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傅军 《文教资料》2011,(34):17-18
海派作家施蛰存在现代都市小说创作中一直擅长抒写女性心理体验和妇女命运。他的小说文本明显蕴含和突出时代都市女性的主体意识和形象.关注和表现理想女性与现实女性、传统道德与都市文化的碰撞、消解和平衡。本文通过对他前后期代表小说文本和人物的解析,从作家创作态度、视点。手法比较分析其女性主体意识的独特内涵和表现。并从作家创作素养和背景局限分析这种意识成因与特质。  相似文献   

2.
《无名的裘德》是哈代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它与哈代此前小说最大的不同在于对人的主体意识及其动机行为前所未有的重视。主人公对外界的能动反映和自主选择使作者塑造的人物成为主动的思考者和积极的追求者。这种重视人物的创作方法使得哈代最终突破以往性格与环境小说中环境决定人物命运的模式,走向了“以人物为中心”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3.
小说的散文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场革命。从鲁迅、郁达夫、庐隐到沈从文、废名、萧红,他们对中国小说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丰富了小说的样式。在他们的小说中,小说的本质已不仅仅是讲故事,它还可以抒发一种情怀和感受,与中国传统小说相比,故事情节明显弱化。本文试通过鲁迅等有代表性的作家来分析现代小说的散文化倾向以及这种小说散文化倾向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一、语言描写的常规与非常规 如同海明威的许多小说,《桥边的老人》这篇小说的主体部分,也由人物的对话构成。而对话的简洁,一直是海明威小说的特色之一,也是海明威“冰山理论”在小说创作中的形象体现。对于这种简洁对话,英国作家贝茨曾把它跟此前的经典小说家作了比较,认为在老规矩的写作中,特别明显的是:  相似文献   

5.
从会话合作原则看《白象似的群山》中的人物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晓丽 《考试周刊》2007,(39):139-140
《白象似的群山》是海明威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艺术手法展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两性话题。小说的主体部分是对话。小说人物具有泛指性,情节事物生活化,作者自己的声音在小说中隐藏得极深。它丰富的意蕴留给读者无穷的回味和想象力。本文运用会话合作原则从三个会话阶段分析人物心理,试图从语用角度挖掘人物关系,理解作者的创作主题。  相似文献   

6.
先锋小说是小说叙事形式的冒险或革命,先锋小说家的创作是进行自觉的文本实验。先锋小说作家关心的是故事的“形式”,即如何处理故事,他们认为所有的小说都是虚构的;将人物的深度内涵取消,人物只是作为一个形式符号而存在;故意在小说中设置“空缺”,使叙事结构零散化。因此,叙事的虚构化、人物的符号化、结构的空缺化方面表现出新的叙事观念,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先锋小说是一种具有当代意义的创作实验。  相似文献   

7.
小说创作的中心任务是刻划人物;而要刻划人物,就必须注意讲究人物的调度艺术。小说创作中的人物调度,主要是指对人物相互关系中轻重主次、进退离合所作的艺术处理。这种艺术处理,固然与作品的情节铺陈有密切的关系,但与细节描写、结构安排、环境设置以及人物刻划本身所使用的各种艺术手法等,关系也极为密切,因此,对小说的人物调度艺术,必须从多方面作综合考察。无论是从整个作品构思的全局来看,还是从作品局部所提供的某种相对集中的生活画面来看,人物调度在小说创作中都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怎样安排人物的轻重主次,何时调动  相似文献   

8.
从1986年小说发表,到1988年电影上映,再到2014年电视剧热播,《红高粱》业已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图腾与美学景观。在一次次成功的跨媒介传播中,《红高粱》的创作主体们无不在其特定的文化符号中注入自己独有的体验和思考,这也是其始终能够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的关键所在。本文将从创作主体的角度探讨从小说到电影、从小说到电视剧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创作的小说中人物的幻觉,描写小说人物视觉上产生的虚幻表象,反映出小说人物对人生的幻灭感,同时反映出创作主体对旧时代的幻灭和否定,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0.
欣赏理解小说,一是要抓住人物主角;二是要抓住题目。作家创作小说,取题是提纲挈领的重要步骤。从题目中可以概要地了解到作家关于整部小说的题材范围、主体情节、核心人物和创作宗旨的构思方向和主导趋势。上篇已介绍了哲理性题目、警醒性题目,下面再介绍几种:  相似文献   

