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移位”还是“移情”?——析“他是去年生的孩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移位和派生来说明他是去年生的孩子和他是昨天进的医院这类句子的生成都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本文论证这类句子的生成方式不是派生而是复合,不是移位而是类推,类推是通过两种表达式的糅合来实现的。这类句子属于一种独立的句式,表达一种独有的移情义——主观认同,这种意义属于糅合产生的浮现意义。本文还论证他是生的男孩和他是投的赞成票这类句子也属于主观认同句。最后论证打了他自己父亲的是我这种所谓的分裂句的生成方式其实不是分裂而是糅合,糅合产生强烈的移情义。  相似文献   

2.
所谓“S可能的确是(不是)P”句式,是一种糅合不相容模态判断的句法结构。即在一个句子中,同时使用表示可能判断的模态词和表示必然判断的模态词。如:“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兴许他的确没偷。” 本文讨论下列问题:这种句式的逻辑基础;语法结构和语义特征;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根据生成语法理论,“张三被杀了父亲”与“张三死了父亲”两种句式中均含有不能赋宾格的动词形态,因此这两种句式都是通过领有名词提升移位形成的。本对这两种句式的语义、句法进行了统一的描述,并指出汉语中之所以有大量的此类句子是因为语用的需要,这种句式是因汉语作为注重主题的语言之—信息表达的需要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被字句是动词谓语中表示被动关系的一种特殊句式。它在结构上和表达上与一般句式有一些不同的地方。让我们先来比较一下下面两个句子。①小红打碎了杯子。②杯子被小红打碎了。这两个句子都是动词谓语句,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强调的重点不同,结构也不同。句①的受动对象“杯子”放在动词“打”的后面作宾语,施动者“小红”作主语,全句陈述的一个事实。句②的受动对象则放在动词“打”的前面,做了句子的主语,而施动者“小红”和介词“被”组成介宾短语“被小红”,充当了动词“打”的状语了。这种用“被”的句子就称作“被”字句。它是强调受动对象遭受施动者什么样  相似文献   

5.
先看这样一组句子.例(一):他们打了她.例(二):她被他们打了.例(一)是主动句,例(二)是被动句.例(一)强调的是“他们”,例(二)强调的是“她”.着眼点不同,写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然也有些不一样.由些可见,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略有不同.再看下一组句子.例(三):将军一面走,一面四下里看着,劳动的场景深深地激动着他.例(四):将军一面走,一面四下里看着,他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变换分析法,通过对述结式在把字句与其他相关句式之间变换合理性的分析和各自独特的表达功能的描写,揭示了必须结合结构义和句式义来把握组配成分对于句子生成的限制,从而概括总结述结式进入句式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动宾式动词+宾语"曾被邢公畹认为是"说汉语的人应尽量避开的句式",然而近几年来,这种句式却在新闻报刊中频繁出现,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关注。其实这一句式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上都是有理据可寻的。本文就以上三个层面展开了相关论述,试对"动宾式动词+宾语"的流行给予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网络语言是一种接近口语的语言,是互动语言学研究的对象。综合语料发现,21世纪网络新生句式主要包括倒装句式、英汉混用句式和"被"字句式。互动语言学视域下网络新生句法结构松散,句子构成打破了现代汉语的构句规则限制。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语言,有对语言不利的一面,建议互动语言学寻找更为广阔的研究对象,以促进互动语言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有个故事。张三借过李四800元钱,当他把钱还给李四时,曾让李四写了一份收条给他,李四立刻挥笔写道:"张三还欠款800元。"为不再扯皮,这张收条写了一式两份,每人留了一份。 可是不久后,李四居然凭着  相似文献   

10.
张林 《现代语文》2009,(8):27-29
现代汉语中像"冰融化了""门开了"之类的句子,过去都被误解成"无标记被动句",这种只考虑语义,不考虑句法的思路是有问题的.这类句式应该被看成"作格结构".转换生成语法在对作格结构进行研究方面有着较强的优势.从最新的"最简方案"理论入手,以"特征核查"等为手段,我们可以为现代汉语作格结构的句法生成提供一个全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N1+"与/及"+N2+V这种同形多义句式主要是由两种情况造成的:1.句子的歧义:使用者主观上确定N1和N2关系,句中"与/及"的意义是确定的,只是由于各种限制,暂时无法判断而已。对于此类的"与/及"可利用语境消除句子歧义,判断"与/及"的词性;2.语词的模糊现象:使用者只是对事物或现象在某一方面形成概念,主观上不确定N1和N2关系,只知道可以采用N1+"与/及"+N2+V这个句式,但是没有明晰地辨别其中的"与/及"究竟是并列连词还是介词时。对于此类的"与/及"可用语义框架的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它在整个语义框架中的作用,而不拘泥于词性的划分。  相似文献   

