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课文悟读《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著名诗篇。罗伯特·弗罗斯特堪称美国20世纪90年代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是美国非官方的桂冠诗人,他一生致力于诗歌的创作,主要写作并出版了10部诗集,这一首是其第三部诗集《山的间隔》中的名篇。全诗共4节,可分两层:1~3节为第一层,在树林里,“我”面临着两条路,而经过思考决定选择了一条人迹罕至的路。在这一层中,诗人描述了选择人迹罕至的路并不是草率决定的,而是经历了复杂的心理历程。描述了“我”站在岔路口,为不能同时涉足两条路而遗憾,“我在那路口…  相似文献   

2.
3.
一、教学目标 《古诗词三首》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五年级的学生在古诗学习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能够自己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能借助注释,大致说出诗句的意思.绝句是他们比较熟悉的一种诗歌形式,且《枫桥夜泊》中的意象较为简单,愁绪明显;而《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学生第一次接触,诗中"空山"不空,和尾联"随意春芳...  相似文献   

4.
雷丽娟  杨敏 《考试周刊》2010,(39):37-37
《未选择的路》是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一首名诗。这首诗在韵律和形式上体现了传统诗歌的特征,在基调上反映了现代诗歌的特征。文章从语音标识、词汇标识、句法标识、修辞标识四个方面探讨这首诗的文体特点。  相似文献   

5.
未选择的路     
选择,是一个永远的话题。选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生,在选择面前,只有一次机会。选择了这种机会,就丧失了体验另一种选择的可能,这让每一个在选择十字路口的人左右徘徊,拿捏不定。十年的寒窗苦读,在我们对着大学校名憧憬的时候,常常想起自己听过的填报志愿的故事:成绩超棒的某某真可惜,就因为差一分没报上志愿又回来复读了;某某运气真好,高考成绩不高,结果还被一类院校录取了……这不是我们的故事,却关乎着我们选择志愿的态度,保险还是冒险?  相似文献   

6.
未选择的路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出。  相似文献   

7.
《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著名诗篇。罗伯特·弗罗斯特堪称美国20世纪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他一生致力于诗歌的创作,写作并出版了10部诗集。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出生于旧金山一个教师家庭,在美国西部度过童年。中学毕  相似文献   

8.
弗罗斯特的诗歌语言简约而不简单,善于用农村和普通的事物,对精神现实做出简练而恰当的暗示.在《为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诗歌的表层语言朴实无华、浅显易懂,深层语言却透露出某种神秘性、悖论、不可理解性,诗歌的关键语言自圆其说,通过语调和节奏、韵律等形成一种悖论、含混的和谐性.从而打破了固有的诗歌结构,极大地灵动了诗性,鲜明地凸显了诗旨,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内外有别、简单的深邃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9.
未选择的路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玷污。啊,留下一条路来日再见!而我知路径绵延无尽,恐怕我难以回头。一方萝第一次转入这家图书馆的时候,阴沉的天气仿佛洗净了平日的尘埃,石板的灰色在苍白的天空下分外突兀。说这是一家图书馆,其实夸大其词,顶多算一家图书室罢了。方萝在心里轻蔑地笑了笑,不明白在这个大书店横行的时代,这种小图书室有什么存在的意义?方萝摇了摇头。  相似文献   

10.
未选择的路     
<正>~~  相似文献   

11.
未选择的路     
<正>微风悄悄拂过,吹动了松林发梢,沙沙沙地作响。一缕缕耀眼的阳光从树叶的缝隙洒下,稀稀疏疏地散落一地,好像那点点繁星,一闪一闪的。走在童话般的密林丛中,我轻轻打开了语文书,一阵书香扑鼻而来,翻着读着,一个题目映入眼帘——《未选择的路》,我饶有兴趣地放声朗读起来,读着读着,心绪飞向了遥远的从前……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还是个稚嫩的毛头小孩,胆子特别小,别人突然击个掌或是叫我名字,都会把我吓得魂飞魄散,冷汗直  相似文献   

