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保卫童年     
童年是人生最自然的时期,是天性保存得最完全的时期,是潜在人性内容最完整的时期。正确而适当的教育有助于儿童的茁壮成长,而不恰当的“开发”“开掘”则会令其受伤甚至毁灭。就像考古专家意识到的那样,有些极富价值的宝库,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不宜开掘。如果硬性开掘,其结果只能使其遭受灭顶之灾。童年的宝库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2.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就其天性来说是一位诗人,童年是人生中最主要的时期,它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而是真正光彩夺目的一段独特的不可忽视的生活。今天的孩子将会成为怎样的人,这起决定作用的是他童年怎样度过。童年时期由谁携手带路,周围世界的哪些东西进入他的头脑、心灵。”为师者,  相似文献   

3.
循天性求发展爱儿童重创造──谈实施儿童创造教育汪日升儿童天性活泼好奇,对大自然有其深深的迷恋。童年的鲁迅固然百般留恋百草园的蟋蟀,留恋覆盆子和木莲们,现在的儿童又何尝不是呢?遗憾的是现行教育中的反其道而行之的大有人在,他们不能循儿童天性“纵之顺之”,...  相似文献   

4.
纪录片《幼儿园》表现出这样的儿童观:“听话的儿童”才是好儿童;儿童是知识的容器;儿童是单纯的个体。这种从成人世界出发的儿童观不能真实反映儿童的天性,会使儿童难以感受到原本该有的童年生活乐趣。因此,需要回归到尊重儿童天性的儿童观。拯救与回归的起点是充分了解儿童,考虑其学习兴趣,改变他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从属、被认识、被塑造、被控制的地位,以便儿童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世界,实现其天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教师博览》2009,(1):F0002-F0002
如同她所坚持的一清如水的人生境界一样,她理想中的语文课应当“循真悟美”。这是她对儿童真实生命状态和认知水平的深切理解与体恤,对语文教材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的观照与开掘。正是这样的“真”,使得她的课堂朴实而灵动、大气而平和,无处不彰显出语言之美、文化之美、生命之美。  相似文献   

6.
快乐、自由、诗意地生存是童年的真谛,但如今的儿童却失去了太多本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应有的快乐,无情地被压制了太多的兴趣,剥夺了太多选择的自由。故一个不容回避的沉重话题是如何还孩子一个自由快乐、诗意、本真的童年?如何“保卫童年”?真实而触摸的数据呈现出令人震憾的实然图景:自由缺席,快乐出局,天性淹没,人性失真,生命淡漠,情感缺失,“儿童”这个弱势群体正按照成人的逻辑在特定的轨道上承载着特殊的使命艰难地“跋涉”。  相似文献   

7.
“双负”问题是汉语圈流行的“反自然的无儿童的教育学”的必然产物。这类教育学重知识、技能的传递,而忽视儿童内在的自然的成长,甚至于为了知识、技能等的传递,而损毁乃至牺牲儿童的世界、儿童的成长、儿童的幸福。这类教育的评价标准高悬于儿童世界之外,于是,儿童愈是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愈加压抑天性、舍弃本真、背离童年,而为所谓学业“优胜”作出种种牺牲。这必然导致教育产生内卷、内耗。这种教育评价方式又与社会阶层的流动结合在一起,迫使学生家长与这类教育合作,争先恐后加入“教育竞争”,从而进一步强化教育脱离儿童世界,亦进一步强化教育对童年的损毁,从而导致社会内卷。破解“双负”问题,就是要发现儿童,打破这种教育学,另建以儿童为中心的、以成长为取向的现代教育学。  相似文献   

8.
儿童的生命实际上是由生理层面、本能和无意识层面、意识层面循序渐进地“叠加”而成的。这个“叠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物种进化和个体发育的过程。精神现象的脑定位研究和脑进化(发育)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设想。儿童生命的这三个层面实际上就是儿童的三重生命。  相似文献   

9.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童年时期,每个儿童都有许多玩具陪伴左右,可以说,玩具是儿童的教科书,玩具是儿章游戏的工具,玩具更是儿童的亲密伙伴。正如儿童与游戏不可分离一样,玩具在孩子的世界里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玩具之于儿童如同生命一样重要。  相似文献   

10.
庄婷 《教师》2013,(28):16-17
肖川说过:"教育,是真正把人的发展当作目的的教育。"然而,现实教育常常面临着儿童本位的缺失,许多教者常以成人的语言、模式来约束处于童年的孩子们,从而造成教育的无力化。因此,本文由教育生活中的一个实例出发,通过成因剖析、对策解读、深度思考,阐述了教育应回归其原点,顺应儿童的天性,关注儿童生命成长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正>"儿童观"是小学德育课程一个重要的理论支点,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怎样把握、领悟小学德育课程的儿童观呢?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进行解析。一、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一)童年:别有风采的生命阶段1.儿童的天性什么是天性?《心理学词典》解释:天性是指"有机体天生或遗传的特性或特征"。儿  相似文献   

