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位泪满青衫的司马就是诗人白居易,他在《琵琶行》里,描写他听了琵琶女的演奏,很受感动,又听了她叙说身世,感到“同是天涯沦落人”,就情不自禁地倾诉了自己谪居浔阳的凄苦,请她再弹一曲。琵琶女促弦重弹,调极凄清,满座掩泣。诗人更是辛酸,泪水把青衫都沾湿了。为什么一曲琵琶,一段自叙能引起诗人的如此感伤呢?这就是文艺欣赏中常说的“共鸣”。产生共鸣的条件之一就是欣赏者与欣赏对象所  相似文献   

2.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名篇佳作。诗中通过对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的描写和悲凉身世的叙述,表现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同时抒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苦闷与感慨。作为我国占代叙事诗中的优秀篇章,其描写音乐的手法堪称一绝。同时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和客观的自然景物“江”和“月”融为一体,创造出完美的意境,使全诗的情感变得含蓄深沉,从而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赏析本文时,我们不妨来寻找…下诗人笔F的“江”和“月”。  相似文献   

3.
姚萍 《文教资料》2011,(36):248-249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一位赫赫有名的诗人,他的长诗《琵琶行》为人们耳熟能详,诗中琵琶女的遭遇也引起无数人的感叹和同情.白居易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心相惜之情。也广为人们传诵。后来出现以《琵琶行并序》为本事的杂剧及传奇作品.将故事铺演成一出出爱情剧.历史中白居易的文采风流与忠君爱国的文人士大夫形象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4.
《琶琵行》是白居易脍炙人口的诗篇,它有如一杯甘醇的美酒,读上千百次,千百次为之沉醉。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艺,令人叹为观止。然而本文的着眼点不在诗艺本身,而是要对作者听乐感爱的情感内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琵琶行》结尾二句云:“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彩湿。”“琵琶女”究竟怎样以她的琴声打动了作者,而使他泣下沾襟的呢?一般的解释是:二人尽管身份不同,地位不同,但他们的身世在某一点上却有些近似,即所谓“同是天涯沦落人”,所以在“琵琶女”通过琴声表达她对昔日的生活的怀恋和对今日孤寂生活的凄苦之感时,  相似文献   

5.
一千多年前,浔阳江头一位琵琶女幽怨的琴声深深地打动了白居易。此时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已两年,本已“恬然自安”,因为琴声,也因为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他“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于是写下了“凡六百一十六言”的长诗《琵琶行》,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让后人为他们一掬同情之泪。  相似文献   

6.
教学《琵琶行》,学完诗序后,笔者提出了一个看似不经意但却令人深思的问题交给学生:为什么白居易“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他和琵琶女的感情共鸣究竟是什么?让学生阅读全诗来回答,结果同学们都很自然地找到了诗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接着我又  相似文献   

7.
王善明 《学语文》2003,(2):7-18
自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他的一首《琵琶行》叙说了琵琶女悲凉的身世,字字句旬流淌着凄凉的情感,并且,由琵琶女的身世勾起了对自己身世的回忆。两个人都是少年时风流倜傥,晚年落得漂?自沦落,这种相似的遭遇,相似的情感,激起了诗人的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8.
刘慧 《文教资料》2009,(5):15-16
《琵琶行》以琵琶女的悲怨倾诉和诗人悲情入诗的真情描写在诗界独树一帜。该诗通过细腻生动的描述琵琶女的凄凉身世和自己谪居僻地的寂寞生活,表现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沉主题。全诗情感基调凄婉、悲凉、低沉、压抑,如泣如诉,如怨如歌,极富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  相似文献   

9.
《琵琶行》中作白居易在听完琵琶曲与琵琶女的自述身世后,有感而发千古名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对于这种天涯沦落之情,我们大都能读出这是作与琵琶女命运的写照,是相同的身世所激发出来的相同的人生感慨,但更深一层地想,是什么原因使两人产生了这样强烈的天涯沦落之感呢?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学的宝库中,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可谓是难得的珍品之一,其中《琵琶行》尤为历代后人所传诵。在这首诗中,作者用饱含真情的笔触,描写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并结合自己仕宦失意,抒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除了情感描写之外,作者还运用优美的语言,结合语言与音乐的特点,借助琵琶这种乐器让读者体会到了一种无法用单纯的语言来描述的美感。  相似文献   

11.
浔阳江上,琵琶几曲,使得江州司马白居易泪透青衫,将琵琶女引为知己,唱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慨叹。音乐原本是抽象的,音乐形象是很难捕捉的,但今日凡读到此诗。我们对琵琶声声会产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这都缘于自居易的妙笔巧绘。  相似文献   

