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项脊轩志》正文与附记虽非一时之作,但历来人们都认为它们浑然一体,毫无割裂之感。本文认为其正文和附记在抒情手法上是有差异的,正文抒情强烈外露,而附记抒情含蓄内敛。  相似文献   

2.
《芙蕖》中“迨至菡萏成花”句,课本注为“菡萏,荷花的别称。”我们认为此注欠妥。 首先,《说文解字》云:“菡萏,芙蓉。华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蓉。”段注引高诱曰:“其华曰芙蓉,其秀曰菡萏;华与秀散文则同,对文则别。”徐锴《说文系传》也说:“菡,犹含也,未吐之意。”可见,  相似文献   

3.
《“友邦惊诧”论》附记艺术效果谈————江苏/吴福根《“友邦惊诧”论》中的附记是鲁迅先生写完正文后的第二天,看到《申报》南京专电与《申报》“教育信息”栏内关于学生请愿惨遭残酷镇压事实的具体报道后,写下的一段文章。这段文章,看似赘笔,可有可无,实是神来...  相似文献   

4.
王粲《登楼赋》 兹楼 《赋选》以为“登当阳城楼”。误。王粲所登城楼,旧说有当阳(属湖北)城楼(《文选》李善注引盛弘之《荆州记》说)者;有江陵(屑湖北)城楼(《文选》刘良注说)者二说。但核之赋中所言“漳水”、“沮水”、“陶牧”、“昭邱”等地理方位,则“当阳”、“江陵”二说显属不合。今据郦道元《水经注·漳水注》:“漳水又南迳当阳县,又南迳麦城东。王仲宜登其东南隅,临漳水而赋之曰:‘夹清漳之通浦  相似文献   

5.
《荆轲刺秦王》注商二则安徽滁州师专曹小云一、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教材注“深”为“刻毒”。这是今人注本中最常见的一种说法,如王伯祥《史记选》“刻酷”,刘盼遂《中国历代散文选》“刻毒”,人民大学《历代文选》“刻毒”,施瑛《活页文选·史记》“残酷”,天津...  相似文献   

6.
释‘甫’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是《核舟记》所记载的雕刻艺术品——核舟的款识。课本注为:“叔远甫,就是‘字叔远’的意思”,把“甫”释为“字”;《古代散文选》注为“叔远甫,就是字叔远,甫是男子美称,表字”;《文言难句例解》说:“‘甫’,《说文》:‘男子美称也’,因此尊称为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记叙文、散文单元编排质疑重庆廖希立现行高中语文教材记叙文、散文单元的分类编排,颇多牾牾之处。教学过程中,教师深感难以自圆其说,学生也觉得无所适从。第一册第一单元,题为“记叙文”,但《雨中登泰山》的注释则说“选自《散文特写选》”,《长江三峡》的...  相似文献   

8.
诗有“诗眼”,戏有“戏眼”,文有“文眼”;散文贵有“文眼”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何谓文眼,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散文中的文眼,就是一篇散文中用含义深刻的关键性的词语,贯串全文,成为照见全文的窗户;也是作者在艺术构思中所进行的艺术思维的凝聚点。  相似文献   

9.
1.“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这一句各注本译本多有异说。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注为:“丘的面积很小,不到一亩大,可以装到笼子里占有它。这是形容丘很小,可以一览无余。……笼,作动词用,装入笼中。”刘盼遂、郭预衡《中国历代散文选》注为:“包笼起来占有它,极言其小巧玲珑之状。”中国青年出版社《历代文选》注为:“笼:包括;笼而有之:全部占有它。”《历代游记选》注为:“整个地占有它。笼,包举。”于在春的普通话翻译为:“正好全部占有它。”  相似文献   

10.
《卖柑者言》有句云:“吾售之,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句中的“子所”,课本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古代散文选》注为“你那里”。阴法鲁主编的《古文观止译注》下册注“所”为“所需”,认为“所”后省略了“需”字。我认为上述两解均有可商榷之处。正确的理解应将“所”训为“意”。验之古文,书证颇多。请看: (1)窋既洗沐归,时间,自从其所谏参。  相似文献   

11.
《左传·庄公十年》“登轼而望之”一语如何解释,近年来聚讼纷纭。《古代散文选》上册注:“轼,车前的横木。人立在轼后,可以把手靠在轼上。轼较高,登轼可以望远。”①这条注释可以说代表了传统的看法,即认为“轼”是名词,在句中作动词“登”的宾语。但前几年有人著文反驳,说“轼”仅是“手握的一根木棍,不可以站脚”,这“轼”是名词用如动词,是“凭轼”的意思,而原句的标点错了,应改为“登,轼而望之”才对。②新近出  相似文献   

