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渗透话语日益生活化、渗透手法绵里藏针、传播方式娱乐吸睛。这些障眼法不仅没有改变其颠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根基、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根基、弱化人民群众奋斗精神的实质,反而增强了它的杀伤力。为此,我们必须戳穿其伪善的"画皮",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拓展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空间,弘扬奋斗精神,击破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生存根基、繁殖空间和存植主体。  相似文献   

2.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作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一种新变体和新样态,对党、国家和社会产生了雾霾般的蔓延性毒害效果。它表现为话语表达生活化、话语形态多样化、传播效果迷惑化,但其实质依旧是认识论上的唯心主义、方法论上的形而上学、价值论上的个人主义。为此,亟需加强学理研判,掌握思潮动向;加强思想引领,树立正确历史观;优化网络治理,构建生态空间。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前沿话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出场,不单是历史虚无主义的简单调整,更意味着整个批判历史虚无主义领域面临着新的形势与任务。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出场对原有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策略构成诸多挑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原有批判的可持续性、精准性、实效性与合理性,致使原有批判失灵、式微。因此,应对其出场,不仅要完善具体的批判措施,更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转变中观层面的批判策略: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常态化和长效性批判机制;促进资源整合,开创各方协同的大批判格局;激发内生动力,开辟“外推+内生”的批判进路;明晰批判边界,形成融入日常生活的批判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4.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具有长期性、隐蔽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其主要表现:贬损正面历史人物,褒扬负面历史人物;否定社会主义道路,赞颂资本主义道路;责难马克思主义,推崇唯心史观;等等。对此,必须还原历史真实场景,让谣言不攻自破;占据舆论空间话语权,驱除歪理邪说;加强马克思主义研究,警惕错误思潮蔓延。  相似文献   

5.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披着学术理论外衣来研究历史,捏造事实、解构历史、抽离文化的伪科学。新时代历史虚无主义非但没有消停,更没有绝迹,而且发生了更加“软性”的转向,在政治立场上呈现出了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在话语叙事上更加地柔性化,在虚无手法上展现了隐形化、软性化的特征。在新时代,为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指导地位,有必要从哲学角度去揭示历史虚无主义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方面的实质,揭秘新时代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当代特征。必须要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加强青年群体的“四史”教育,打造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强化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保护和传承好中华优秀文化尤其是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打好这场无硝烟的政治战争。  相似文献   

6.
历史虚无主义图像叙事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变种。历史虚无主义图像叙事利用图像建构的信息场域编制叙事内容,利用“小叙事”消解宏大叙事方式,利用图像叙事的空间时间化本质虚构叙事语境。进入数字时代,历史虚无主义图像叙事以数字空间拓展生存场域,以数据资源扩大信息来源,以数字技术更新赋能方式,呈现出“局部拔高、片面美化”的“碎片样态”,“感官刺激、集群欢腾”的“文化镜像”,“算法推荐、私人订制”的“舆论陷阱”等多维表征样态。纠治历史虚无主义图像叙事的根本之道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筑思想根基;掌握社会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净化舆论环境;构建立体化治理格局,凝聚治理合力。  相似文献   

7.
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思想文化界的重新泛起,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历史虚无主义借口“重新评价”历史,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在社会上导致严重的消极后果。我们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科学认识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相似文献   

8.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以唯心史观为基础的错误思潮,常常借助文艺的影响力辐射力和网络的传播力四处渗透、多向扩张、深层渲染。文艺领域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传播主体、媒介、内容、受众上呈现出多重样态变化,同时网络场域中虚构叙事、推荐算法、“过滤气泡”“信息茧房”,不断弱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窒碍人民思想的共识凝聚,促进史实真相的掩盖,助推错误价值观的泛滥,最终荼毒民众的思想。为有效防范文艺领域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和侵蚀,必须加大优质供给、增强技术赋值、改进算法程序和培养主体素养,为在网络场域中抵制文艺领域历史虚无主义提供基本遵循、有效抓手、重要保障和主线任务,构筑起抵制文艺领域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防护墙”。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愈加多样化。一方面,网络有助于弘扬主流价值观;另一方面,一些错误社会思潮也通过网络不断发酵和扩散,历史虚无主义泛滥就是典型表现。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主要表现在虚无马克思主义理论、虚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功绩、虚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果等方面。因此,坚持唯物史观,加强网络信息监管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近来关于"精日"问题的讨论凸显了对虚无主义的关注。现代意义上的虚无主义则是源于对现代文明的两种反思,既有对"崇高理想的陨落,超感性世界的坍塌"的价值反思,也有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文化反思,主要表现为价值虚无和历史虚无两种形式。"精日"问题的治理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实际情况予以应对和治理。  相似文献   