11.
乔伊斯所开拓的西方现代主义小说传统有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他打破了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那样井然有序、有始有终的情节线索,将“连续”的行为切成碎片,用内心独白、时空交错、感觉变形等混杂的手法和风格,表现了个人内心活动的丰富性,复杂性.沈从文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一种特殊的小说体式,可以叫做文化小说、诗小说或抒情小说.这种小说,不重情节与人物,强调叙述主体的感觉、情绪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本文识时二人的小说创作在客观化叙述上的异同作以比较.  相似文献   

12.
在古代长篇小说的发展历程中,世情小说的出现有着重大的意义。一方面,世情小说在小说人物的选取、整体结构及小说的语言上,明显流露出不同于史传文学的新的平民化、世俗化的审美意识;但另一方面,在这种新变中,世情小说又表现出与史传文学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创作动机、创作原则、传奇性等诸多方面承袭了源自史传文学的传统的审美意识。可以这样说,世情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3.
才子是才子佳人小说中作为一种理想人格来塑造的人物形象 ,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人物人格世界的矛盾性 ,表现为体格上是男子之身而取女儿之态 ,性格上是以想望与放弃并存的姿态对待其人生理想 ,品格上是发乎情而止乎礼 ,情礼和谐为一体。才子形象上的这种矛盾性设定 ,反映的是创作主体的一种阴柔性审美取向 ,它标志着古代白话长篇小说文人化进程的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14.
章着眼于新写实小说的流派特征,从其代表作家池莉的创作入手,展示了她作品中人物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及方式并剖析了新写实小说在创作方法上的特色,从而探讨了90年代以来“新写实小说”创作的审美变化。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创作的小说中人物的幻觉,描写小说人物视觉上产生的虚幻表象,反映出小说人物对人生的幻灭感,同时反映出创作主体对旧时代的幻灭和否定,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凯鲁亚克的第二部小说,《在路上》不仅是其"自由式散文"的完美演绎,更是以凯鲁亚克为代表的"垮掉的一代"之最清晰、最重要的表述,因为无论从叙事特色,还是从人物形象,抑或从主题传达来看,它都最集中展现了凯鲁亚克对小说创作艺术乃至人生价值的永恒无止的追求。基于此,本文立足文本,拟从叙事、人物、主题三个方面深入探究凯鲁亚克小说创作的卓绝之处以及其独树一帜的人生追求,以此彰显其小说创作的历史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节日经过长期的积淀,已经成为意蕴丰富的人文符号。当这些符号被中国古典通俗小说家娴熟地运用在小说人物的生日中时,就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丰满。具体说来,节日可以成为小说人物独特命名的一个依据,可以揭示人物的性格和表达作者对人物的褒贬爱憎态度,可以预示小说中人物的生活遭遇、命运。  相似文献   

18.
在香港浸会大学,张炜紧密结合自身几十年的写作实践,讲述了小说创作的几个主要环节:语言、故事、人物、主题等,发表在《青年文学》上名为《小说八讲》。这是张炜第一次具体地、系统地论述了自己的写作理念,其意义就在于作者有意识地将创作实践与创作理论结合在一起,并开始从理论的层面对小说创作进行思考,张炜也因此对当代作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在张炜的小说创作理论中,人物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现以《古船》为例,论述其小说人物理论与创作的互动性。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以来,不少网络类型小说呈现出“反成长”的叙事特点。这种“反成长”叙事具体表现为人物性格简单、定型;情节铺排与故事讲述曲折离奇、匪夷所思;叙述技巧上不重视人物内心分析而侧重悬念、伏笔的运用。“反成长”的叙事特点与网络类型小说的连载性质、创作主体的创作动机与叙事目的、阅读主体的层次与期待视野等因素密切相关。“反成长”叙事特点给新世纪网络类型小说带来简单化与模式化等审美局限。  相似文献   

20.
新写实小说是新时期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池莉作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本文对研究池莉在1987-2002年间的创作所作的论述进行了梳理,从女性主义解读、叙事学、创作主体等角度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