12.
清姚鼐《登泰山记》中说:“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对其中的“若偻”一语,笔者所见的所有注本,无一例外,都注为弯腰曲背的样子。如隋树森等的《古代散文选》注道:“像弯腰曲背的样子。日观峰西边诸峰都比日观峰低,所以这样说。偻,驼背。”现行全国统编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也这样注道:“像脊背弯曲的样子。  相似文献   

13.
《汉书》颜师古注和《文选》李善注相同作品注列古今字差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古字(即正文用字)不同,但今字相同,如《汉书》注“鼌,古朝字”《文选》注作“晁,古朝字”;古字(正文用字)相同,但今字不同,如《汉书》注引如淳曰“甿,古文萌字”《文选》注引作“甿,古氓字”;《汉书》《文选》正文用字相同,颜师古、李善注释用字也相同,但颜注用术语“古”,李注用术语“今”,如《汉书》注“廑,古勤字”《文选》注作“廑,今勤字”;《汉书》正文用古字,颜师古注以今字释古字,用“即”沟通字际关系,《文选》正文用今字,李善注误用“古”沟通字际关系,如《汉书》注“歫即距字”《文选》注作“距,古岠字”。  相似文献   

14.
为文之道,贵有文眼,这是我国散文创作中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俗话说:“挈领而顿,百毛皆顺。”“文眼”就是那个“领”,它制约着一篇散文的全局,抓住了它,构思的路子就会豁然通畅。清代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可谓文眼者也。”此处的“指”即主旨,也就是一篇散文写作的宗旨;顾注则讲的是文气的贯通、呼应、内在联系。文章有了“眼”,题旨才会有隐现,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前注后顾才能浑然一体。是否可以这样说:人  相似文献   

15.
李庆林 《现代语文》2009,(10):55-55
《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散文名作,"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清人梅曾亮语)。这篇散文风格朴素纯正,语言疏朗自然,淡而有味,尤其是正文与附记中的两处写景状物文字,真实生动,绘形传神,令人过目难忘。  相似文献   

16.
《张衡传》中说张衡“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这个“从容淡静”高二语文课本无注,《古代散文选》(上册)也无注。但省编《教学参考资料》有一个不注之注的译文:“他素常举止从容不迫、性情淡泊恬静,不喜欢同庸俗的人往来。”按照译文理解,“从容”就是“从容不迫”,“淡静”就是“淡泊恬静”。如果这样理解,就会产生疑问:“从容不迫”和“不好交接俗人”究竟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淡泊恬静”又该怎样理解?“从容”的含义,一般来说,是表示舒缓的样子,也就是“从容不迫”的意思。但由此也产生一些引申义。有些引申义如指时间或经济的宽裕等等,和“从容淡静”的“从容”又对不上号,这就应该另有其他的引申义。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有“生长在可为中国模范的名城里的杨荫榆女士和陈西滢先生,真是洪福齐天”一段文字。《鲁迅全集》(1981年版)注:“模范的名城”指无锡。陈西滢在《现代评论》发表的《闲话》中说,“无锡是中国的模范县”。鲁迅后来写的散文《无常》中又有如下文字:“凡有一处地方,如果出了文士学者或名流,他将笔头一扭,就很容易变成‘模范县’。”《全集》注又说:这是对陈西滢的讽刺。陈是  相似文献   

18.
关于范仲淹《岳阳搂记》中“越明年”的训释,课本编者认为是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庆历五年(1045年)。《古代散文选》也持此说,认为:越,及,到。并说明这是采用清人王引之《经传释词》的说法。张拱贵、黄岳洲《文言文的语言分  相似文献   

19.
一、“固也”的“固”该作何解? “固也”一句,有的注本干脆避而不注(如刘盼遂、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新旧课本和教参都注译为“本来是这样”,《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和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分别注为“历来这样说的”、“向来如此”。按之于原文,均捍格难通。这可以从两个角度加以讨论。第一,从表达惯例看。这些注释中都有“这样”或“如此”的字样,要知道,古人写文章,若需说“本来是这  相似文献   

20.
柳宗元《捕蛇者说》所引孔子“苛政猛于虎”一语,课本注:“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凶”;并说柳引此语“意在对当时苛酷的赋敛表示不满”。刘盼遂、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下册)注:“苛酷的政治比老虎还凶”。七九年版《辞海》于“苛政猛于虎”条下解为“烦苛的政令或繁重的赋税比老虎还要凶暴可怕”,并把“苛刻、烦细”作为“苛”的一个义项,书证是《汉书·高市纪》:“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以上对于“苛政”的种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