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9 毫秒
1.
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观潮》一文,介绍的是雄伟壮丽的钱塘江大潮来临的壮美景象。我在教学《观潮》一课时,将“观潮”的“观”和“天下奇观”的“观”作对比;将“潮”的三种声音和四种形状作对比;将“潮”来前后人们的心情变化作对比;将“潮”来前后江面变化作对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把“观潮”的“观”和“天下奇观”的“观”作对比: 我先板书课题:《观潮》。然后,让学生齐读课题,再听录音,使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大概讲了什么内容,又齐读第一自然段后,我问:《观潮》这篇课文是写哪儿的潮?钱塘  相似文献   

2.
《观潮》,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它围绕“观”字写了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围绕“湖”字写了潮水汹涌,气势磅礴的景象。教学本  相似文献   

3.
《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涌来时雄伟壮观、奔腾咆哮的景象。教学本文,应力求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走进文本,体会钱塘江大潮景观之奇。  相似文献   

4.
六年制语文第七册6课《观潮》是一篇讲读课文。文章的作者以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为观察顺序,用人潮相衬、动静对比的方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 (一)课文主要写钱塘江大潮,可是,在文中却四次写了观潮的人:①八月十八这天早上,我们是随着观潮的“人流”,登上海塘大堤的。“人流”言观潮人之多。有如此多的人前来观潮,说明这一年一度的钱塘江大潮一定有可观之处。这是从观潮的人多这一侧面,来表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②江潮还没有  相似文献   

5.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见,忽视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源之水。但是,在目前语文朗读指导中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误区。  相似文献   

6.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写,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情感。对《观潮》这篇课文进行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以期达到以读促思,读写结合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7.
教学时先从整体入手,教师提问:“作者观潮的经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板书“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并注明相应的时间(“早上”、  相似文献   

8.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见,“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忽视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源之水。因此,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培养语感。  相似文献   

9.
《观潮》(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第13课)是一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它以饱含深情的笔墨,诗一般的语言,用“总——分”式结构全篇,生动逼真地再现了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读之促人振奋,感人至深。教学本文,要紧扣“奇观”抓“三美”,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导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0.
浙江之潮,天下伟观,其美景正与泰山日出、蓬莱仙境并举,声震宇内,世人神往。故而观潮之盛,历代不息。白居易有诗云:“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潮起潮落,似乎还关联着古都杭州的兴衰。苏轼《中秋夜观潮》曰:“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锁,夜潮留向月中看。万人鼓噪慑吾侬,犹似浮江老阿童。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极言潮势之壮观和观潮民风之盛。两位诗人先后知杭州,筑有白堤、苏堤,皆有惠政,他们与民同乐观潮,其诗所咏亲切传神,其情其景似状目前,今日读来犹觉心摇。…  相似文献   

11.
《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举世闻名的钱塘江大潮,结构清楚,层次分明。文章一开头即以“天下奇观”四字统领全文。接着围绕“奇”字用三个逻辑段介绍了观潮的过程。“奇”,既是文章的主线,又是中心,所以教学可以  相似文献   

12.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而“读”的训练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中都要求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中教师们充分意识到阅读教学中“读”的重要性,课堂上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多了,读的形式也多样了。但是不是在课堂上我们把时间还给了学生,教学就有效了,  相似文献   

13.
《观潮》是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 ,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根据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小语“大纲”对高年级的阅读要求 ,本课的教学 ,要让学生通过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教学重点则是理解“潮来之时”部分和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为了实现上述教学重点目标 ,教学时 ,可采用“抓特点 ,反复读”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找景点———理特点———品词句———感情读”的阅读方法来学…  相似文献   

14.
“导”是为“读”服务的,这就必须“导”在关键处,讲在“点”子上。即善于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疑点,对学生进行点拨启发。教学《观潮》(第七册)一课,就可以这样导读。一、“观”字入手,了解特点本文课题为《观潮》,题目作为文章的旗帜,起着引领全文的作用。对《观潮》这篇课文,教师不妨从“观”字入手,指导学生  相似文献   

15.
设计理念 我国古代教育家苟子在《劝学》中早就提倡“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将这种传统的读书方法运用到今天的语文教学中,就是强调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人情,读中感悟,从而受到熏陶和感染。  相似文献   

16.
《观潮》(九义教材第7册)是一篇优秀的写景之作.它开篇明义,揭示题旨:“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教学时可紧扣“奇观”,强化学生对奇观的感受,训练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并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之大。然而如何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理解,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将读与看、思、演、写、画相结合,更有利于发挥读的作用,从而更好的发挥语文课的功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8.
吕艺 《成才之路》2011,(32):92-I0021
在小学朗读教学中,人们常用“朗朗上口”来比喻学生读书流畅的程度。《新大纲》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相似文献   

19.
《观潮》的教学特色魏孝浚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但多数学生没有见过。运用电教手段,创设赏心悦目的情景,可降低学生理解和思维的坡度。福州长乐实验小学陈忠琴老帅运用“电教为主,多媒体优化组合”的方法教学《观潮》,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一、形象与语言结合,激发学...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大纲》强调“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本身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