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举制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其影响波及政治、教育、文学、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并对东亚乃至世界文明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科举废止一百周年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重要时刻,总结科举制度的千秋功罪,从多学科的角度探讨科举制度的废止与科举学的发展,深刻认识中国社会的特性和传统文化的命运,为现实考试制度提供历史借鉴,是海内外科举研究学者的共同使命。为了实现这一宗旨,2005年9月2-4日,在中国科举制废止百年之际。由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相似文献   

2.
陈兴德 《中国考试》2006,(3):33-37,49
在中国科举史上,围绕是否保留科举制度至少有过六次大规模的理论论争,其间科举制还曾经数次中断,但总是旋罢旋复,无怪清季有人断言,“终古必无废科目之虞”!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内部统治危机的加深,中国社会面临崩溃边缘,科举制度日益成为批评的中心。其结果导致了1905年光绪皇帝作出废止科举这一“可惊可骇”之举。重新检视科举在近代的遭遇,不能不说当年的“改科举”(主要是取消八股)与其后的“废科举”在观点上有重大区别。废科举后,包括严复、梁启超在内不少学者都对废除科举的做法表达过不同的意见,但这些意见往往为人们所忽略,清末以来种种对于科举制的以  相似文献   

3.
我国教育评价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世纪已经来临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其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反馈-调节”手段的教育评价也是如此。在21世纪里,我国教育评价的发展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十分关心的事情。在此,让我们一起回顾评价发展的昨天,展望评价发展的明天。 一、评价发展的回顾 (一)评价发展的历史进程 古代中国开创了以封建科举制度为主要标志的教育测验的先河。这种制度对世界各国公务员的录用考试均产生很大影响。20世纪初,科举制度废止之时,正值西方测验运动兴起之时,西方教育测量理论很快就传入我国,我国一些学者结合本国实…  相似文献   

4.
自科举制度创立以来,对科举制度的评价褒贬不一,此局面从科举制度实施的科举时代一直延续到科举制度废止后的后科举时代。从社会归因偏差理论视角,存在于科举评价中的刻板效应、错觉关联、晕轮效应是导致将科举制度"妖魔化"的深层原因。分析三个效应在科举评价中的表现及影响,从文化自觉、加强科举研究及增强科举信息传播角度切入是矫正科举评价中归因偏差的根本举措。  相似文献   

5.
今年适逢科举废止100周年。百年已逝,但人们对古代科举制度以及与其一脉相承的高考制度的了解和评价往往不够全面、不尽客观。为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科举和高考的印象,147位在校大学生接受了“科举与高考印象”的问卷调查。在了解大学生对科举制度和高考改革的印象、认识与评价的基础上,简略分析他们产生不同认识的原因,进而为如何正确看待科举与当前的高考制度改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科举制度废止前后,维新派的一些领袖人物对待科举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梁启超是其中的著名代表。晚清时期,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批判,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废止。制度废止以后,鉴于对当时社会现象以及西学了解的加深,他们对科举制度又进行了重新的合理评价。这种转变过程打上了深深的时代与个人烙印,反映了他们随着社会发展对科举制度存与废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7.
科举考试是中国实施了历时1300余年的人才选拔制度,对其时的政治、经济和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到了近代,它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废止科举,兴办学堂,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形成了强劲的社会思潮。但怎样才能既废止了科举制度,又保证使社会不致造成强烈震动以致动荡呢?废止科举制度程序的设计者采取分步推进的“软着陆”方式,又采取过渡办法,成功地废止了这一影响巨大的制度,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大智慧。  相似文献   

8.
闻讯 《中国考试》2006,(12):61-61
2006年10月27日,由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和上海嘉定博物馆主办的“科举文仑与科举学”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市嘉定隆重召开。这是继2005年科举废止百年,由厦门大学举办的“科举制与科举学胃际学术研讨会”后,又一次科举学术研讨的盛会。  相似文献   

