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汉语教材和语法学著作中有“兼词”说,最有代表性的兼词是“焉”。对“兼词”内涵的界说和外延的圈定众说纷纭,有的认为“兼词”是指示代词兼语气词,有的认为“兼词”是合音词,有的认为“兼词”是一个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本文在列举各种说法的同时略陈己见。  相似文献   

2.
秦振良 《新读写》2012,(6):46-49
“焉”常用作兼词、代词和语气助词,其位置有的在句末,有的在句首和旬中。 1.“焉”处在句末的辨析 (1)兼词和代词。 “焉”处在句末,如果“焉”的前面是及物动词(能带宾语的动词),“焉”是代词;如果前面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焉”作补语,相当“于之”、“于此”等,“焉”是兼词。  相似文献   

3.
《桃花源记》的数字教案江苏/冯兴方一、“一”个兼词不复出焉·:“焉”,兼词,相当于“于之”,译为“从这里”。二、“两”个借代即“黄发”和“垂髫”,分别代指“老人”和“小孩”。三、“两”个形容词用作动词渔人甚异·之:“异,以……为异,诧异,惊异;欲穷其...  相似文献   

4.
“焉”字兼词说产生以来,从之者甚众。不仅某些古代汉语语法专著及高校教材大张其说①,而且现行中学课本也广泛采用,影响非浅。似乎“焉”为兼词已成为无可争辩之事实。而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未必就是定论,还有必要进一步商讨。一、从“焉”字兼词说的根基看“焉”字兼词说主要有三种,即:兼“于之(于是、于此)”、兼“于何”、兼“于其间”。三者都是以训诂材料为其立说的基础的。主张“焉”兼“于之”者以杨树达《词诠》为代表,该说直接源自《马氏文通》。《马氏文通·卷  相似文献   

5.
兼词是音单意复的词,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词类。古汉语中的兼词,比现代汉语多,出现的频率也较高,其中以“诸”、“焉”最为常见。据顾颉刚《尚书通检》统计,《尚书》正文“诸”字共出现12次(不包括《书序》),其中作兼词用的3个。“焉”字共出现4次,其中作兼词用的3个。据杨伯峻《论语词典》统计,《论语》中“诸”作为单词(不包括“诸侯”、“诸夏”之类的复音词),共出现36次,其中“之于”的合音18个,“之乎”的合音14个。“焉”字共出现88次,其中作兼词用的9个。据杨伯峻《盂子词典》统计,  相似文献   

6.
一、兼词古汉语中的兼词,常用的有“诸”、“焉”、“曷”、“盍”等。这些词可分为两类。1、合音兼词“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或助词“乎”)相结合的兼词。它不但在意思上是“之”同“于”或“之”同“乎”的相加,而且在读音上  相似文献   

7.
“焉”字处在古汉语句子的末尾,是兼词呢,还是纯粹的语气词呢?笔者想在这一问题上提出与传统见解不同的看法。众所周知,明清学者,近今专家,皆训句尾“焉”字为兼词。象杨树达、王力、杨伯峻、郭锡良、韩峥嵘诸先生,都明确指出、古汉语句末尾的“焉”字是兼词。而《辞源》、《辞海》等辞书,亦因近人旧  相似文献   

8.
“焉”是高考考查的18个文言虚词之一。是高考中出现频率相对较高的,也是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经常遇到的,然而“焉”的众多用法中有两种用法相对棘手,较难判定,即:何时作代词,何时作兼词。因此弄清这两种用法,“焉”字的困惑也就迎刃而解了,本文试从以下几个角度略作辨析。  相似文献   

9.
新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劝学》一文里,将“风雨兴焉”、“蛟龙生焉”、“圣心备焉”的“焉”字注释为:“都是助词。”笔者认为:这仅仅是从大的方面加以框定,却忽略了“焉”字在具体语境里的实际应用,将两种不同的用法笼统概之,因此,该注释有不够详尽、具体、准确之嫌。目前,许多中学文言文译本和其它一些参考书中,均将前两个“焉”字讲成“兼词”,后者讲成“助词”(见《中学古诗文对照注释》高中上册P471;林三松编《文言文学习手册》P45),到底谁对呢? 首先应肯定,“焉”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语气助词,“是一个指示代词兼语气词”(王力《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P257),不过这里  相似文献   

10.
兼词是古汉语中独具特色的词汇现象之一。它是用一个单音词(即一个字)兼作两个单音词(即两个字)用。如: 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礼记·檀弓》)——焉,兼作于此用。  相似文献   

11.
古汉语里兼词的使用与修辞有关。不妨先看两例。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则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苟子·劝学》)②虽在贫穷徒处之孰,亦取象于是矣,夫是之谓吉人。(《荀子·仲尼》) 例①的“焉”与例②的“于是”意义完全相同。然面,例①的“焉”如果写成“于是”,那么,句式的整齐,节奏的和谐就会大受影响。同样,例②的“于是”换成“焉”,文气也不如原先顺当。但是,从语法的角度看,这种互换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它们是一对同义的语法现象。可见,是否选用兼词必须根据修辞的需要。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说,兼词具有特殊的修辞功能。这功能大致表现为两点。一是可以使文辞更为简洁  相似文献   

