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戏弄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注:“弄臣,皇帝狎近宠爱之臣。”  相似文献   

2.
辨“戏弄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臣至,大王见巨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其中“以戏弄臣”的释读,历来有争论:一说“戏弄”均为动词,“臣”作宾语;一说“弄臣”为一词,作  相似文献   

3.
笔者喜欢看商榷文章,这不仅因为真理越辩越明,更因为可以从中学到一些立论之技、作文之道。但有时也发现某些争鸣者行文不循规矩,兹以有关“以戏弄臣”的讨论为例,指出写商榷文章立论时应忌避的毛病。一忌概念不准。《语文知识》1993年4期金桂根《“弄臣”注释商榷》一文先引课本对“弄臣”的注释:“皇帝狎近宠爱之臣。”然后说:注释鹊“臣”理解为“宠爱之臣”,不妥。(着重号为引者所加)课本明明注的是“弄臣”,分析时又怎能舍“弄”取“臣”呢?由于一开始就  相似文献   

4.
“弄臣”辨误杨广增《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中“弄臣”的注释:皇帝押近宠爱之臣。这样,便把“戏弄臣”一句断读为“戏弄臣”了。如此理解句意不妥。这个句子中的“戏弄”是由两个单音近义词构成的复音词,在文中指的是秦王的行为,“臣”是蔺相如自称。古汉语中复音词汇...  相似文献   

5.
注释指正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高中第一册课本(必修)里有处文言注释有点小错误,现予指正:“以戏弄臣”(《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本注释为:“皇帝狎近宠爱之臣。”此注释显然是错误的。我们结合课文内容,就不难发现,蔺相如授璧之后,秦王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且于列观见相如,礼节甚倨……对  相似文献   

6.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人教版语文第六册《教师教学用书》将其中的“以戏弄臣”译为“以此来戏弄我”,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第一册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一句话:“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对“以戏弄臣”.《教参》上解释成“戏弄小臣”。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这里的“戏弄”绝不等同于今文中的戏弄,“臣”亦不是指蔺相如。因为,尽管秦王见相如于列观,传璧于美人,我们仍然看不出他有存心戏弄相如的成份;蔺相如之昕以取回和氏璧,并不是因为自己受了辱,遭到戏弄,而是看到秦王没有诚  相似文献   

8.
新编高六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这句话在学习过程中,很多文言文翻译书以讹传讹,大部分学生甚至不少老师都因读破而产生误解,把“戏弄”作为一个词,把句意理解为“来戏弄我”。其实不然,这里的“戏弄”绝非现代汉语中的“戏弄”一词的意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戏弄”的意义为“耍笑捉弄,拿人开  相似文献   

9.
一九八○年《语文学习》第六期,第三十二页,把《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以戏弄臣,一句,释成“以戏,弄臣”,即“以(之)戏(于)弄臣”。与此同时,又把“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这一句中  相似文献   

10.
王长福 《学语文》2012,(4):27-28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和原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屈原列传》中的“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和“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夺之。屈平不与”两句在理解上颇多异议。  相似文献   

11.
<正>《廉颇蔺相如列传》(人教版必修四)"完璧归赵"故事中有蔺相如对秦王说:"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以戏弄臣"这句话如何解释呢?课文没有注释,《教师教学用书》中参考译文为"以此来戏弄我"。很显然,在这里,"戏弄"一词被解释为"戏弄、玩弄"。那么,这种解释是否准确呢?查阅《古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众多  相似文献   

12.
是“以戏/弄臣”,还是“以戏弄/臣”? “以戏弄臣”出自《史记&#183;廉颇蔺相如列传》,讲的是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这句话历来有两种断法:“以戏/弄臣”和“以戏弄/臣”。甚至有人认为这两种断法都可以,说是此语双关。那么,“以戏弄臣”到底该怎样句读呢&#183;  相似文献   

13.
释“礼节”     
《廉颇蔺相如列传》“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壁,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句的“礼节”一词书中无注。南方五省(市)编写的教学参考资料释“礼节”为“态度”,许多古文译注之类的书,对此词均不加注,译文也照抄不译.这对教学特别是学生自学是欠妥的。《说文》释“礼”为“祭神以致福”,《辞海》“礼”字的第二义项是“为表敬意或表隆重而举行的仪式”。《辞源》“节”字的第八义项为“礼节。《论语·微子》:‘长幼之节,不可废也’”.《辞海》“节”字的第五义项是“礼节”,引例是《荀子·乐论》:“三揖至于阶,三让以宾升,拜至,献酬,辞让之节繁。”可见“礼”与“节”在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课文《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中有“秦伯说,与郑人盟。”一句,文下注释将“说’懈释为通“悦”,也即“说”与“悦”的关系为通假。同一册课文《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中有“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文下却注释为“‘说’同‘悦’,喜欢、高兴。”显然他们二者应为异体字。赃传》记述的为公元前722年一公元...  相似文献   

15.
齐晓茹 《保定师专学报》1999,12(3):78-78,100
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分析,《史记·陈丞相世家》中“主臣”二字的含义应该是“掌管群臣”,交索注释“恭敬惶恐之词”,有悖原精神。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出师表》有云:“官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其中有“宫中”“府中”两词。此为何意?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如此注释:“宫中府中:指皇宫和丞相府中。”对此,部享昌老师在《“官中”“府中”之辨》(《语文学习》2018年第12期)中认为“这个注释值得商榷。……‘宫中’指皇宫是没错的,实质上就是朝廷。那么,‘府中’又指什么呢?……‘府中’指丞相府中”。郭锡良先生在《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中也认为“宫中:指皇帝宫中;府中:指丞相府中”。  相似文献   

17.
一在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注释中,训诂术语“通”“同”的使用情况十分混乱。试看下列各例:先看“通”的使用情况:“燕”通“宴”高中第一册《苦斋记》:“今夫膏梁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教材注:〔燕坐〕闲坐、安坐。“燕”,通“宴”。“蚤”通“早”高中第三册《毛遂自荐》:“使遂蚤得处于囊中,乃脱颖而出,非持其未见而已。”教材注:〔蚤〕通“早”。  相似文献   

18.
创业与守成     
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②曰:“草昧之初③,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徵④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徵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房玄龄:时任丞相。③草昧之初:创业开始阶段。④魏徵:时任谏议大夫。【文言知识】名词带宾语的现象。上文“角力而后臣之”中的“臣之”,就…  相似文献   

19.
节选自《史记》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其中有句“以戏弄臣”,看似容易;《教师教学参考用书》译文为“以此来戏弄我”,翻阅其他版本的教材或参考资料,此句或不译,或语焉不详,大同小异地译为“来戏弄我”。  相似文献   

20.
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所选苏轼的《方山子传》中有一句“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教材对“勋阀”的注释为“功勋之家”,我觉得有待商榷。首先,我觉得“阀”,应当注释为通假,通“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