世的影响,它仍被定位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亮点,而并非败笔。本文从"为工农"的文学主张、文学作品的阶级性、审美上浓郁的革命色彩三个方面对左翼文学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通过梳理综合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联两个口号之争之前的文学论争情况,表明周扬与胡风的两个口号之争是这些论争的必然结局,而且很大程度上是中共与第三国际之间矛盾的一个缩影。在这段历史中,两个口号之争更多落入一种喜剧性结局。  相似文献   

13.
丰子恺是一个大众文艺的热心提倡者。在20世纪30年代“左联”发起的文艺大众化运动中,他虽然没有发表多少文章参加讨论,但从20年代起到抗战初期,他不但在理论上积极提倡,而且在漫画和随笔的创作中实践着文艺大众化。由于丰子恺同“左联”距离较远,其思想体系、文艺观点同大多数左翼作家有较大区别,也由于他关于文艺大众化的理论和实践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一向不为人们所注意。研究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历史,不应遗忘丰子恺。  相似文献   

14.
文艺大众化思想是瞿秋白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瞿秋白文艺大众化思想在"向群众去学习"的前提下,主要表现为文艺形式的大众化、文艺作品内容的大众化和大众化文艺的创作方法等方面。瞿秋白对大众文艺的倡导对改变当今大众文艺的"低俗化"倾向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文艺界关于文艺大众化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形成了几种观点,其中瞿秋白的文艺大众化的"三化"原则,即题材的斗争化、体裁的朴素化、作者的工农化,就是其成果之一,并成为他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左翼"文学现象是20世纪中国文化现代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以政治理性思维来诠释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中国人向往现代工业文明急切心态在文学领域中的一种曲折反映。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备受争议的"左联"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在征服众多读者的同时,也有人说她的作品是与时代相脱节,游离于政治之外,与左联相悖的。这无疑是对她作品的一种误解。萧红在左翼文学思潮中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存在,她遵循左联艺术创作的规律而又不一味地照搬教条;她发扬左翼优良的创作传统,又坚持自己独具个性的艺术创作。最终,她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弥补了一些左翼作家试图用文学简单地服务于政治的不足,实现了对左翼理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18.
19.
作为台湾"文艺总管"的张道藩,执行蒋介石的指示,倡导三民主义文艺,在1950年代成立"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中国文艺协会",创办《文艺创作》月刊,开展"文化清洁运动"。他所栽培的"反共文学"是一种逝去的文学,它以强烈的政治偏见而缺乏艺术性而为后人所诟病。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文言与白话的论争是文学革命新旧思想交锋的聚焦点,是"五四"文学运动最重要的内容。在保守派与激进派主要论争的派别之间还存在着中间派。不同于保守派的文言立场或者以文言改造白话的文言本位立场,他们总体上站在白话本位的立场,又能客观看待文言,认同文言的优点,与激进派在"文白"论争中的观点有所区别。根据他们对待文言与白话的态度及变化过程,中间派分为渐进派和改良派两种。渐进派对白话的态度经历了从怀疑到部分认可,再到主动尝试白话创作的转变过程。他们最终认同白话的价值,但反对废除文言。改良派始终站在白话的立场一方,但是他们也看到了当时白话存在的许多问题,既支持对白话进行改良,又主张借鉴文言的优点为白话所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