12.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日军逼近新加坡前夕,郁达夫于1942年2月4日偕胡愈之等渡海离新。为了分散目标,达夫与王纪元来到一个荷属小岛的海边村庄彭鹤岭,那里只有几十户人家,周围都是没有开辟的森林。他们得到当地一位热心华侨的帮助,在该地开了间小杂货店,达夫改名为赵德清,做小店主,王纪元更名叫汪国材,充炊计。小杂货很简陋,只陈列些瓶瓶罐罐在前廊上,他们象入定的和尚盘坐在这瓶瓶罐罐后面,很少有顾客上门。当时,巴人(王任叔)也逃难到附近的老城小村,他听说达夫开了小店,且有时要到几公里外的浮罗巴烟小埠头)的小酒肆去  相似文献   

13.
刘雨 《英语广场》2022,(29):47-50
本文以审美认知为视角,对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进行了解读。研究发现:首先,“road”这个原型不仅为《未选择的路》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一系列的审美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其次,在《未选择的路》中,图形和背景的转换是诗歌审美意识形成与深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最后,在可能世界理论视角下,诗人对“road”进行了移情处理,借由内模仿实现审美模仿,使“road”这个常见意象成为一种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14.
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人教版七年级下)通过叙述一件日常小事,“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最后“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形象晓畅地揭示出人生面临抉择时所遭遇的无法化解、具有形而上意义的两难困境。不作出选择,人生未来的路无法展开:而一旦作出选择,则意味着另外千万种人生的可能将同时失去。再者,也许就因为那作出选择时短暂而又神秘莫测的一秒,“我”漫长的一生就会随之而被注定。  相似文献   

15.
那是另一种存在:当捧读一篇篇新教材时,它孕育、诞生过程的复杂、艰难以及深邃的思考,有时比作品本身更丰富绚烂,那是一个隐秘的世界。在教学中,由于师生对于它不断深究所产生的感悟和理解,有时连作者在写作时也没有想到。为此,从本期开始,新开“面对面”这个栏目,陆续约请一些入选新教材的美文作者与广大师生亲密接触,或请他们写作品的背景材料、自选相关链接的文章,或请他们回答作品中的疑难问题;或刊登教师上课教案的精采摘要,以及从不同角度切入对文章的不同理解的一些文章,以便对新教材更深入地探讨,高屋建瓴地把握。本期约请了著名诗人牛汉先生、教授沈致远先生及散文作家周佩红老师,他们入选新教材的作品是:《悼念一棵枫树》《说数》《母亲这样的女人》。——编者  相似文献   

16.
本文的作者梭罗曾在瓦尔登湖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写成了一本“超凡人圣”的《瓦尔登湖》,《神的一滴》就是这本书的一部分。梭罗以他特有的视角,描摹了他眼中的瓦尔登湖,可近可亲,可目可人;然而,作者离开之后,砍伐、工业及冰藏商人的贪欲,给美丽的瓦尔登湖带来了不幸。不过,瓦尔登湖并不因此消亡,她倔强的生长着,让作者读出了她的庄严与纯洁,给作者的精神带来了快乐.灵魂得到了净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一、说文本(一)文本的内容与地位本文的作者梭罗曾在瓦尔登湖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写成了一本“超凡入圣”的《瓦尔登湖》,《神的一滴》就是这本书的一部分。梭罗以他特有的视角,描摹了他眼中的瓦尔登湖,可近可亲,可目可人;然而,作者离  相似文献   

18.
马莉 《辅导员》2012,(Z1):35-36
七岁那年,我读到一本叫作《俄国文学普及读本》的小书,这本书决定我今后成为诗人。那天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我的父亲躺在医院病床上,母亲在医院值班。那天中午我不想睡,悄悄从床上爬到床底下玩耍,床  相似文献   

19.
背诵英文诗歌是学习英语技能,体会英语之美的有效手段。以英文诗《未选择的路》为例,探讨语篇记忆的三个表征对诗歌背诵的影响。结论认为:教师不应停步于分析诗歌的表层表征,而应引导学生利用推理和图式方法了解诗歌的命题表征,最终让学生在思维中建立起相应情境模型,实现英文诗歌的长期有效记忆。  相似文献   

20.
解构主义文学批评作为一种颠覆性的阅读视角在20世纪下半叶异军突起,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传统思维方式和文学批评方法。罗伯特’·弗罗斯特代表作《未选择的路》一直被奉为集中表达反传统,反随波逐流的经典之作。但从解构主义视角审视这首诗歌,其中所含对于传统的遵循和对未选之路的惋惜和追忆可见一斑。文章将从解构主义的角度浅析《未选择的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