12.
“扬童心,葆童真,激童趣——构建适合儿童天性的小学教育”是1998年以来我校教育科研的主攻方向,是推进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综合性、整体性的教育改革研究。本研究中“童心”指以儿童的自然天性与天赋资源为基础的人格结构;“童趣”即智趣,是建立在儿童求知欲和探索欲基础上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童真”即纯真善良,是符合儿童天性的亲社会态度倾向。“三童”教育旨在以“童心”为基点,架构儿童的自然天性与儿童发展之间的桥梁,尊重儿童文化,力求让校园生活展示儿童完整的生命形态,实现学科适应儿童,教学富有童趣,生活展示童真,校园张扬童心。让儿童动手动脑,爱学爱玩,同伴同乐,师生共长,享受健康安全、愉快积极、爱探索有创意的校园生活,回归童年生活的快乐,使受教育者体验发展的愉悦,使教育真正步入和谐的审美境界,并由此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和谐发展,促进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合协同。  相似文献   

13.
儿童时期是人的天性和文化性角逐最直接、最激烈的时期,天性和文化性的角逐直接生成了独特的儿童文化。在儿童的天性与文化性这对"矛盾"中,单纯强调以文化"化"天性,或者单纯强调天性至上,都是不全面的。培养健全的儿童以及生成健全的儿童文化,必须尊崇儿童天性。  相似文献   

14.
钱理群 《教育文汇》2005,(10):49-51
诗教“不仅适合儿童的天性”,而且在保护与开启、培育儿童的自由想像力方面能够发挥特殊的作用。儿童心灵自由的保护与培育,是“生命中最伟大的事件”。这不仅对于儿童生命个体的终身发展,而且对于民族精神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用耳朵阅读,是儿童阅读一种必不可少的补充,有助于儿童具备多元化的读书方式。用耳朵阅读,帮助儿童从疏远语言到亲近语言,给童年阅读以丰饶给养。言说,存养儿童的言语天性,满足其言语生命独特的感悟与需求;写作,释放儿童语言活力,使其言语生命得以鼓荡与激扬。  相似文献   

16.
低年级语文课堂充盈着孩童的天真烂漫,刚入校园的新鲜感释放着童年的无拘无束,稚气的童真衍化出种种“出轨”的举动……给课堂加点“规矩”吧,那样的课堂又统得太死;给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吧,他们立即“得到阳光就灿烂”。如何既顺应儿童的天性又保证课堂的实效呢?我觉得在儿童“走偏”时,教者及时的“课堂调控”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7.
儿童作文是儿童书面的生命表达和真情交流,自然应当是童年的生活写真和童心的坦诚表白。如果童年被成人世界大片消解,童心被深度污染,那么,儿童作文的源头不复存在,儿童作文之流便必然枯竭。看今日的儿童作文之所以病痕累累,究其根本,正是“源头”出了问题:童年正在大面积遭遇污染,童心正在普遍性受到忽视。历史的“望子成龙”育儿遗风和现代的张爱玲式“出名要趁早”的名言,又在社会上以“略过童年、追求成功、快快长大”这一成人化的阴影成为一种普遍的风尚。在这样的文化意识之下,中国孩子们的童年时代,注定要受到生理上的重压和心理上的…  相似文献   

18.
赵茜 《今日教育》2010,(7):54-55
儿童有自己的生活,教育必需尊重儿童,立足于儿童的天性,遵循其生命内在的节律,智慧地等待,他们才能厚积薄发,舒展着不同的姿态,挥洒着不同的灵性。如果把鲁迅笔下的“百草园”看作是儿童自己的生活,而“三味书屋”则是儿童异己的生活世界。儿童在“百草园”中是欢乐的、自由自在的,在“三味书屋”却受到管制和束缚。  相似文献   

19.
从童年走向成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总觉得,童年时代,是人的天性得以本真性体现的时代。人在童年时代,可以不顾忌种种社会的既定规范,发自内心地表达自己的各种欲望,说出自己的各种见解,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与人的本真的天性有着一种最自然、贴切的契合。但社会的构成、稳定、发展,却是有赖于种种合理或不合理的既定的社会规范的,这些社会规范,既有与的天性吻合的一面,也有促进人天性健全、发展的一面,还有束缚消损人的天性的一面。每个人,管自己乐意与否,总是要不断长的,总是要从童年成长为成人。是要从人的天性状态步入到社的格局之中。这是每个人都无法避…  相似文献   

20.
夸美纽斯“自然感觉论”思想汲取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情怀,而其泛智论思潮的流布、自然适应性原则以及唯物主义感觉论又为其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夸美纽斯提出的“天性和感觉出于自然”“感官是知识起源”“自然是知识领导”“敬畏儿童自然知觉”“只有身临其境才能获得自然感知”等思想,对于文艺复兴时期学前教育思想的变迁具有重大影响。基于夸美纽斯“自然感觉论”思想的学前教育策略为:从儿童天性出发开展“游戏教育”;把儿童的心理健康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支点;把道德教育作为儿童成长的必修课程;充分发挥母性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培养孩子谦逊和蔼的性格;要通过图画书开展儿童启蒙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