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是一种从"来源域"事物特征向"目标域"事物的映射过程。本文运用空间映射理论分析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探讨作者如何使用隐喻来建构语篇,以及读者如何根据语境和隐喻的本体和喻体特征判断"白象"的隐喻意义,进而理解语篇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2.
一词多义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主要通过隐喻和转喻来实现。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修辞手段,而且是两种重要的词义延伸的方式。隐喻以事物间的相似性为基础由源域向目的域映射,转喻以相邻性和突显性为基础在同一个域内实现事物间的映射。隐喻和转喻并不是截然对立的。  相似文献   

3.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唐诗中有大量的关于桃花的隐喻。从概念隐喻的视角分析《唐诗三百首》中的桃花意象,认为诗歌中的桃花隐喻把花作为源域,人或其他事物作为目标域,诗人将桃花的外表、特性、生长环境等映射到人或其他事物上,形成了桃花意象隐喻的映射机制,从而得出桃花映射了女子、爱情、春景、时光、品性、悲情等。  相似文献   

4.
谈UP和DOWN的意象图式及隐喻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空间隐喻是以空间概念为始发域,向其它认知域或目标域进行映射,进而获得引申和抽象意义的认知过程.空间隐喻是一种意象图式隐喻.UP和DOWN都是意象图式概念,勾勒的是动体沿纵坐标相对于陆标的运动或位置.从UP和DOWN的隐喻拓展中可以看出,在英语文化中,较好的事物通常被称为"上",而较不好的事物通常被视为"下".空间隐喻所蕴涵的丰富意义体现了英语文化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概念隐喻理论出发,探讨了委婉语的生成机制,认为隐喻作为人类思维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主要包括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这些隐喻运作的基础都是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是以一种事物或经验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或经验,本质是两个概念域之间基于相似性的跨域映射,而正是这种跨域映射所造成的认知的间接性使得委婉语的生成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单新荣 《考试周刊》2009,(17):122-123
隐喻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也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之一,它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隐喻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外一种事物的方式,是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认知域的映射,是词汇教学中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的一种手段。本文阐述了运用认知隐喻理论进行词汇教学,符合认知规律,可以突破传统词汇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词汇。  相似文献   

7.
景毛毛 《海外英语》2012,(22):238-239,267
该文通过对颜色词"白"和"white"的隐喻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二者的隐喻具有高度相似性,从颜色域到其他域的映射模式是大同小异的,其隐喻映射范围主要包括了人物域、情感域、事物域、政治域、态度域和抽象域。二者的隐喻可以是褒义,可以是贬义,也可以是中性。  相似文献   

8.
隐喻是基于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似性,从始源域到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主要具有解释作用。转喻是基于"邻近"或"凸显"关系之上的,是相接近或相关联的认知域之间的映射。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本文通过分析汉语"眉"的隐喻义和转喻义,进一步证实隐喻和转喻是一种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9.
隐喻映射包括始源域与目标域,始源域常是人们熟悉且具体的概念,目标域则是比较陌生、抽象的概念.隐喻构建了生活中许多概念,特别是诸多抽象概念.隐喻的心理映射牵涉到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外在表象联系,也可能牵涉到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内在特性的关联.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文化和生活经验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本文选取了"黑色"这一概念,在收集了相关语料的前提下,探讨英汉语言中"黑色"的概念隐喻表现及其异同.  相似文献   

10.
李浑灵 《考试周刊》2011,(92):22-23
隐喻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也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之一,它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隐喻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外一种事物的方式,是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认知域的映射。为了探索概念隐喻知识的引入对大学生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作者引入一项实验,其结果肯定了概念隐喻对大学生英语词汇习得的积极影响。在词汇习得过程中运用概念隐喻知识,有助于词汇的记忆和词义的扩展,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  相似文献   

11.
汉语“爱情”隐喻认知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概念隐喻理论,文章以隐喻认知思维体验性特征作为隐喻始源域类型划分标准,分析与“爱情”有关的词汇和句子中存在的隐喻现象,研究其始源域和目标域的映射关系,进而探究其隐喻认知机制,并试图构建隐喻认知系统。  相似文献   

12.
以认知语言学为依托,用原型范畴化理论和意向图式分析方法对英语介词"out"的空间隐喻拓展进行认知研究。介词"out"以"空间"概念为原型,以隐喻为手段,利用家族相似性不断向外拓展和延伸意义范围,最终实现从空间概念到非空间概念的映射,即从空间域拓展到状态域、范围域、原因域、否定域以及其他域。  相似文献   

13.
科技英语从本质上说是隐喻性的,其认知机制基于源域和目标域两个心理空间的跨空间映射,在映射的基础上进行重新整合产生合成空间,形成新的结构,衍生新的科学概念。把握这一隐喻认知机制对科技英语教学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邹强珍 《海外英语》2014,(7):263-265
As an important metaphor, metaphor of color-related English words regards color domain as source domain, and maps the color domain to non-colored abstract domain. This enables us to understand, think and discuss color-related concep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basic color-related English words through cognitive metaphor. The process of exploring the associative meanings of the color-related English words is in nature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olor-related English words by means of cognitive metaphor under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概念转喻的本质、认知原则、认知运作模式及其认知理据等的解读,说明转喻作为一个认知域中的概念映射,是一个概念实体或载体,在同一ICM或认知域内运作,向另一个概念实体或目标提供心理可及的认知过程。其认知的基本原则是邻近性相对突显性和可及性原则。它可以在多种转喻生成关系的同一ICM中运作,其目标义在概念上是突显的。通过分析汉语熟语在概念整合网络中的在线意义构建和幕后认知,认为Fauconnier的心理空间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对于转喻性和隐喻性习语表达方式的工作机制和解释提供了一种适当的理据。  相似文献   

16.
英汉概念隐喻的认知语言学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隐喻可以通过推理/无意识链的形式做出一致的解释,隐喻以人类心理的信息加工如比较和推理为基础,认知域主要是建立在业已存在干人类心理中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之上,是人类与外部世界的直接互动的结果。隐喻中存在指向性问题,是一个历时过程,历史语义进化中发生的语义变化和意义固化导致概念隐喻的形成。隐喻实现的方式一是隐喻概念的源域通过相象干源域的某些象形以非言语方式表达出来,二是的域变成源域。  相似文献   

17.
拟以隐喻认知思维体验特征作为隐喻源域类型划分标准,将源域分为身体体验型、自然体验型和社会体验型三类。对女性的隐喻性称呼按这一分法进行梳理和归类。通过对女性隐喻性称呼的分析来探讨英语中的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18.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活动,隐喻对诗歌的创作也有很深的影响。唐代诗歌中有不少涉及到"水"这一意象的,文章尝试将"水"作为始源域,分析它映射到的不同目标域,以及"水"在唐诗中隐喻的特点,以期从认知隐喻这一角度认识唐诗中的"水"意象。  相似文献   

19.
符号加工认知论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一种重要的研究取向。符号加工认知论强调知识对行为和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强调对认知过程的整体性研究,并把"心理活动像计算机"作为其隐喻基础,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对知觉、注意、记忆以及问题解决等认知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模拟研究,在揭示人的认知本质和机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由于隐喻本身的局限性,也使这种研究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福多关于"中心系统的非模块性"的论证--因为它们是领域非特殊性和信息非封闭的--是错误的.高级认知系统(思维、推理等)的加工并不需要整合所有或每一领域的信息,因而它可以是领域特殊性的;又由于它彼此不依赖其他领域的信息而独立加工,因而体现出信息封闭的特征;它也具有对应的神经机制.大量实验证据支持高级认知系统是模块性的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