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东部,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生态环境具有脆弱性和敏感性,也是春季我国北方北路沙尘暴的必经之地.近年来由于持续干旱,浑善达克周边草地荒漠化程度加剧,成为我国北方沙尘暴主要源地之一.本研究选取了浑善达克沙地西北至东南的三个气象站点为研究区,分析了1980-2010年的气象要素、植被覆盖度变化与沙尘暴发生频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出:(1)近三十年,该区域沙尘暴日数呈波动性减少的趋势;(2)降水、湿度与沙尘暴日数的变化呈负相关关系,并且自西北向东南递减,沙尘暴发生日数与风速成正相关关系;(3)沙尘暴发生日数与前一年的植被覆盖度呈负相关关系,其中二连浩特的相关性最高.  相似文献   

2.
基于内蒙古地区19602011年的45个气象代表站的降水量以及相关的降水资料,利用MannKendall,从年降水量和降水距平百分比两个方面分析地区降水变化及特征。结果表明:就降水距平百分比来说,内蒙古东部和中部地区有下降趋势,而西部地区则略上升;就降水量而言,内蒙古地区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并且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有明显下降趋势,1980年开始尤为显著,这段时间是内蒙古地区历史上最为干旱的时期。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内蒙古地区100个实测站点1960-2014年逐日降水数据,分析内蒙古地区降水集中度(PCD)和集中期(PCP)时空分布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内蒙古近55年PCD与PCP的平均值分别是0.68和-0.11,降水年际变化下降发展趋势显著且通过0.05显著性的检验,全年降水空间分配均匀且逐年有提前的趋势。PCD空降水空间的分布结构总体空间上呈现为东高西低,高值的区域分别位于兴安盟和通辽市,低值地区为乌兰察布市及鄂尔多斯市。PCP在总体空间上从东向西递增,最高值的区域位于鄂尔多斯市,低值的区域主要位于呼伦贝尔市,降水年际变化分配空间的格局主要呈东部早于西部的空间变化特征分布。R/S分析表明,PCD与PCP的Hurst指数均小于0.5,与过去55年发展趋势相反,未能在时空上表现出明显的趋势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高温极端天气是武陵山片区夏季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文章采用1951~2000年武陵山片区中18个观测站的气象数据,通过线性回归、相关系数等统计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了武陵山片区夏季高温天气的变化规律,运用信息扩散技术计算出了武陵山片区夏季高温天气风险的空间分布.结果显示1951~2000年期间武陵山片区夏季高温日数随时间呈现减少趋势,高温日数高值区主要位于湖北巴东,湖南沅陵、芷江一带,武冈、邵阳一带等河流平原低海拔地区,这些区域发生第二、三等级的高温极端天气的风险概率更大,是武陵山片区高温气象灾害的重点预防区域.这对武陵山片区制定区域发展政策、防灾减灾及生态建设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根据近50年来的降水、径流和泥沙等方面资料,对陕西省渭河流域水沙空间分布特性及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渭河流域具有明显的水沙异源特性;在时间分布上,水沙输送主要集中于降水量较大的汛期,年内分布相对集中;同时水沙年际变化较大,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总体均呈下降趋势,并且不同时段水沙匹配模式不同.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川渝地区夏季高温日数时间演变特征及其异常年份的环流形势.结果表明,川渝地区高温日数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总体偏多,1979年是由多到少的突变年,80年代高温日数明显偏少,90年代以后又有增多趋势.川渝地区夏季高温酷暑年和凉夏年的环流形势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酷暑年,我国南海北部对流增强,使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地区无持续性阻塞高压,同时东亚大槽变浅,青藏高原上升运动减弱.850 hPa距平风场上.川渝地区以南被东北距平风控制,以北被正南距平风控制,这种环流形势配合有利于川渝地区夏季高温干旱的发生、发展.前期春季OLR场变化特征可为川渝地区夏季高温干旱的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湘西地区370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对湘西地区传统村落数量和类型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湘西地区传统村落类型多样且完整,不同历史时期存留的传统村落分布都有明显的集聚性,获批的传统村落时间分布以2016年和2018年分布较集中,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三个条带区域,县市空间分布以交界区域较为集中。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探讨了湘西地区传统村落时空分布与区域旅游发展的关系,两者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并从保护和利用两个角度提出了促进湘西地区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加快,我国人口空间分布不断变化,各地区人口分布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基于人口普查数据及统计年鉴等数据和资料,采用变异系数、集中指数等方法,对我国人口与经济分布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从空间视角研究人口数量、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分布差异。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增速逐渐下降,地区人口总量和密度差异较大,经济空间差异与人口空间差异的相关关系明显,经济集中程度高于人口集中程度,人口与经济分布不均衡,但偏离程度不大,生产向经济发达地区集中,人口却未发生相应的集中,从而造成生产与人口、就业分布失衡及地区差距。  相似文献   

