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诗经》名物研究由来已久。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就指出,读《诗》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还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自汉以来,《诗经》注疏汗牛充栋,学者都非常重视对名物的训释。同时《诗绎》名物注释专书也不断问世,形成了《诗经》学研究史上一个特殊的领域。三国吴陆玑的《草木鸟兽虫鱼疏》是我国第一部专言《诗经》名物的著作,至宋黎卞有《毛诗名物解》,明冯复京有《六家诗名物疏》,清陈大  相似文献   

2.
文章,是沟通人们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杠杆之一。文章的这种巨大功能,早就被人们所认识。孔子说:“诗,可能兴,可能观,可以群,可以怨,迩能事父,远能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曹丕对文章的作用更为推崇,他认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典论论文》)梁启超认为,文章有“熏、刺、染、兴”的作用。鲁迅先生也说过:“故文章之于人生,其为用决不次于衣食、宫室、宗教、道德。”(《摩罗诗力说》)自古以来,许多英雄豪杰把“立德、立功、立言”作为人生奋斗目标,既能…  相似文献   

3.
香港作家马家辉先生,有文章谈到蔡澜先生,说是“多读蔡澜的书,学到一身吃的本领,懂得吃食之道之艺之技之法,生命其实也很快乐”。这话听起来很像是古时候圣贤劝人读《诗经》,最起码可以“多识鸟兽草木虫鱼之名”,认得几个字,给无趣的人生充充电,总是好的。  相似文献   

4.
读<诗经>(以下简称<诗>)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马是兽类中最有代表性的动物之一,在<诗>中马字使用次数达50次,马部汉字字数以及使用次数也是兽类里最多的,因而考察其在<诗>中的使用情况,不仅可以识其名,还可了解<诗>时代丰富的汉字文化和马文化.  相似文献   

5.
1957年鸣放期间,四川省发生了一起《草木篇》事件,引起了轩然大波。《草木篇》是组短诗,由五首小诗“白杨”、“藤”、“仙人掌”、“梅”、“毒菌”组成。发表在当地《星星》诗刊创刊号上。作者是青年诗人流沙河(本名余勋坦),当时才25岁。诗人在《草木篇》中以辛辣、尖锐、挖苦、火热的语言,针砭时弊,讽刺了某些人物和某些不良现象,震动了当地文坛,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注意,同时也引来了不少批评。到了反右斗争前  相似文献   

6.
可爱的诗教     
余鱼 《全国新书目》2008,(Z1):13-13
子曾经曰过:"不学诗,无以言。"在他看来,诗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不啻于一本百科全书。是以自古及今,中国人形成了悠久的诗教传统。即便是现下,谁敢说我们不是背着"同一首诗"长大的?当我们呀呀学语的时候,"床前明月光","春眠不觉晓","锄禾日当  相似文献   

7.
开拓中国诗学研究的新局面──评《中国诗学通论》朱欣欣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主流。中国的诗学研究,几乎和诗歌创作一样源远流长。早在《尚书》里,就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说法;此后,关于诗的论述十分繁富,大多散见于历代经、史...  相似文献   

8.
罗小容 《大观周刊》2011,(15):186-186
“诗是中国文学美学特质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吴功正《中国文学美学》)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作者的情感体验,渗透着诗人崇高的审美理想和新颖的审美情趣。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培养提高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9.
“同龄鸟”继出板“台湾校园青春书”、“世界中学生喜爱的书”、“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中学生导读本”三个系列之后,最近又隆重推出了“当代都市少年心态小说”系列。这个系列共有四本,分别是《太阳花》(宗介华著)、《纯真年代》(刘晴、柳村著)、《蒲棒》(闻树国著)、《最后的夏天》(方宁著)。这四本小说从不同的角度,客观真实地揭示出当代都市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对待社会、家庭、学校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揭示出造成少年有这样那样行为的心理依据,以及种种心态形成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古代文言小说研究的新开拓──读《鸿沟与超越鸿沟的历程》张利群中国是一个诗国,诗是中国文学的主体形式和发展流向,从而决定了中国文学的抒情性特征,决定了唐诗宋词的正宗、正统的地位。难怪外国人,甚至一些国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只知有诗,而不知还有群星推...  相似文献   

