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州和苏州代表了两种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其不同的制度变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所具有的不同的人力资本结构。中国改革初期,温州企业家人力资本富裕导致了诱致性制度变迁;而苏州由于企业家人力资本缺乏,选择了强制性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2.
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倘若你去过苏州,我想你一定会被苏州的美丽五色所吸引,并为之日连忘返。例如:苏州的四大园林,是享有盛誉的,它们以各自的姿态展现在你眼前,令你目不暇接。不过,不管园林的景色如何优美,最能引起你注意的应是——苏州刺绣。刺绣,号称“江南一绝”,可以说是我们苏州的一大象征。苏州因刺绣而驰名中外。苏绣,从古流传至今,花样繁多,做工精细,是一种艺术性很强的技艺,也是人们勤劳、智慧的结晶。苏绣的形式是千变万化的。从刺绣的面来说,有单面绣和双面绣之分。所谓单面绣,就是指在绣的那块布…  相似文献   

3.
徐黎  徐燕萍 《江苏教育》2007,(12):42-43
一、情境创设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生活在与水为邻的古城苏州,苏州的水随物赋形,兼容并蓄,不但滋养了文化,而且繁荣了经济。可以说,在水城苏州,凡是有河的地方,就有桥的身影……  相似文献   

4.
为了搜集和集中散见在苏州各处的碑刻,苏州成立了碑刻博物馆。现搜集到的碑刻已有三千块之多。(西安碑林也只有二千三百多块)。这些碑刻集中在苏州文庙(碑刻博物馆)内。文庙内戟门前有清乾隆满文汉文平定准噶尔告太庙碑、平定大小金川告太庙碑、平定回纥告太庙碑,它们是清初国家趋于统一的见证,也是反映边疆历史的珍贵资料。除此还有清康熙时孔子至圣先师赞并序、明洪武苏州府孔子庙学新建南门记,明万历苏州府重修儒学记、苏州府重建文庙记、清嘉庆重修苏州府学记等碑刻。  相似文献   

5.
陆文夫小说《美食家》问世以来,因其厚重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一直深受海内外读者喜爱。作者选用符合历史真实的民国符号,再现特定年代的苏州社会风貌,为塑造美食家形象提供了具有地域色彩的文化背景。在这些民国符号中,众多的老牌饭店,是苏州传统美食文化的展示平台;石库门的园林庭院,是吴人优雅生活方式的艺术空间;沿街的茶馆、轿车及人们享用的名烟、名表,是民国苏州时尚元素的形象呈现。它们为小说营造了叙事氛围,也是美食家成长的温床和土壤。通过它们,能观照苏州美食文化的精粹与魅力,以及苏州人的精神追求与生存个性。  相似文献   

6.
意大利的威尼斯和我国的苏州在一九八0年结为“姐妹城”。它们是不同国家的两朵奇葩,两座城市各有千秋,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略一比较便可以发现这些异同。首先来看它们的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7.
解读苏州话     
苏州话的“糯”是出了名的。同样一个“不”字,北方人说起来很是干脆,而苏州人讲起来是“勿要”。这样东西好吃,苏州人就说“好吃是好吃得来”,听起来就非常的柔软和好听。为何苏州话软?主要是苏州话里极少有卷舌音,不必卷起舌头说话。苏州话虽然音调较软,但好多话说起来辨音不准,苏州话里赵与曹同音,孙与申同音,李与吕同音,周与邹同音,吴与何、王与黄同音,因此苏州人提到自己的姓,多半要说明字形,如“草头黄,三划王,走肖赵,曲日曹,口天吴,古月胡”等,否则苏州人自己也搞不清楚。苏州话里有许多用词,喜欢重叠,这一方…  相似文献   

8.
发达的教育自古以来就是苏州的骄傲。历史上这里曾出过2000多名状元、进士,当代苏州籍的两院院士也有80余名。这是当地政府重视教育、人民支持教育、全社会关心教育的结果,也是当今苏州经济繁荣、社会昌盛的重要原因。我们有幸采访了苏州教育局主管基础教育的副局长顾月华,她为我们讲述了苏州教育事业这些年的发展,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苏州的实践更为其他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商金林 《中国教师》2009,(16):59-61
三、“实质与趣味兼美” 1935年秋.叶圣陶在苏州滚绣坊青石弄造了几间平屋,搬回苏州居住。苏州离上海很近.交通又极为便捷。迁居苏州之后,他仍担任《中学生》杂志的主编,每月总有一段时间在上海开明书店,处理编务工作。青石弄在葑门附近,僻静得很。叶圣陶经常到苏州金城书店,“看看青年人买书踊跃的状况”。关心青年的进步成长。  相似文献   

10.
《早期教育》2001,(4):18-19
网师园很小,但小巧玲珑,苏州人都喜欢去那里游玩。网师园中的每一处风景.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像园中的“涵碧泉”.传说有一年苏州发生旱灾.一条乌龙用夜明珠变成了清清的泉水,才帮助苏州解除了干旱。而当你看见园中的灵碧石时,人们又会告诉你,这是从前一位苏州的大画家做梦时梦见仙女送给他的一件宝贝砚台。  相似文献   