9.
时至今日,在提到科举制度时,很多人仍然片面地痛斥其腐朽,而每年高考结束后,众多媒体便抢着追捧那些所谓的“高考状元”,这足以令人深思。因此,冷静客观地评价科举制度,纠正对科举制度的片面印象,对其积极方面继承和参考,对其消极影响继续批判和防范,认真地借鉴其成功的经验,深刻地吸取其失败的教训,应当成为纪念科举制度废止100周年时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为推动学术界对民族主义问题研究的深入,2006年1月7-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代文化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联合主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学术研讨会。这也是国内学术界第一次就“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举行学术研讨会。来自史学、哲学、文学、民族与人类学界的40多位学者出席了会议。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做了多样性的解读,涉及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诸多问题。一、“民族主义”、“近代民族主义”及思想渊源研究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隋朝初开创的以科举制度为主要标志的古代教育评价,曾对世界各国的考试制度产生过很大影响。1909年后,随着中国2000多年封建制度的结束,中国的科举制度也被废止。然而,当西方教育评价及其研究迅速发展之时,现代教育评价却在中国发展迟缓.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为了迅速地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完善教育实践的需要,教育评价研究和实践才逐步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当时的高考制度确实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的发展.由高考制度衍生出的中考、毕业考、体育测试等种种考试或测试方式己经严重阻碍了教育的发展,限制了人的多样化发展,极不利于国家对各方面人才的需求,甚至成为了一种严重的教育不作为问题,己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  相似文献   

12.
由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举办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研讨会,于2002年4月2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当代中国研究所、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20余名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和史学理论研究的学者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讨论:近20多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成就,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这一研究领域的前瞻。一、近20多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成就研讨会上,与会学者结合各自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从20世纪初科举制度的废止,到当代中国的“科举学热”,反映了教育考试制度内在的价值冲突;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与当代的高考制度,其根本价值在于人才选拔的公正性,其共同缺陷与弊端是对教育目的、宗旨的偏离。教育考试改革的目标与方向,就是要在考试的公平性与合目的性之间寻求契合与平衡。  相似文献   

14.
2006年10月2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和韩国韩中思想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对于亚洲各国的影响”中韩学者双边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中、韩、美三国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大家本着各抒己见、求同存异的原则,就中国和平发展对亚洲各国尤其是对中国周边国家的影响、中国的和平发展与东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中韩两国的现代化模式比较和韩国学者眼中的“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等几个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为了加深讨论程度、便于相关问题学术交流,现将有关专家、学者的发言摘要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2003年4月21—2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和青岛远洋运输公司共同举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53年来经济管理经验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主要围绕计划经济的认识和反思这一中心问题展开,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先生首先做了主题报告,随后与会学者围绕大会主题阐述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见解。本次研讨会主要涉及  相似文献   

16.
2006年10月2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和韩国韩中思想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对于亚洲各国的影响”中韩学者双边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中、韩、关三国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大家本着各抒已见、求同存异的原则,就中国和平发展对亚洲各国尤其是中国周边国家的影响、中国的和平发展与东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中韩两国的现代化模式比较和韩国学者眼中的“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等几个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为了把讨论引向深入,便于相关问题学术交流,现将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摘要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2006年10月2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和韩国韩中思想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对于亚洲各国的影响”中韩学者双边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中、韩、关三国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大家本着各抒己见、求同存异的原则,就中国和平发展对亚洲各国尤其是对中国周边国家的影响、中国的和平发展与东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中韩两国的现代化模式比较和韩国学者眼中的“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等几个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为了加深讨论程度、便于相关问题学术交流,现将有关专家、学者的发言摘要刊出,以飨  相似文献   

18.
2001年11月25—27日,“唯物史观与21世纪中国史学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举办。何兹全、齐世荣、林甘泉、龚书铎、庞卓恒等8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主要就以下三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唯物史观在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中的地位及其评价;当前中国史学在运用唯物史观方面基本形势的估计;21世纪中国史学如何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唯物史观、推进史学研究工作。唯物史观在20世纪中国史学中的运用与发展,是中国史学取得突出成就的…  相似文献   

19.
明代进士登科录研究的意义及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进士登科录是一座亟待开发的宝藏,它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留下的实物例证,是研究明代人物和科举制度的第一手资料。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进士登科录的研究尚处在文献介绍、影印整理等初级阶段。个别学者已经开始关注和利用,然而仅限于作为文献资料的征引。因此,加强对明代进士登科录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后人在明史、明代人物传记和中国科举制度史等领域的研究中充分利用其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20.
由安徽师大文学院、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与《文学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举办的“21世纪中国文论和当代和谐文化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年10月28日至11月1日在安徽芜湖召开。海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70余位学者围绕“中国文论和当代和谐文化建设”这一中心,就以下三个问题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