12.
一、考点解析 句子仿写2000年编人《考试说明》,以后每年高考都有该类题型出现,这一题型涉及《考试说明》中的三个考点内容:1、仿用句式,2、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3、语言表达连贯、简明、得体。它要求考生依照所给句式,续写一个或两个(也可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式相同的句子,仿写句子涉及句子内容、句式、修辞、衔接、照应和字数等多方面的限制。  相似文献   

13.
句子缩词是网络中萌芽产生的一种新的语言现象,是缩略词的一种。句子缩词以四字格居多,词中每个字均为单字词,并且至少有一个语素为动词,但缩略词大多语义不明确。我们认为,缩略词与原句具有一定的映射关系,通过激活扩散模型和语法生成理论可以解释这种映射关系,并说明句子缩词的认知过程。此外,我们认为句子缩词的认知限制主要来自激活扩散程度强弱和认知范围大小。  相似文献   

14.
在不改变原义的条件下,一些句子可以变换为其它不同结构或不同语气的句式,这就是句子的同义变换。如: ①小李拿走了工具书。 ②小李把工具书拿走了。 ③工具书被小李拿走了。 ④工具书小李拿走了。 ⑤工具书不是让小李拿走了吗? ①——⑤语义基本相同,①是一般动宾句,②是把字句,③是被字句,④是主谓谓语句,⑤是反问句。 句子同义变换在语法修辞方面具有多种不同的作  相似文献   

15.
【考点说明】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表达技能 ,是语法问题也是修辞问题。这一知识点的考查主要有以下题型 :①选择恰当句式与上下文衔接 ;②根据所给句子的句式仿造续写句子 ;③将一种句式变换成另一种句式 ;④辨析不同句式的表意效果或语言差异 (本题型近几年高考没涉及 )。本考点包括三个方面的要求 :①理解不同句式的特点 ;②学会根据不同语境选用恰当句式 ;③掌握各种不同句式的变换方法。选用 ,是指带着不同目的 ,根据不同对象、场合 ,为达到预期的表达效果而选用恰当的句式。句式的选择要注意三点 :①表达的内容要准确…  相似文献   

16.
《吊屈原赋》是贾谊留下来的千古绝唱,其文"恭"与"敬"的一字褒贬,强烈的正反对比,"兮"字的后置句式,繁音促节的篇章,骚、赋、吊三体的糅合,透射出贾谊调遣词语、选用句式、择取修辞格以有效表达自己情志的语言功夫。真率地展示了一个古代愤青的锋芒。  相似文献   

17.
看这两个句子 :(1)因为他反对 ,事情才这么不顺利。(2 )因为有人落井下石 ,他才被公司开除了。这两个都是因果复句。如果换个说法 ,同样的意思可以改用假设复句来表达。例如 :(3)要不是他反对 ,事情就不会这么不顺利了。(4)要不是有人落井下石 ,他就不会被公司开除了。“要不是 p ,就 q”句式 ,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假设复句句式。其特殊的表达作用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第一 ,反证释因 ,加强句子的容量和论证性。这种假设复句具有“回归性”。它从“假设不是因为 p”出发 ,经过推断 ,回转来归结到对否定的否定 ,即肯定 ,从而指明正是“…  相似文献   

18.
英山话的"它"除了有第三人称代词的一般用法外,还可以复指受事成分,在"V+它"、"P+V+它"、"把+P+V+它"、"让+P+V+它"等特定的句式中,"它"与受事成分之间的照应不受人称和数的限制,而且,用这个复指性的"它"的句子一般表示未然的情况,表示已然情况的句子则一定不能用这种"它"。  相似文献   

19.
一、“Itis/was+被强调成分+that从句”可以强调主语、宾语和状语等熏不能强调谓语部分。如果把强调结构去掉,句子的意思是相当完整、清楚的,句子结构也是完整的。如果把强调结构去掉后,意思不通顺,结构不完整,则不构成强调句式。如:Itwas_____herefusedtoobeythepoliceman_____hewassenttothepolicestation.A.because;thatB.that;soC.because;whenD.that;when试着在空格中填入because和that,构成下面的句子:Itwasbecauseherefusedtoobeythepolicemanthathewassenttothepolicestation.他是因为拒绝服从警察而被送到警察局的。把强调结构…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留学生出现的话语偏误,从以下几方面考察了“到处”、“处处”及相关句式的使用情况:一“到处”“处处”在句子中的位置及句法功能;二、相关句式的语义类型及常用句法格式;三、相关句式中“都”的使用情况;四、“到处”“处处”相互替换的制约因素,在对语料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着重描写和解释了“到处”、“处处”及相关句式在语境中的使用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