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画龙点睛——价格的作用【成语出处】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  相似文献   

2.
大城小爱     
立骨:使主题集中的“点睛之手” 立骨.就是用一字或一词或一句话概括全要旨。用它作为纵贯整个布局的中心.是一只“点睛之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立骨于“这几天,我心里颇不宁静”一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蕴藉着一个“乐”字。高考作也不例外,譬如2006年全国卷满分作《阅读是一种孤独》,立骨于“阅读是一种孤独”,采用段首亮出论点的形式组构全:阅读是一种环境上的孤独.阅读是一种心理上的孤独.阅读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全把“阅读”的感觉用“孤独”概括.既首尾圆合,不枝不蔓;又一目了然。集中鲜明。古人作爱讲眼,就是认取全之“眼”.而“眼”即是作对笔下事物的特有发现或独特感受;今人作所说“立骨”。就是深究材料内蕴。抓取核心意义.并将它一贯到底。掌握“立骨”的主题表现手法有助于考生提炼素材.集中主题,在考场作上,这种手法大有作为。[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历来说《诗》者,皆认为十五《国风》是按国别分的类,《商颂》《周颂》《鲁颂》也是如此;而对《大雅》《小雅》则另有说法.总之认为不是按地域来划分的类别。本文认为."综观《诗》的分别,可以发现它们应该是以地域为依据而划分的类别。在上古语言中,"雅"与"夏"相通.或互相连续.如“雅夏”.因此.这就是现在的“亚细亚”一词的来源。“大夏”就是《大雅》.“大夏”也就是“古希腊”.“小亚细亚”就是《小雅》。周武王前的西周.面对中原.背靠大夏,成为堪称中西合璧的广袤侯国。建立西周王朝后.很注意“采八方之音”.广泛搜集各地乐章.“大夏”和“小亚细亚”一带的音乐.对他们并不陌生.这就是在《诗》中出现《大雅》和《小雅》的历史背景。所以.正如同十五《国风》、三《颂》一样.《大雅》《小雅》名称也是源于地域而分的类。  相似文献   

4.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与读者沟通的第一个情感驿站。是驻足品尝,还是掠门而去,往往在于读者和题目能否一见钟情。鲁迅说:记人,就要记他的眼睛,题目就是作文的眼睛。透过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了解文章的内涵,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方面,古今中外文学大师们给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曹雪芹的《红楼梦》本名《石头记》,又名《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金玉缘》等。“红楼”概括了  相似文献   

5.
教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时,我不禁眼睛一亮——第25课是《杜甫诗三首》,编排了《望岳》《春望》《石壕吏》三首诗。可以说,长期以来.对教材编排古诗词的方式一直感到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唐宋一些大家之作零零散散在各册各个单元.使我在教学时颇感不尽兴、不过瘾,也总是觉得学生在初中三年虽然学了不止一首的“杜诗”“李诗”“苏词”……但对这些“大家”的认识、感受却是零碎的.甚至于学一首忘一首,有时还会张冠李戴。  相似文献   

6.
如果有这样一个问题:在庄子的《逍遥游》中,“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的鲲鹏。和“决起而飞”“控于地而已矣”的蜩与学鸠,两者谁更逍遥?读过《逍遥游》的朋友.也许会对这一问题不以为然。因为庄子对“逍遥游”给出的定义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是“无所待”,而无论是鲲鹏还是蜩与学鸠,与“御风而行”的列子一样.它们的飞行至少都离不开一样东西,那就是风,所以它们都称不上真正的逍遥游。[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背景介绍 《一千零一夜》在西方被称为《阿拉伯之夜》,在中国却有一个独特的名字:《天方夜谭》。因为明朝以后称阿拉伯国家为“天方国”.阿拉伯人喜欢在夜间举行晚会,书中的故事又都是在晚间讲述的,所以就翻译成这个书名。“夜谭”就是“夜谈”的意思.  相似文献   

8.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和读者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是让人一见钟情的因子,也是提供给读者窥视文章内容的独特视角。文不对题,眼睛无神,总是缺憾,所以说“题好一半文”。古人曾把拟题比作“点睛”,画龙既毕,点睛尤为重要.它能让龙活而腾飞。清新脱俗的标题,能收到先声夺人,引人人胜的效果。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  相似文献   

9.
曾在《博览群书》上读到朱伟一先生的《往事》一文。写他12岁的儿子“写砸了”(朱先生语)一篇命题为“往事”的作文的这件事。他分析原因说:“主要是跑题,东一榔头,西一棒,没有重点,像没有对准焦距拍出来的相片。”接着又写道:“我同儿子讨论了半天.左思右想还是不知道如何改才好。最后两人一致认为,这个题目就是没有办法写好……连孔圣人都说:‘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圣人尚且如此.我们为什么要求一个12岁的小孩写一篇深奥的文章呢?”作者的这种分析与责怪在当下可谓大有市场,对此本人大不以为然。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电脑》2005,(9):34-36
当《星战前传3》携票房满载而归.以《世界大战》为首的几部好莱坞大片又将陆续上映.势将科幻e到底,而国产片也毫不示弱,《七剑》借武侠的东风提前作出反击.而《神话》、《无极》也分别包揽了国庆和贺岁的档期。毫无疑问,今年下半年的电影绝对是好戏连台,想要休息眼睛的朋友别往下看。  相似文献   

