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4 毫秒
1.
民法典作为一个国家法治的重要标志,我国不可或缺。作者从《民法通则》的缺陷等方而论证了制定民法典的必要性,从政治、经济、文化上论证了制定民法典的条件已经成熟,并对我国未来民法典的体系进行了设想。  相似文献   

2.
现行坟茔不动产权利制度存在着一定的缺失和偏差,这是导致坟茔保护不力的重要原因.坟墓与墓地之间不适用添附规则,坟墓与墓地之上可以单独设立不动产权利;此外,公墓内外的坟茔不动产权利具有各自的生成逻辑,宜分开讨论.在《民法典》已经颁布实施的背景下,运用习惯物权和事实物权理论以优化坟茔不动产权利,初步设想为:丧主和村民对于公墓...  相似文献   

3.
我国立法兼顾法律体系的完备性与法律的开放性,但书条款成为我国立法上惯用的标志性语言和立法技术。《民法典》中除外条款分为约定除外条款与法律除外条款,对当事人排除规范适用的约定行为效力应依据民事法律规范的类型区分进行判断。根据法律除外条款的功能差异,可将《民法典》中的法律除外条款基于效力的差异划分为指向型、兜底型、内容互异型3种类型。《民法典》中除外条款以其具体表现形式、法律语言的严谨周延性、特有的链接与补充功能使其得以广泛应用。研究《民法典》的除外条款,对于司法实践中《民法典》的精准适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民事责任的概念入手,分析了民事责任与民事义务的关系以及民事责任的内容和种类,探讨了民事责任的立法体例及主要学术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民事责任体系的设想,即在民法典的总则编、物权编、债权编总则、合同编与侵权责任编分别规定民事责任。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登记是我国不动产物权公示的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动产物权公示方式只有登记这一种,《物权法》第九条的但书规定为其他公示方式的存在留下了空间。在不动产物权中,公示与登记之间不能直接划等号,即不能认为不动产物权公示就意味着只有登记。在我国,无论是在立法上,判例上还是在学理上,不动产公示方式都不是唯一的,在登记外,还有其他的公示方式。承认不动产物权登记以外的其他公示方式,对于维护交易安全和当事人合法利益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一致表决通过的《民法总则》在同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从此我国民事法律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始步入"民法典"的时代。刚出台的《民法总则》顺应了市场的需要,极大的满足人们的需求,具体可以表现为直接满足人民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民事权利的憧憬,为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奠定了厚实基础。本文主要是对《民法总则》中有关《民法总则》成年监护的不足与完善问题进行阐述,分条逐一分析成年监护制度,说明了成年监护制度作为民法中比较重要的制度,在保护限制民事权利人权利和保障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方面有深远影响,在现代化背景下强调监护制度的改进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民法典》第1176条使自甘风险从一般理论上升为我国的民法规则,使体育领域的人身侵权纠纷处理有了更明确的法律依据,也从尊重意思自治的角度保障了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但老人穿越篮球场案的判决与媒体对案件适用自甘风险规则的解读,以及白银事件发生后个别有关参赛选手行为是否适用自甘风险规则的观点,均不符合第1176条对自甘风险适用范围的限定,陷入了主体泛化、混淆损害与侵害的认识误区,对人们准确理解《民法典》自甘风险规则适用产生误导。为使公众树立正确的自甘风险规则法律意识,须通过活动、主体、主观、客观4个方面研判第1176条适用条件,只有同时具备这4个方面的条件才属于《民法典》自甘风险适用范围。活动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则应依据相应条款承担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8.
民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简称诚信原则。其作为法律所吸收的道德观念肇端于罗马法,意为诚实、一善意、正当、守信等,是贯穿于私法的实体和诉讼两部分的概括性原则。后《法国民法典》将其作为契约自由原则的补充予以规定(《法国民法典》第1134条)。19世纪末,伴随社会的发展变迁,法律思想之主流由个人本位走向社会本位,由只注重个人利益转向对多重利益的兼顾。1900年的《德国民法典》使诚实信用原则摆脱了以往的从属地位,而上升为债法的基本原则(《德国民法典》第242条),1911年的《瑞士民法典》其立法思想推崇法的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9.
我国民法通则物权中对建筑物所有权尤其是对建筑物分层所有权是一个空白。随着我国建筑物行业迅猛发展,对司法实践和律师代理建筑物分层所有权纠纷案件操作时带来诸多问题。当前我国正在制定新民法典完善我国建筑物分层所有权,借鉴澳门民法典有关规定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并于同年6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这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真正步入有法可依的阶段。由此,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也都依本地区的文化特色相继出台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地方性法规。2014年1月1日河南省也正式颁布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这对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更具体的实施方案,河南省辉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百泉药会"也因此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先秦散文"是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奇葩之一,与《诗经》、《楚辞》等对仗工整、韵律明显的"韵文"相较,它属于"无韵之文"。从内容上说,先秦散文因更多记录历史故事,阐述历史哲理,刻画性格鲜明历史人物而被形象地称为"先秦历史散文"。先秦历史散文中记载了诸多性格鲜明、各具特色的女性人物形象,这是先秦散文的独特之处,也是亮点所在。本文对先秦散文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探析,并对其对后世文学的重要意义做了阐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一方面侧重从经济基础的层面论证取得时效制度的外在功用,另一方面着眼于从上层建筑层面探寻采用取得时效制度来配置权利的内在根据。最终证成取得时效制度与消灭时效等制度应是相辅相成、和谐自怡的统一整体,在即将颁布的民法典或在物权法典中设立取得时效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向高效化、国际化的必要路径。  相似文献   