12.
古汉语“焉”字常常用为兼词。当它处于句尾时,其意义大体相当于“于之”“于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处所。这种兼词“焉”另有一个用法,即能表示被动。例如: (1)秋,秦师侵芮,败焉,小之也。(左传桓公四年)杜注:“秦以芮小,轻之,故为芮所败。” (2)八月,郑子罕伐许,败焉。(又成公十四年)杜注:“为许所败。”  相似文献   

13.
文言虚词“焉”字在中学教材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是大纲要求掌握的15个常见文言虚词之一。“焉”字用法较多,在中学教材中常见的用法有作兼词、代词、疑问代词、语气助词和词缀等。“焉’,用在句中,一般作疑问代词、句中语气助词或词缀等。如:  相似文献   

14.
在上古汉语中,“焉”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词,用法亦较为复杂。既作实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也作虚词(语气词、介词等)。有时是代词兼语气词,有时相当于介词加代词(于 是),于是又被称作兼词。作为指示代词的“焉”和所谓兼词的“焉”,前人概括为“用与‘之’同”和“用同‘于之’(或同‘于是’)”。这种解释往往凭现代语感而定,即用现代汉语译文来判断它的词性和用法,这是极不科学的,常常见仁见智,甚至相互抵牾矛盾。文章将同一语境分布中的“之”和“焉”作了比较,并从句法关系的角度和它们指代的对象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上古汉语中绝大多数的指示代词“焉”都不能简单解释为“同‘之’”或“同‘于之’”,实际上“焉”与“之”的区剐是:“之”常作宾语而“焉”常作补语。  相似文献   

15.
浅析兼词     
一个单音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叫做兼词。现代汉语词汇里的“甭”,“咱”,“别”等是兼词。“甭”兼用。不”和“用”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咱”兼有“早”和“晚”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多早晚”就是“多咱”,意思是“什么时候”或“几时”。在“别动手”和“别开玩笑”里的“别”,兼有“不”和“要”两个词的意思和作用,表示禁止或劝阻的语意。  相似文献   

16.
从古汉语语法中的兼词理论看,英语表处所的"-ere"形词可视为英语中的兼词,它与古汉语兼词"焉"都伴随着语音的简化,都有与之同形的地点代词,都可作陈述句的地点状语,都可对地点状语提问。不同的是"-ere"形词是取舍式缩音,"焉"是合音式缩音,两者表示同一意义的兼词数量不同,"-ere"形词有近指远指、陈述疑问之分,通常只有焉的隐含介宾可以是复数,"焉"的隐含介宾类型更广泛,含义更宽泛,二者所在句的语序和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也不同。  相似文献   

17.
在古代汉语中,由于词汇不够丰富,各类词的分工不明确,经常出现词的兼类现象,即某个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的性质。这和古代汉语中词的活用现象不同。常有兼类现象的词是“以”、“乃”、“而”、“之”、“焉”、“然”等。鉴别某个词的类别,一要看它在文中所处的位置,二要看它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杨伯峻先生《文言语法》中提出所谓“兼词”,即“以一个字,却同时起两个不同的词性的作用”。“一身而二任。”提出“兼词”之说,这对古汉语研究是一大贡献,但他又说兼词中有的是合音词,即合二字之音为一字之音。急读之,是一个音节,即一字,缓读之,则为两个音节,即两字。所以,合音词可兼二字之用,可看作两个词。而另一部分却不是合音词。于是现在有些语法书就据此解释说:(这另一部分)虽然也是一个音节作两个词用,却只能说是合义而非合音词。①这种说法值得研究。因为,从兼词的形成上看,就是由两个音节“急读”为一个音节的,因而,它仍可照“缓读”的办法加以还原,来作为两个音节(两  相似文献   

19.
文言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这种字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词的声音的拼合,例如:“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于”古音“Wu”)的合音,“叵”是否定副词“不”和动词“可”的合音。  相似文献   

20.
浅析兼词     
一个单音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叫做兼词。现代汉语词汇里的“甭”,“咱”,“别”等是兼词。“甭”兼用“不”和“用”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咱’兼有“早”和“晚”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多早晚”就是“多咱”,意思是“什么时候”或“几时”。在“别动手”和“别开玩笑”里的‘拐IJ”,兼有“不”和“要”两个词的意思和作用,表示禁止或劝阻的语意。“甭(beng)”是“不(bu)”和“用(yong)”的合音“咱(zan)轻声)”是“早(zao)”和“晚(wan)”的合音。它们是“合音兼词”。“别(bie)”却不是“不(bu)”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