9.
《商洛学院学报》2019,(1):82-86
基于《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收集的气象资料,建立了明代(1368—1643年)江西地区水灾的数据库,根据灾情程度将水灾的等级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个等级,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统计、分析了明代江西水灾的分布特征及发生规律。明代共发生水灾787县次,平均每年发生约2.85县次,以1520年代为界,前期发生频次低,波动小,后期发生频次高,总体年际波动大。明代后期的水灾总县次远多于前期。水灾的空间分布呈现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河流下游多于上游,平原多于山区,水灾多发地主要集中在鄱阳湖平原地区。  相似文献   

10.
采用定性分析与GIS等定量手段相结合,利用奖牌数量、奖牌项目、国籍等指标对第17届冬奥会以来各国家的竞技实力进行统计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其竞技实力的空间变化特征的因素和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研究时段内竞技实力的空间格局发生了重要转变,分布重心开始由欧洲向北美洲和亚洲转移,分布密度由集中向分散转变;从项目上看,传统冬奥会项目的竞技实力分布重心基本没有变化,而新兴冬奥会项目的竞技实力则由欧洲逐渐向亚洲转移;分布重心与分布密度的相对变动主要受到经济实力的变化和体育政策的影响,不同人种体质和自然环境也对竞技实力空间的变动有着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区域人口老龄化趋势、特征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龄年龄集中率和老龄地理集中率能分别有效地测度区域人口老龄化的进程速度与老龄人口地域空间的分布变化.运用这两种指标考察我国80年代和90年代省际人口老龄化进程,可以发现,我国区域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由于在时空上的非同步推进而呈现出相当程度的多样性特征,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区域格局非常明显.由于中西部地区将逐渐成为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主要推进者,今后老龄化的研究重心应向该地区转移,并通过养老保障制度的创新,实行以提高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的人口老龄化对策.  相似文献   

12.
以我国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2000至2013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为数据源,采用信息熵、行业集中度、Theil熵、空间集中度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产业时空演化特征,为我国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布局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结果表明:时间上,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在2011年前增长比较平稳,内部行业分布呈非均衡状态,计算机整机制造和计算机外围设备制造是主要行业,2011年以后计算机零部件制造业比重上升,计算机整机制造在该产业中占据比重最大.空间上,该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三个计算机与办公设备产业集聚区,并开始逐步向周边地区扩展.  相似文献   

13.
巩固拓展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 PSR)模型构建岷江上游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对其2000、2005、2010、2015、2020年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分为差、较差、一般、良好和优五个等级,并使用冷热点分析工具研究其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1)时间尺度上看,岷江上游生态环境状况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过程,整体变化不大,总体上呈向好趋势;(2)格网尺度上看,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但分布特征相对稳定.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集聚性,差和较差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部和东南部,良好和优主要分布在西北部;(3)生态环境的冷热点区域空间分布特征变化不显著.高值区分布较分散,低值区主要聚集在岷江水系两岸.  相似文献   

14.
以省区为统计单元,以招生数与学校数、每百万人招生数和每百万人学校数为两组测度指标,选用极值比、变异系数和地理集中指数,并应用GIS进行趋势分析和五级分类,分析了全国地理科学本科专业空间分异与聚集特征.研究表明,我国地理科学专业的空间分布格局,依据变异系数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地理集中指数则呈弱聚集特征,趋势分析则在东西部和南北部存在一定的方向性差异.招生数和学校数分布较多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以河南、山东为中心的华北地区和以广东为中心的华南地区,而广大西部地区分布则相对较少.每百万人招生数和每百万人学校数在空间上分布不一致,但数值较高的省区主要集中在北方.最后提出了地理科学专业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湖南省1979-2021年暖季(5-9月)逐日降水和最高气温站点数据,通过百分位阈值法提取极端高温、极端降水和无降水事件,探讨极端降水与无降水前三天内的高温复合情况,并归类为暖湿事件和暖干事件,结合EOF和copula函数分析两类复合事件时空特征及极端气候因子间的相依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空间上,湖南省各站点复合事件都有发生,暖干事件的频数是暖湿事件的20多倍.对于暖湿事件,11.35%的极端降水事件前三天内都会发生极端高温,平均每年经历0.74次,其主要分布在西北山地和南岭山地;对于暖干事件,25.81%的无降水发生前三天内都会发生极端高温,其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平原地区、湖南东部、雪峰山与武陵山之间山谷地区.时间上,两类复合事件都呈增长趋势且都集中在6、7月份,尤其在2010年以来,增速最快且多出现在人口密集的城市群.(2)两类复合事件的时空异常特征表明:暖湿事件第一模态的空间分布表现为全场一致型,第二模态的空间分布表明湘中与湘北平原、谷地地区呈反相变化形式;暖干事件发生频数的第一模态表明湖南大部分地区和湘南地区呈反相变化形式,第二模态则显示了湘东部分与湘西山地呈反相变化.(3...  相似文献   