13.
我国国际私法的立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以下简称《法律适用法》)为界,2011年4月1日生效的《法律适用法》标志着我国国际私法立法迈入了法典化的轨道。其中,在自然人属人法上,一个突出的变化是,"住所"被"经常居住地"完全取代了。  相似文献   

14.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英文简称CISG,以下简称《公约》),是调整和规范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关系的国际公约。《公约》在联合国会议上获得通过后于1988年1月1日正式生效,到2013年7月为止,已有79个缔约国批准参与该公约,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和适用范围。根本违约制度是《公约》的最大亮点和最核心的制度,在国际货物销售贸易中对交易双方的权利义务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引起学者们的广泛重视。从公约起草以来,专家学者对根本违约的定义、界定标准等内容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我国虽是国际货物贸易大国,但国内对公约的根本违约制度的研究仍不够深入,本文旨在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1994年1月1日,国家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下简称喂教师法》),这标志着我国教师队伍建设走上了法制化轨道。五年来,我市贯彻落实《教师法》的情况如何?怎样进一步依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新世纪教育振兴?最近,我们就这一问题进行  相似文献   

16.
20 0 2年 8月 2日国务院发布第3 5 9号国务院令 ,朱基总理签署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新《条例》) ,自 2 0 0 2年 9月 1 5日起实施。同时 ,在新《条例》中规定 ,1 991年 5月 2 4日国务院批准 ,1 991年 5月 3 0日国家版权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旧《条例》)同时废止。这是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和经济建设领域的一件大事 ,是中国加入 WTO后国内立法与世贸规则相接轨的重要举措。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特别是整顿和规范出版、音像制品行业的经济秩序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17.
缔约过失责任制度自其创立之后,各国民法典对其内容都做了适当的规定。我国最初出现在1999年颁布施行的《合同法》中。经过几年的实践感到:缔约过失责任作为民法理论问题在先合同义务方面、主观过错方面仍存在着缺陷,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8.
我国彩票法律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彩票管理条例》的颁布对加强彩票管理,规范彩票市场发展,维护彩票市场秩序有着重大意义。采用文献资料、逻辑法分析我国彩票法律属性,彩票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我国彩票的法制进程。分析了《彩票管理条例》存在的亮点与不完善的地方。结果表明:我国彩票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我国彩票管理体制和法律制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提出建立健全我国彩票法律制度体系,建立中国彩票监督管理委员会为监管机构,组建"中国彩票总公司"统一发行彩票的法律制度设想。  相似文献   

19.
简论期待权     
期待权概念自提出伊始,对其研究就没有间断过。最早阐述"期待权"的是德国法学家,但在《德国民法典》中却并未引用。作为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期待权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作者从期待权之概念切入,简要论述期待权的性质、类型,最后说明研究学习"期待权"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民法典》婚姻家庭编没有将知识产权纳入夫妻财产的范围,根源在于立法者持物质财产观和对知识产权财产权属性的困惑.知识产权的缺位落后于知识经济时代,致使夫妻财产利益失衡,不利于夫妻关系的稳定和家庭的和睦.为保持《民法典》的稳定,现实的做法是将知识产权的预期收益解释为包括在《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条的兜底条款中,婚前知识产权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转让所得收益理解为个人财产,其他收益属于共同财产.未来修正《民法典》婚姻家庭编时,基于婚后所得共同制,应以知识产权(人身权益除外)或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代替知识产权的收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