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试图考察地理空间表征对于孙惠芬乡村叙事的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孙惠芬文本中乡村和城市的各种表征,采理解孙惠芬创作的心理动机,及其对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内在心灵的表现,即作者所言的人的“内心的风暴”,由此进一步审视处于历史和现实夹缝中的农民无以挽回的漂泊境地。  相似文献   

2.
孙惠芬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家乡庄河的风土人情,她以独特的视角和散文般的笔触描写出乡村青年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变化,探寻在亲情伦理和悲剧命运背后女性的成长之路及生命价值,显示出积极的人文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3.
孙惠芬是大连新时期文坛继邓刚之后的又一优秀青年作家,数百万字的创作开辟了属于她自己的文学世界,对村镇人和他们活动的世界的展示,使她在国内文坛也倍受瞩目。传统文化是她创作的源头。亲身经历和生活体验,为她塑造人物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相似文献   

4.
在《后上塘书》中,孙惠芬映射了在城乡中游走的女性所面临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城乡两种文化碰撞时的矛盾。她通过展示游走于城乡之间的乡村人在经历"进城"与"回乡"的痛苦,进而来审视"城"与"乡"这两种文化,体现了她的乡土作家身份的责任,同时也包含着她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探寻。  相似文献   

5.
《文学教育(上)》2010,(23):159-159
在近日举行的2009年中美文学论坛的现场,作家孙惠芬说:“我最初写作是为了逃离,书写的是对乡村世界的叛逆,后来的写作,是为了守望,书写的是对乡村土地的怀念和怀想,这是变化,而一直不变的是,在作品里,我都努力揭示人性的困惑和迷惑,努力抵达人性的深度和命运的深度。”  相似文献   

6.
孙德宇:孙老师,看了你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秉德女人》后,觉得这是你又一部关于农村题材的巅峰之作。可不可以说它同《歇马山庄》、《上塘书》一起构成你农村题材创作三部曲。你认为这部书同其它两部书在结构和人物塑造上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7.
孙惠芬在文学创作中以写"乡下人进城"见长,面对乡村现代化征程上的惨烈与温情,她执着地坚守着自己的民间立场,密切关注着乡下人在乡土与城市的徘徊中的危机与困惑,并在作品里透露出鲜明的态度和情感倾向。城市对乡下人来说具有天堂幻境般的召唤力量,他们渴望这个幻境中的体面与尊严,却在商业社会的舒服与挑战中屡屡感到挫败和落寞,这是存在的悖谬,生存的伤痛。孙惠芬从最初的逃离乡土到现时直面这种伤痛,体现了一个作家在坚守中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化浪潮的推进,传统的乡村秩序被迫转型,在经济、伦理、思想观念等诸领域都经历着转型的历史阵痛。作者孙惠芬在《歇马山庄》中为我们全方位地展现了这次裂变。首先是传统伦理秩序的崩溃,表现在贤者形象的崩塌、家族观念的沦落、传统性观念的颠覆。其次是自我价值的寻找和失落,在书中体现在女性的理想追寻、男性的现实逡巡。最后是传统乡村的坚守与无力。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大而细腻的乡村图景。  相似文献   

9.
孙惠芬的早期作品中就表现出一种散文化的特征,这种特征在她目前的作品中仍然明显,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孙惠芬特有的风格。董之林很早就注意到了孙惠芬小说的这一特点:她的散文化笔调与萧红类似,东北大地,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孙惠芬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思想及艺术特点,认为孙惠芬的“歇马山庄系列”小说用浪漫化的诉说展现了乡土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构,表现了乡土中国文化转型的复杂性,以及农村乡土人格重构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许多学者认为孙犁的基本精神是“儒家”或“革命者”,本文认为构成孙犁精神最本质部分的是乡村文化。他始终保持对乡村的浓厚依恋,保留着浓郁乡土气息的生活习惯和道德观念,文学创作和文学观上也有清晰的乡村文化色彩。当然,孙犁的文化资源不是单一而是多元的,乡村文化对其创作的影响呈现阶段性特点,他对乡村文化也有所超越和批判。但是,总体而言,孙犁体现了乡村文化的无声浸润,是乡村文化孕育的优秀作家。  相似文献   

12.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孙中山一生致力追求的政治目标。国民党一大以后,孙中山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据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在系统地论述地新的三民主义理论的同时,多角度地阐释了建立资产阶段民主共和国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现代化国家建设理论包括理想方案和实际方案两个层次,其中理想方案包括民族建国(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民主建国(现代国家的本质)、民主主义(国家的经济功能)三个方面,它具有理论上的全面性、思想上的前瞻性、实践意义上的可操作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治国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辛亥革命前 ,提出以代议政治为核心的五权方案 ;五四运动前 ,从代议政治向全民政治转变 ,提出民治方案 ;五四运动后 ,发展和完善体现人民民主和幸福的全民政治的思想 ,创立了五权宪法和民生立法方案。  相似文献   

15.
《孙膑兵法》明确提出"强兵之急者",乃"富国",要求"战胜而强立",达到"天下服矣",其核心思想是认为经济是进行战争的基础,是"强兵"的前提条件,而"强兵"的根本和关键在于"富国",最终目的在于"强国"。同时,必须加强军队建设,并实行相关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改革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才能为强国提供安全保障。这一"富国强兵"战略思想对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富国是强兵之本,必须加强经济建设,为国防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实力是强国之本,必须加强军队建设,为国家的全面建设提供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6.
民本主义,就是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以人民为本位的思想,是以民为本思想的理论化、系统化.我国民本主义发端于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经过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发展,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走向成熟.现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代表的当代共产党人又有了新的探索.本文试从这一理论曲折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把握其应有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作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代表作,莫尔的《乌托邦》和康帕内拉的《太阳城》都反对私有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但都无法摆脱宗教的困扰,没有重视经济基础和生产力问题。另一方面,《乌托邦》比《太阳城》更能体现空想社会主义的科学原理和思想深度。所以说莫尔不愧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和中国近代化的先驱,孙中山具有忧患的品格、忧患的情怀,并使古代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以探讨孙中山忧患意识的成因、内容和特征为视角,可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孙中山走上中国政治舞台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