16.
以安徽省万佛湖风景区为研究实例,基于2013—2015年百度搜索指数,分析景区网络关注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人群属性特征、搜索需求及其影响机理,为景区提升营销管理提供数据支撑。研究表明:2013—2015年该景区网络关注度时间分布上平稳上升,季节性变化强,年内呈"双峰形","十一"黄金周内呈"单峰形";空间分布上稳定集中,主要集中在省内周边区域和长三角地区;年龄段集中在20—39岁;搜索需求集中在住宿、门票、旅游攻略等方面。因此,万佛湖风景区需要创新思路,对接主要客源市场的旅游者特征,开发旅游产品,开展网络平台服务,提升网络关注度,满足信息搜索需求。  相似文献   

17.
以安徽省105个县市(区)为研究单元,利用2000、2005、2010、2015、2018年五期建设用地数据,运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分析该地区建设用地空间格局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8年,安徽省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出"北多南少、市辖区多于普通县市"的特征,县域空间格局差异极其明显且随时间的推移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2)从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来看,安徽省各县市(区)建设用地规模绝对差异在逐年增大,而相对差异在逐年减小,但二者的变动都略小.安徽省建设用地绝对规模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皖北、皖中地区,相对规模排名靠前的县市(区)大多分布于皖北地区以及合肥市.(3)通过对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安徽省建设用地空间格局差异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地形地貌的空间分布差异与建设用地县域之间的差异有着很明显的相关性,GDP、财政收入、粮食产量和常住人口是造成区域之间建设用地空间格局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历年来,内蒙古地区考古工作主要集中于中南部及东南部,经过数十年的努力,这两个地区的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已基本完善,但是在墓葬制度的系统研究方面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试图对内蒙古东南部及中南部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墓葬形制作一综合研究,在墓葬分类基础上,对其特征、年代、文化性质、分布区域及其起源进行探讨,认为内蒙古地区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墓葬形制,内蒙古东南部与中南部间存在明显的区别,两个区域不同考古学文化流行的墓葬形制组合的差异,与不同的来源有着密切地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揭示河南省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状态,采用空间一致性指数与空间自相关对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分布变化及地域关联性在县域与市域两个尺度上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人口集聚大于经济集聚的县域数量大于经济集聚高于人口集聚的县域数量,且人口集聚大于经济集聚的县域主要位于河南东部、南部地区,而经济集聚高于人口集聚的县域主要位于中西部的郑州、洛阳、许昌及周边区域.市域中周口市、驻马店市人口经济一致性偏离程度最大,人口经济一致性程度较差,且较其他地区变化大.各县域人口经济一致性空间自相关系数逐年增加,显著的“高—高”与“低—低”的一致性关联模式在区域分布较广,分别位于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呈“带”状与“团状”分布.而人口经济一致性空间相互作用为“高—低”与“低—高”模式的数量最少,且变化较稳定.  相似文献   

20.
《嘉应学院学报》2017,(11):79-84
商贸港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港口的空间演变特征为研究丝绸之路贸易提供新的支撑点.以潮汕不同时期商贸港口为研究主体,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潮汕商贸港口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潮汕商贸港口空间分布与河流、货物贸易、政策、海岸线的内在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河道通航能力关系商贸港口的兴衰;潮汕地区商贸港口在时间序列上呈现地区迁移的特征,由内地向东南沿海方向延伸;在空间上程聚集特征,多集中在东南部沿海、沿江水运条件便利的地区;贸易政策、通商口岸与经贸区的设立加速商贸港口的变更和扩张,又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引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