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严复与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失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主义在中国失败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严复"背叛"或"误读"了自由主义.它失败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清王朝的延续与华夏民族的存亡这两大问题的认识和处理的不同,是中国长期缺乏政治自由之传统.不过,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失败,并不意味着保守主义或革命主义的全盘胜利;也不表示它们有着天然的冲突.因为,这不是成败与否的问题,而是它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多少合理资源与价值,不要无限地夸大它们之间冲突,而是要理性调整三者的关系,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浅析严复对近代中国社会问题之论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华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1):106-112
严复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同时也是将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的先驱者,他在介绍西方社会学的同时,能够针对近代中国社会面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及种种弊端,试图用社会学的原理及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严复对中国社会学的研究从一开始便树立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这对于中国近代社会学理论的研究与发展,对于后来中国社会学学者研究并寻找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途径,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3.
严复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启蒙思想家之一,他通过中西比较,认为中国落后之因在于国民素质极为低下,而救亡的根本途径则在于以提高国民素质为中心的渐进式改革。严复苦心构建了自己具有保守主义倾向的救亡理论框架,这种框架的主旨便是高扬自由和保守传统。而"自由"作为舶来的观念,自始便遭遇困境。严复之所以遇到这种尴尬境地,是因为他所构建的理论不能在日益动荡的环境中有所作为,从而不但不能使大众接受,而且他自己也在日益恶化的环境中越来越怀疑自己,最终几乎完全成为复古保守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1866年,严复以第一名考入福建船政局求是堂艺局(船政学堂)学习驾驶.晚清创办技术学校,这所学堂首开其端,是中国教育史上一次重大变革.严复后来成为近代最重要的启蒙思想家之一,是维新运动中的重要理论家、宣传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他把自由主义这一西方主流思潮介绍并移植到中国.1906年,他在上海商部高等实业学校演说时,最早把起源于西欧的实业教育向中国进行了全面的、经典性的介绍. 相似文献
5.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者对苏俄思想文化领域考察后发现,苏俄人民并没有欧美各国所谓的国民自由。胡适、张君劢等知识分子站在自由主义的立场上,大力提倡思想言论自由。40年代后期,中国知识界特别是曾留学欧美的知识分子开始公开宣传自由主义。自由主义者认为,苏俄当局在思想文化界一切以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为指导排斥其他理论的做法不仅没有使苏俄的思想文艺生机勃发,反而严重地窒息了文化的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6.
颜德如 《历史教学(高校版)》2005,(1):18-23
自由主义在中国失败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严复“背叛”或“误读”了自由主义。它失败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清王朝的延续与华夏民族的存亡这两大问题的认识和处理的不同,是中国长期缺乏政治自由之传统。不过,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失畋,并不意味着保守主义或革命主义的全盘胜利;也不表示它们有着天然的冲突。因为,这不是成败与否的问题,而是它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多少合理资源与价值.不要无限地夸大它们之间冲突.而是要理性调整三者的关系,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独立富强始终是近代中国知识精英努力追求的目标,他们设计过种种方案并为之努力奋斗。而严复作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以其学贯中西的文化底蕴,把思考的对象定格在人的现代化建设方面。他对中国古典人文主义的批判、对西方近代人文主义的学习以及对近代人文精神的构建模式,启动了对近代人文精神的探索,开始了从古典人文精神向近代人文精神的转型。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的背景下,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有其内涵、特色、意义和内在的局限性。笔者认为,严复不仅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点燃自由圣火的启蒙思想家,而且,他关于自由问题的思考与论述,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化的思想构架。这一思想遗产在当代的文化思想语境中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春勇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6):740-744
严复是译介西方逻辑学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在他那里无论归纳还是演绎都更具方法的意义。严复有着明显的归纳主义倾向:将演绎消解于归纳,演绎之于归纳只有辅助的作用。在当时特定的历史务件下,严复的工作对我国逻辑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但严复之后我国几乎找不到有影响的持归纳主义一元逻辑观的人物。 相似文献
10.