11.
【单元教学设想】三国有一个故事.说有人向董遇请教,他不肯教,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苏东坡曾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们宋朝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后人也仿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咏.”诸如此类的话都在说“熟读”的重要。因此.学习古诗文的第一学法就是“熟读法”。  相似文献   

12.
查《汉语大词典》可知;“撕打”表示扭扯殴打,从字典引例可更加明确“撕打”的含义.是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例如:《红楼梦》第四十四回:“一脚踢开门进去,也不容分说。抓着鲍二家的撕打一顿。”李斌奎《天山深处的“大兵”》:“犀利的穿山风,像脱缰的野马在混沌无垠的大戈壁上撕打咆哮。”而“厮打”则表示双方(有时也表多方)互相扭打,“厮”就是日,俩男子当街厮打互相的意思。请看下列新闻标题:情人厮打在情人节《合肥晚报》2005年2月15《合肥晚报》2002年2月25日。  相似文献   

13.
刘红燕 《亚太教育》2024,(3):132-134
点睛提问,指在文章的关键之处提出关键性的问题,并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以此来体味文本的言语表达,发现文章线索,进而明了作者的情感世界。基于邓彤教授执教的《藤野先生》经典课例,提炼出点睛提问的策略,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追根溯源”式提问;第二,“直接诱导”式提问;第三“曲径通幽”式提问。同时主张将点睛提问的策略运用到语文课堂中去,并提出相关建议:第一步,辨识文体特征,确定中心主旨;第二步,细读文本,拎出“奇怪”之处;第三步,抓关键处,提出关键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怒”的词典释义情况如下:《说文》:“怒,恚也。”即“怒”就是“愤怒、生气”的意思。《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怒”的释义,基本都列有以下几项:①生气,气愤;②气势盛;  相似文献   

15.
我上高中时最喜欢的小说是《琥珀》、《荆棘鸟》和《飘》,这三部小说都是以相爱而不得相属的悲剧结尾。每一部小说我至少都读了七、八遍,每次读完.我都为主人公的分离深感忧伤,夜里总是久久不能入眠,一直试图在脑海中改写故事的结局。为什么悲剧的结局让我如此困扰?也许,在我的内心深处,我相信我就是这个世界的“救世主”!  相似文献   

16.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其中的“落木”从来解释为“落叶”.本无疑义。刘永铮《说“落木”》(《中学语教学》2005年第8期)一却认为:“木.就是树木,翻遍古今汉语词典.也不会找到‘木’就是‘叶’的义项”,“‘落木’是‘凋落的树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选择了几则《辞源》对《周易》经传中词语释义不当和不符合原意者进行商榷。不确者如“戋戋”,《辞源》释义为“众多貌”,而“戋戋”应当是少貌。不符合原文者如“盍簪”,《辞源》释义为“聚首。盍,合;簪,插于发髻或连冠于发的长针;指衣冠会合”,而“盍簪”之“簪”训“疾”、“速”,不是女人用的“簪”。希望能对《辞源》的重新修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在讲述中国近代史时,笔者遇到过这样一道选择题: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开设工厂是在A.《南京条约》签订后 B.《天津条约》签订后C.《马关条约》签订后D.《辛丑条约》签订后学生都选择了c.主要依据是《马关条约》有“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的内容.答案给出的也是C.可见该题的出题意图就是要考查《马关条约》的内容。但事实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9.
清代官方修纂实录,最早的就是《清太祖实录》,有关《清太祖实录》的文章很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在其它学者论述的基础上,对《清太祖实录》的编纂版本及史料价值作一简要论述,以便我们更好利用。  相似文献   

20.
[课文点睛] 《在罗丹艺术博物馆里》是著名的法国文学研完专家柳鸣九先生所写的优美散文,作者以隽永、流畅的文字带领我们畅游了罗丹的雕塑世界,同时也更对其深层次的美学思想进行了独特的诠释与探讨。艺术本身就是一门感性的学科,不论它以何种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其最终想要传递的仍是艺术家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而罗丹也坚信:“艺术即感情”,他创作的那些饱含人类丰富情感的作品无一不印证了这一观念。从著名的雕塑《巴尔扎克》《行走的人》直到《思索者》《青铜时代》,虽然常常以残缺甚至丑陋的面貌示人。然而我们却不难从中体会到那强烈而真实的生命力,就好像是一个人在经历了无数岁月沉浮之后仍然奋力地生活、用力地呼吸着。 罗丹的雕塑颠覆了人们对美的传统定义,在他的作品里,饱含了人间的悲喜,爱恨以至于绝望、挣扎和备起,而这才是真正的生命、真正的美。于是,如今让我们回过头去再去看他那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也许此时对它的理解就全然不同了:“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