11.
美丽的苏州     
正我的家乡苏州,是个美丽的地方。这里有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有具有"中国比萨斜塔"之称的虎丘塔,有热闹而繁华的观前街……苏州的太湖更是一颗天堂里的珍珠。太湖的景色美极了,令人心旷神怡。湖水清澈见底,放眼望去,清一色的绿色,将游客们的目光紧紧地吸引住了。太湖旁,还有一排亭亭玉立的"少女"——姿态万千的柳树。它们像一个个服务员,仔细地"照料"着每一个游  相似文献   

12.
<正>"苏式教育"是在苏州文化传统基础上形成的本土化教育教学理念。虽然它们的实践是各自分散的,但有着共同的教学形态和课堂样式,具有典型的苏州风格和苏式特色。它是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在苏州的集中体现,也是苏州教育现代化在教学领域的最大亮点。作为一名信息教师,一方面感受着苏州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承担着传承发扬苏州文化的责任。研究"苏式课堂",践行"苏式教学",总结课堂教学规律,提炼苏式  相似文献   

13.
媒体纵览     
苏州与温州之争,并不是两千年前吴越之战的延续,但其对中国的影响,却未可小视。苏州输出官员和模式,此地出产的省长们将苏州经验带到中国各地;而温州更多地输出商人和资本,正在中国及全球不停步地征伐。谁给百姓带来了更多的财富?谁为中国提供更好的选择?它们又将走向何处?他将终结温州模式?  相似文献   

14.
苏州河简史 苏州河,古名松江、松陵江、吴淞江。古代太湖水分三路出海,北路为娄江,今和浏河;中路为松江,即为苏州河前身;南路为东江,相当于今天的黄浦江。三江中以松江为最大。18 43年鸦片战争后,外国侨民见沿此河上溯可至苏州,便称之为苏州河。1916年以后,习惯上把在上海老市区境内的河段叫做苏州河。历史上几经河道淤塞等变迁,如今苏州河源出太湖瓜泾口,经由青浦区赵屯入上海,横贯市区,在外白渡桥东侧与黄浦江交汇;全长125公里,上海境内有53.1公里,市区河段长23.8公里。 苏州河原本水质清澈,1911年至1914年曾在恒丰路桥附近建造闸北水厂。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上海工业快速发展,1920年苏州河水质出现黑臭现象,闸北水厂被迫于1928年迁移,改以黄浦江水为水源。此后,苏州河污染逐年加重,到1978年上海境内河道全部遭受污染。  相似文献   

15.
苏州新区实验小学位于姑苏古城西郊——苏州国家高新技木产业开发区,是苏州市第一所实行公开招聘教师的学校。学校有一个团结、开拓的领导集体,有一支积极迸取。奋发向上  相似文献   

16.
关于部首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部首教学中的几个问题●苏州国际小学季伟钦偏旁、部首、结构是分析汉字的重要工具,是识字教学的重要内容。正确认识它们以及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识字教学十分重要。在教学中,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需加以明辨及引起重视。一、部首与偏旁偏旁部首是分析字形一...  相似文献   

17.
在整个社会中,人们离不开形形色色的文化活动场所,政府和社会要根据个人文化与社会文化的需要建立一系列的文化基础设施,如学校、公园、体育场、影剧院、图书馆、文化馆等,当然也包括博物馆这个文化活动基地。就苏州市区来说,八十年代前仅有苏州博物馆一家,占地8300平方米,陈列面积只有2200平方米,随着社会的发展,八十年代以后推出一批有特色的博物馆,如1986年有了300平方米的中国苏绣艺术博物馆,17000平方米的苏州市碑刻博物馆,13000平方米的苏州戏曲博物馆,500平方米的民族博物馆,1989年多了一个国宝钱币博物馆,1991年开放了9410平方米的苏州丝绸博物馆,1500平方米的园林博物馆,1992年又建成了14000平方米的苏州革命博物馆。其中民族博物馆和丝绸博物馆均是中国的第一家。这些博物馆分散在苏州的各个方位,显示着它们各自的特色,有其特有的价值。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前进,给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博物馆是否充分利用这些条件,是否真正在发挥其功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是否能生存下去,这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陆文夫,1928年出生于江苏省苏北泰兴(今泰兴县)。1944年,陆文夫由于身患伤寒而来到苏州治疗养病,从此与苏州结下了不解之缘。1948年,他投身于革命并被派到华中大学干部训练班学习,不久,跟随部队南下再次来到苏州,并任新华社苏州分社记者,及《苏州日报》的记者,同时身兼江苏省文联专业作家。在这期间,  相似文献   

19.
诤言可贵     
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作品中,白嘴鸭和一个人论年龄:年龄有什么可骄傲的,像中国,活得再长,还和一千年以前一样……我的脸上顿时火辣辣的,像被人打了耳光。这句话一直让我耿耿于怀。后来读到一位作家写的一篇章叫《白发苏州》,当然是赞扬苏州的古老明,中还提到美国建国二百年,资历远远不如我们一个小小的苏州。读到这里我忽然感悟,  相似文献   

20.
再游苏州     
五年前。曾去过一趟苏州,那时,就对这古城有种别样的感觉——去别处游玩.总有“为异客”的陌生感和孤独感,惟苏州,就像自己的家乡,亲切,温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