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年制语文第七册6课《观潮》是一篇讲读课文。文章的作者以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为观察顺序,用人潮相衬、动静对比的方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 (一)课文主要写钱塘江大潮,可是,在文中却四次写了观潮的人:①八月十八这天早上,我们是随着观潮的“人流”,登上海塘大堤的。“人流”言观潮人之多。有如此多的人前来观潮,说明这一年一度的钱塘江大潮一定有可观之处。这是从观潮的人多这一侧面,来表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②江潮还没有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观潮》一文,介绍的是雄伟壮丽的钱塘江大潮来临的壮美景象。我在教学《观潮》一课时,将“观潮”的“观”和“天下奇观”的“观”作对比;将“潮”的三种声音和四种形状作对比;将“潮”来前后人们的心情变化作对比;将“潮”来前后江面变化作对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把“观潮”的“观”和“天下奇观”的“观”作对比: 我先板书课题:《观潮》。然后,让学生齐读课题,再听录音,使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大概讲了什么内容,又齐读第一自然段后,我问:《观潮》这篇课文是写哪儿的潮?钱塘  相似文献   

3.
在读中比在比中读《观潮》教学片断厦门市鼓浪屿人民小学林睿《观潮》一课在描写“潮来时”将钱塘江大潮“壮观天下无”的雄伟景象写得淋漓尽致,令人如临其境。在这部分教学中,可设计四次比较,让学生在读中比,在比中读,以领略江潮之壮美,文句之精妙,培养语感。一比...  相似文献   

4.
教材简析及教法提示:《观潮》是一篇讲读课文。它记叙了“我们”到宁海县盐官镇观看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景象的情形。作者按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运用准确、贴切的比喻,抓住潮水到来的声势,具体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奇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全文可分两段:“揭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和“观潮经过”。其中观察经过可分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三层,第二层是全文重点。作者根据观潮的顺序,由远及近,先声后形,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写了出来。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效率低的原因之一是:教师填鸭式的讲,牵牛式的问。而指导学生边读书边动笔,是使学生熟读精思、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下面以教学《观潮》(六年制第七册6课)为例,谈谈如何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动笔练习。一、初读,练整体《观潮》一文,按时间的先后,有顺序地叙述了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大潮奇观。其中重  相似文献   

6.
《观潮》是一篇精读课文。让学生了解钱塘大潮的雄伟、壮观并学习作者按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7.
1 前言 <观潮>是小学语文的一节教学内容.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相似文献   

8.
《观潮》一文写的是钱塘江大潮的雄奇景象。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一定会从心底里发出无限感慨!喜欢观潮吗?我们现在就出发!  相似文献   

9.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都会有无数中外游客到浙江海宁市盐官观潮景区观看钱塘江大潮.钱塘江大潮号称天下第一潮,中秋前后是观看钱塘江潮的最佳时机.钱塘江南岸的赭山  相似文献   

10.
导读平台     
钱塘江潮历来为天下奇景,而观潮之风由来已久,至宋代已成为糅各种风俗、万民欢庆的节传统,观潮日也成了杂糅各种风俗、万民欢庆的节日。作者据此,以洗练生动的笔墨描写钱塘江潮的壮观和观潮活动的盛大,为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明浓郁的历史风情画卷。前半部分写观潮所见,壮丽宏阔的潮景实是由自然与人两大部分组合而成。作者先写海潮的汹涌,用极简省的笔墨写出了海潮的磅礴气势;写人,扣住水军演习时阵势的强大、行动的整齐。写弄潮儿则扣住其矫健灵活的身姿、奋勇争胜的个性。巨潮、水军、勇士共同构成了一幅惊心动魄、声势壮阔的海潮图…  相似文献   

11.
《观潮》,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它围绕“观”字写了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围绕“湖”字写了潮水汹涌,气势磅礴的景象。教学本  相似文献   

12.
一、乐学点“潮来时”雄伟、壮观的奇特景象。二、施教步骤1.创情境,激发兴趣教师用导语激趣:同学们,你们可看过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现”的钱塘江大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现潮日,让我们随着观潮的人流,登上海塘大堤。你们看,这就是钱塘江!(在充满激情的述说中播放录像教材《观潮》创设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初步体验“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三个壮观场景,激发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观潮》(第七册)以凝炼的文字,形象地描绘了气势磅礴、色彩绚丽的钱塘潮,文章起伏跌宕,错落有致,言简意丰。作者开篇概写了钱塘江“八月十八潮,壮观天  相似文献   

14.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写,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情感。对《观潮》这篇课文进行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以期达到以读促思,读写结合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5.
《观潮》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描写了钱塘江大潮宏伟气势。教学要求通过语言文字训练,使学生体会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宏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建立起钱塘江大潮的美丽壮观画面,体会到钱塘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唐宋钱塘江潮诗词为分析对象,通过观赏钱塘江潮的自然景观,探寻观潮时特有的地方民俗,揭示了钱塘江潮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由此,塘江潮从单一的自然审美、民俗审美上升到了多种层面的精神审美。  相似文献   

17.
《观潮》一文生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景象、江潮中的精彩表演及人们观潮的盛况,宛如一幅幅绚丽多彩的风景画、民族风俗画展现在读者面前。在写作方面有以下三个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8.
《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举世闻名的钱塘江大潮,结构清楚,层次分明。文章一开头即以“天下奇观”四字统领全文。接着围绕“奇”字用三个逻辑段介绍了观潮的过程。“奇”,既是文章的主线,又是中心,所以教学可以  相似文献   

19.
浅议《观潮》一文中的语言文字训练江苏常州市博爱路小学王勤《见潮》是一篇绘景文,作者以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作为观察顺序,用入潮相对、动静对比的方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首先要确定训练点。这篇文章的重点是“潮来之时”...  相似文献   

20.
浙江之潮,天下伟观,其美景正与泰山日出、蓬莱仙境并举,声震宇内,世人神往。故而观潮之盛,历代不息。白居易有诗云:“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潮起潮落,似乎还关联着古都杭州的兴衰。苏轼《中秋夜观潮》曰:“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锁,夜潮留向月中看。万人鼓噪慑吾侬,犹似浮江老阿童。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极言潮势之壮观和观潮民风之盛。两位诗人先后知杭州,筑有白堤、苏堤,皆有惠政,他们与民同乐观潮,其诗所咏亲切传神,其情其景似状目前,今日读来犹觉心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