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题的提出 腐败是一种全球性的社会现象,反腐倡廉是当今世界性的课题。一般来说,凡是公共权力被滥用而使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就是腐败。它的实质就是某种权力的蜕变和变质。某种意义上讲,凡是权力存在之处,都存在着权力腐败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核心是建立有效防范和遏制腐败的权力运行机制。这是惩防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入反腐倡廉必须着力实践的紧迫任务。“一把手”在单位领导班子和全公司工作中居于核心地位,对一个单位的发展、党风廉政建设和班子整体功能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有效制衡的缺失,使“一把手”成为腐败的高危人群。“一把手”应当如何正确行使权力以及如何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是建立有效防范和遏制腐败的权力运行机制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一把手”权力制约和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健全和完善“一把手”监督制度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腐败是权力异化的结果,英国历史学家艾克顿曾作过深刻剖析“权力倾向于腐败,绝对的权力倾向于绝对的腐败。”孟德斯鸠也曾下过结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千古不变的经验。”因此,我想就如何制约和监督权力持有人对权力的滥用,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权力腐败与流氓恶势力是两个相连的毒瘤,铲除毒瘤,我们才有健康的社会。  相似文献   

5.
权力监督乏力必然诞生腐败。权力本身的腐蚀性、监督机构的附属性、监督机制的不科学性以及监督规范的落后性是导致权力监督乏力的主要原因;加强权力监督的对策:深化监督体制改革;加强预防监督;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加强权力监督的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6.
行政领导权力是国家权力的一种,其在本质上属于公共权力,而公共权力行使的目的是实现并维护公共利益。现实生活中行政领导权力的运行往往偏离这种追求公共利益的目标,发生蜕变和腐败,成为满足个人私欲的工具。本文就当前我国行政领导权力的运行状况以及行政领导权力监督与制约的途径和方法提出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郭维纲 《今日科苑》2006,(12):76-76
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对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是真正落实从严治党方针的关键。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由于新旧体制的转换,人际关系的变化,各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等因素的客观存在,使干部监督工作难度更大,尤其是对领导于部的监督,更是难乎其难。只有了解导致权力腐败的根源,才能更好的遏制权力腐败现像,使监督制度法制化、系统化。  相似文献   

8.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是百姓关注和理论研究的焦点。试图从政府权力支持的行业垄断、权力腐败、地方政府权力寻租等方面建立权力失范与我国收入差距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对"权力失范型"收入差距进行制度经济学剖析之后,指出在我国继续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是解决之道,并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9.
路瑞峰 《内江科技》2006,27(7):92-93
腐败是权力的腐化,其实质为权力的变质和异化,对社会的危害极大。当前造成我国权力腐败的成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制度层面的原因;二是更深层次的道德文化、价值观念方面的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应“标本兼治”,既要加强制度建设,又要注重道德文化的建设,把我国建设成现代化的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10.
饭后马上吃水果人们有一种习惯,饭后都喜欢吃水果,说是有助消化.而科学家们却指出,这是不科学的说法.水果中含有大量单糖类物质,很容易被小肠吸收,但若被饭菜阻塞在胃中,就会因腐败而形成胀气,导致胃部不适.正确的方法是水果宜在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食用.  相似文献   

11.
从根本上说,权力腐败的产生,是权力主体私欲膨胀的结果。根治权力腐败,必须遏制权力主体的私欲膨胀,建立健全权力腐败的心理控制机制。从人的主观意识来说,内在控制比外在控制重要得多,其效果也明显得多。因此,内在控制是防止权力腐败的最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解决现阶段存在的权力腐败问题.解析腐败产生的原因必须从权力腐败的基本形式--政治权力与经济财富的交换这一实质入手,分析腐败行为的构成条件.可以通过制约规范公共权力、监控行为、严惩腐败行为等途径,加强立法执法力度,从而消除腐败的机会,更加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实现社会稳定、政治清明.  相似文献   

13.
分权是为了防止独断专行,有效制止腐败,提高效率。所以权力分立就是通过对权力和利益的分配制约,来保证利益主体的意志得到贯彻,权利得以实现,而不被个别具体的权力运作人随心所欲地操纵的一种社会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4.
“以德治国”这是江泽民同志在总结我国20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治国理论的一项新贡献。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法制建设,这是一条正确的路线。但是在法制建设的过程中,道德建设方面一直未能取得积极的进展,以致于各种社会关系受到扭曲,产生了许多问题。比如,公共部门中的腐败泛滥问题,虽然有着法制还不完善的原因,但更为主要的是一个道德问题。再如,在对腐败问题的治理方面,我们可以说惩治腐败需要通过法律的手段,但是在预防乃至消除腐败的问题上,就需要强调道德的功能。所以,一旦我们立足于“以德治国”的基点上,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不仅可以在反腐败的问题上开拓出新的局面,而且会使中国的政治面貌焕然一新。  相似文献   

15.
<正> 每一位领导者都希望自己在其职员中具有影响力,没有影响力的领导者就不可能对其工作实施卓有成效的领导和管理。 管理心理学认为,领导者的影响力可分为两部分:即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权力性影响力是有社会或组织赋予个人职务的权力、地位等构成的,具有规律性,在赋予同等权力的人身上是等值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则具有自然性,是由领导者本人的素质和行为造成的,其产生的基础要  相似文献   

16.
《科技风》2015,(15)
公共组织旨在为全体公民谋取福利,其行动着眼于公共利益。然而,现实生活中,公共组织权力变异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具体体现在权力交易、渎职失责、权钱交易以及由此带来的权力腐败。从大批官员的行政道德的缺失中我们看到的是公权力的滥用,痛心的是公共组织对公共利益的践踏,基于行政伦理对行政官员的约束作用,笔者在行政伦理的视角下探讨公权变异的原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17.
政府和公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腐败的主要原因。政府信息公开从根本上改变了政府和公民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状况,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对于预防和治理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廉政建设的视角,分析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和廉政建设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如何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以推动廉政建设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腐败行为”是一种出于私利(个人的和小团体的)而对公共权力的不正当使用。它是世界各种政治机体中普遍存在的恶性肿瘤,直接威胁着各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稳定。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于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腐败问题也日益突出。要对腐败行为达到标本兼治的目标,就必须首先弄清官员腐败行为产生的原因。腐败行为的出现与泛滥,不外乎人的原因和制度的原因两个方面。从制度的原因来看,各国  相似文献   

19.
陈标 《科学与管理》2007,27(2):26-27
国家公职人员利用手中的公共权力,非法谋取私利,这种行为就是腐败。腐败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腐败产生的政治权力的制度性原因。从制度方面分析如何预防腐败。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杭州市权力阳光运行机制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背景、原则、内容、系统架构及关键技术,总结了系统的特点和运行情况。发挥信息技术在权力阳光运行机制建设中的作用,符合当前电子政务发展的要求,是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有力举措,是从根本上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形象的有力举措,也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