11.
历史虚无主义主要强调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否认、歪曲,在微时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方式日益多样化,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将会使部分大学生形成错误的历史观、价值观,并且对党失去信任,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不良传播,应该采取相应对策,国家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社会应积极引导广大社会群体,更多地呼吁正能量,还应从高校、教师以及学生几个群体多管齐下,提高这些群体的社会修养,进而使我们在微时代,正确地看待历史,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文化虚无主义是虚无主义在文化领域的现实表现,是一种更具渗透性和颠覆性的错误思潮.它以虚无对象多面化、叙事手法多元化、传播策略多样化为表现,意图在资本增殖逻辑、文化帝国主义、意识形态斗争推动下,消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损害文化自信、弱化党的领导.对其进行批判,要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生存论的四重维度去驳正它对中国文...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中国当代时代的主要表现形式辨析,揭示历史虚无主义隐蔽性强、迷惑性高的本质。在列举于纸媒、视媒和网媒上肆意杜撰史实基础上,指出历史虚无主义对当代大学生正确思想意识具有不利影响。鉴于高等教育在教学改革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重教材、重参与、重监督的多元化教育模式,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逐步形成有效的历史虚无主义抵制机制,坚守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阵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4.
为有效避免和消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的干扰和破坏,迫切需要人们深刻把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并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进行抵御:一是在网络空间里,强化高校自媒体管控,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挤压错误社会思潮生存空间,抢占自媒体高地;二是在理论课堂上,站稳高校课堂阵地,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力批驳错误社会思潮基本主张,树立正确历史观;三是在社会实践中,重视实践育人,坚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厚植历史责任感。  相似文献   

15.
论治理理论:内涵、困境及适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理的本质在于多元、参与、民主.而作为一种不成熟的理论,治理自身存在着诸多的困境:反思理性的困境、合法性困境、优势整合机制的困境、政府角色定位困境、可行性困境等.虽然治理理论对于中国治理模式的改革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但具体语境的不同决定了我们在借鉴治理理论时,必须要有所甄别.  相似文献   

16.
本文具体分析了新媒体下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提出了借助和利用新媒体,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维护,筑牢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防线,完善新媒体思维,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正面引导作用的措施,来应对历史虚无主义这一错误思潮。  相似文献   

17.
治理理论:渊源、精神及其适用性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治理理论是当代有关政府和行政改革的前沿课题,它的理论渊源应追溯至西方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极端自由主义思潮和公共选择学派。治理理论的根本精神是契约观念和效率精神,它对于我国的政治和行政改革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但是其适用性并不是无条件的,由于它背后的意识形态倾向、中西方发展阶段的不同以及政治化的差异,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借鉴治理理论时,必须要有所鉴别,有所抉择。  相似文献   

18.
在大学排行中存在着矛盾冲突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教育价值与工具价值的冲突、功利价值与道德价值的冲突、目的价值与手段价值的冲突.当前大学排行的价值冲突之本质是多元主体间利益需求的矛盾冲突.对此,必须通过建立主体间合理的利益博弈观来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19.
教育治理现代化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归属到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的综合范畴。教育治理现代化涵括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与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主旨为解决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制度障碍、利益冲突、权力矛盾等从而实现教育强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核心理论特质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教育政治学,依据教育规律和国情的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有的教育治理模式。正确认识与推动中国教育治理现代化,必须深入理解和把握它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确立教育治理现代化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中所具有的优先地位;厘定和阐明它的基本问题域,即为治理主体、治理对象、治理方法与过程和治理评价等要素及其关联。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消极行为的滋长蔓延不仅不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对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也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如何有效地治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消极行为就成为了当前高校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文章在论述新媒体时代内涵、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消极行为主要表现及其危害基础上,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