12.
《琵琶行》中琵琶女自述身世“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课本对此句中“教坊”的注解是:“教坊,唐代宫廷的乐舞教习机构”。此注解很不详备;当讲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时,学生又生疑问,堂堂一位大诗人,为何与歌女同命相怜呢等等,这里有必要对“教坊”一词做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其感伤诗的代表作。它借琵琶女的沦落身世,抒发了诗人的愤慨和幽怨之情。对此,古今学者言之甚明。如洪迈曰:“乐天之意,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爱新觉罗·弘历等则言:《琵琶行》“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靳极苍教授也认为,《琵琶行》的主题,是“借写琵琶女不幸遭遇和不平之愤抒写自己忠而被的悲愤”。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三册收录了白居易的《琵琶行》,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有这么两个设问:说说琵琶女的身世为什么会引起诗人强烈的共鸣?怎样理解"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诗的意蕴?我认为虽是两个问题,却是一根主线贯穿,这就是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与社会底层被压迫者之间有区别吗?长久以来,人们提起白居易必然就想起他的《琵琶行》,关键的原因就是这首诗作于白居易人生经历的转折时期,已成为研究白居易的重要资料。普通高校文学史教科书上认为白居易的思想分为前后两期,孟子所说  相似文献   

15.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力作之一。写于元和十年,时年作者正谪居江州司马,内心充满痛苦。通过琵琶女的塑造,在被琵琶女命运激起的情感波涛中坦露了自我形象。通过琵邑声的着力描写,变化曲折的琵琶声激起他情感的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道出了自己的不幸遭遇。 诗中描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漂零憔悴、流落江湖的长安歌妓;一个是遭馋受贬、谪居江州的诗人自己。他们两人的社会地位虽不同,但他们对封建社会的黑暗、不平,都有相同的感受。在浔阳江头琵琶语里。他们的哀怨和激愤组成了一支凄苦之歌,唱出了他们的不幸,鸣出了社会的不平。耐被压迫、被蹂躏的弱女子的同情。揭露封建社会对人才志士的打击和迫害,是本诗的思想主旨。作者为了表达这一思想主旨,在艺术手法上竭尽其能事,匠心独运。描写细腻,层次  相似文献   

16.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江”、“月”都有特别的感情,唐诗宋词中对“江”、“月”的描写也特别多。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一首描写“江”、“月”的名篇。公元815年,自居易因多次批评朝政,触怒唐宪宗,被贬到江州。816年秋天,白居易送客湓浦口,巧遇琵琶女,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中,写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这首长诗在艺术上为后人所称道的往往是诗人对音乐艺术的精彩描绘。其实诗中有关“江”、“月”的描写也同样出色。下面就对涛中有关“江”、“月”的描写进行简要分析鉴赏。  相似文献   

17.
《琵琶行》写于元和十一年.此时白居易的贬官职务就是江州司马.全诗所写的是作者由长安贬到九江期间在船上听一位长安故倡(歌伎)弹奏琵琶、诉说身世的情景.诗人听她弹琵琶感伤身世,也引起了自身的贬谪之感.这首诗在基本叙事方面,可分为六个模块:左迁江州,月夜送客,夜闻琵琶,聆听演奏,互诉身世和不尽感伤. 全诗始终存在两个人物线索,一个是有关诗人自身的,而另一个是有关琵琶女的.关于自身,对于表述者来说是潜在的、欲言又止的.被贬江州无疑是一次政治旅途上的翻车,是一次政治生命的创伤.而且对这一次造成的伤口是需要时间来让他慢慢愈合,造成创伤的原因还需要时间来慢慢反省,溃疡之后的脓血同样需要时间来慢慢舔舐.  相似文献   

18.
琵琶,享有"民乐之王"的美誉,音域广,表现力丰富。琵琶曲《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为作曲家吴厚元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为素材创作而成,乐曲紧紧抓住"琵琶女"的音乐形象,运用丰富的演奏技巧,时强、时弱、时快、时慢,用婉转的曲调诉说着"琵琶女"心中的悲叹,以及诗人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心感叹。  相似文献   

19.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做的歌行。它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长篇叙事诗,诗中大多使用比喻句,更容易引人进入另一个世界——音乐世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成相识"更是成了脍炙人口的佳句。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种种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的《琵琶行》一诗,充分运用对比手法,加强了艺术表现力,有力地烘托体现了诗的主题。本文试就诗中的对比做一归纳和分析。一、人物命运的对比。“我”与琵琶女,一个是名盖诗坛的朝廷官员,一个是曾为名妓的商人妇。本是不同阶层之人,然而最终巧遇于秋夜江上,产生共鸣,诗人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这原因就在于他们有着极为相似的命运:都曾有过美好辉煌的过去,现在都处于失意凄苦之境。通过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