王毅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12):87-89
19世纪末,西方世界变革日新月异.严复为寻求国人在思想和身体上彻底改变和解放的救国之路,他提倡自由平等的思想观念和物竞天择的思维方式,推行学校体育,提倡女子体育,推进国民素质教育,倡导"军国民"教育思想下的"力、智、德"三育并重的体育思想.促进了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为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严复与中国文化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其实质是传统政治、文化遇到严重危机,解决的办法是使之现代化。严复是第一位由此双重危机的层面认识这个问题的。他借用西方科学、民主、自由思想,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政治相为表里为中国贫弱之源;以进化论为据,主张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以治本,初步提出了更新中国文化的思路,启动了其后百余年间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思潮。 相似文献
12.
杨志霞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3)
清末民初,面对内忧外患的民族危机,严复敏锐地意识到国民素质低下是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源,遂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思想,试图通过提高国民素质达到自强保种之目的。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严复坚持教育优先,在教育研究和实践中投入了极大的精力。虽然历史最终证明了严复的失败,但是严复的三民思想至今仍然有其现实意义,提高国民素质,培养现代化的公民,应该仍然是我们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宋玉大小言赋寓意探微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刘刚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7(3):42-48
宋玉的大小言赋历来被认为是“游戏”之作,然而持“游戏”说者仅是就作品的表层意思浅尝辄止,未能发掘其隐层次中的寓意。为此,我们通过对作品赋题的命意、“大”与“小”的所指和其文化背景的研究,提出了全新的看法。我们认为,大小言赋是一个表意整体,其寓意是,讽谏楚襄王若有重兴楚国的大志,当从“小”所借指的“道”的根本处做起,也就是劝谏楚襄王要明白先修身而后治天下的道理。 相似文献
14.
严复对中国现代哲学思潮的发展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一方面严复哲学思想本身开启了中国哲学现代科学主义思潮、自由主义思潮和进化论历史观思潮,男一方面又通过这些思潮以及某些观念影响和促进了中国哲学现代人本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思潮、三民主义思潮、西化思潮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传播和发展。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严复自身哲学思想的价值。可以说,严复正是以思潮的形式影响了他之后的中国现代哲学家以及中国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李宝红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4(3):103-108
考察严复与袁世凯的关系始末,是研究严复政治思想极好的个案。二人交谊深厚,严氏之于袁氏由保持距离到靠拢支持,到最终失望。辛亥革命后,严复支持袁世凯是其政治思想的自然演进与具体体现,而非其思想的“倒退”。严复对强人政治的支持,实在是一种理想政治无法实现时退而求其次的、无可奈何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严复与袁世凯关系释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严复和袁世凯的关系,学界关注很少。事实上,严复和袁世凯交往的二十多年,经历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民初政坛风云的起伏,严袁之间的友谊和纷争,深刻反映了那时社会文化的变迁,也透视出严复的政治追求及其对袁世凯的整体认识。严复倾心袁世凯,既是个人好恶,更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背景。 相似文献
17.
刘慧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26(9):4-6
严复从国家富强的角度出发,以西学理论为基础,以西方的实际发展为依据,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学说,并将其作为改造国民劣根性,实现人的近代化的具体途径,在中国近代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不但将变法维新运动推向更深层次,而且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再造国民性思潮,对中国近代人文精神的重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严复对中国近代法制思想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平汉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0-18
面临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和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严复有鉴别有选择地译述孟德斯鸠的<法意>等西方资产阶级经典著作,评介近代法制思想及其时代特征;提倡"立法为民,以法治国";宣传自由平等的法律宗旨;为树立人民主权思想,开拓中国近代法制观念,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了解严复在法制思想上的新颖主张和见解,不仅对中国法制思想近代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推进依法治国,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9.
许维勤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严复与孙中山都以欧洲启蒙运动以来最重要的思想成就--进化论和人权学说为理论利器,来评判中国的社会与文化.由于他们社会角色定位的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和重点不同,所处的政治经济地位不同,造成了他们对进化论和天赋人权理论的不同演绎,最终导致社会发展理念和政治主张的分歧.他们的思想各有独到的特色和价值,就推动中国社会进步而言是殊途同归的,在实践中也达到了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