11.
自《我们,我们——80后 的盛宴》出版以来, “80后”的作品选集日见其多。但 何谓“80后”?这是一个很不确定 而显得宽泛模糊的概念。从文学 的角度来看,“80后”应当是出生 在1980年以后的文学青年的集合 体。但并非所有的出生于1980年 以后的文学青年都承认自己是 “80后”,何况一向被称作“80 后”的代表人物最近也纷纷倒 戈,要退出这个群体。这是一个很 有趣的现象。如果说“80后”的出 现不是文学现象,而是文化现象, 那么“80后”纷纷拒绝“80后”这 个“肮脏的标签”,倒是发生在 “80后”内部的一个文学现象,如 同“80后”内部出现偶像派、实力 派之争一样同属文学现象。这两 个文学现象,是“80后”群体发育 到一定阶段后的重新整合,这也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典籍中有许多关于灵魂鸟与引魂鸟的传说。灵魂鸟是民间信仰中人死后灵魂所化的鸟。崔豹《古今注》说,楚怀王死后,就“化而为鸟,名(曰)楚魂”。故楚人招魂,备有一种供“魂鸟”蹲栖的“秦篝”。蒋骥《山带阁注楚辞》:“篝,竹笼,以栖魂者。”据《荆楚岁时记》,楚人还惧怕一种“鬼鸟”传说它是一个受恶婆婆虐待而死的女子的怨魂所化,亦名“姑恶鸟”。古蜀帝杜宇死后,灵魂化作杜鹃鸟。左思《蜀都赋》所谓“鸟生杜宇之魄”。《搜神后记》卷一,载辽东人丁令威入灵虚山学道,仙化蜕形为一只鹤,飞回故里华表的顶端,口吐人言:“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  相似文献   

13.
编辑与书评     
书评之于编辑,是含有双重滋味的事,一则编辑的素养中,要有书评意识,否则他的编辑工作便不能超越与出新。然而另一方面,书评之评,其所直指或影射者,不惟书作者之事,也并相关于编辑。因为一本书的很多方面,终是编辑行为的结果。孔子删《诗》、订《春秋》,是编辑行为,后世经学家所鹜趋的焦点,也多针对于这行为背后的深刻用心上,谓之“微言大义”。这正是书不惟作者之事,也并编辑之事的一个明证。当然孔子之编辑,与现代意义上的“编辑”尚有区别,但根本点却是一致的。从编辑的最高境界上说,现代与古代并不相悖。  相似文献   

14.
林伟伟 《青年记者》2006,(14):48-48
对于“过去之事,眼前之事,将来之事”,新闻和文学都有自己不同的方式来表现。新闻追求客观、真实,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文学可以是虚构的。历史上,新闻学理论界就新闻报导方式一直在讨论。主流则是以公正、客观的手法去反映社会真实事件。但随着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新闻的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说《史记》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谓千秋美誉.文化学者余秋雨评价司马迁是“中国首席历史学家,又是中国叙事文学第一巨匠”,无疑也是超越时空的知音之言.质言之,《史记》不仅是一部为后世呈现了中华历史之美、文学之美的文史经典,也是一部关于中华传统精神、中华道德风骨的长篇史诗,蕴含着中华文化中独特的“诗与真”.  相似文献   

16.
中国很早就发明了酒,因而也很早就有了关于酒的诗。就其早期作品来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诗经》中的《卷耳》和《湛露》。前者写一个贵族妇女因亲人出差远方,想到他在外面劳累不堪,自己心里又着急又难受,于是只好借酒浇愁:“我姑酌彼金星,维以不永怀。”──这是根据《毛诗》引的,在“三家诗”中“姑”字作“”,是多的意思。《毛诗》出现在“三家诗”之后,我想“局”字应比“姑”更接近该诗的原貌。由此看来,当时的妇女酒量相当大,所以她必须多酌,才能醉得不再想念亲人。后者据说是“天子宴请侯”之诗,其第一章为:“湛湛露斯…  相似文献   

17.
<正>以“怨”言诗是中国诗学中一个重要传统。古人对作为诗学批评概念的“怨”的重视由来已久。孔子提出“诗可以怨”,被汉儒解释为怨刺上政,说明那时的诗教观;屈原以芳草美人自况,以自慰失意,他可说是“哀怨起骚人”的典型;处于文学自觉时代的陆机提出“诗缘情”的纯文学主张,而这“情”自然包括了怨情。于是诗歌创作渐渐离开儒家诗教,摆脱对政治的依附而独立发展。刘勰亦有“蚌病成珠”的说法,认为好的诗歌是郁结和发愤的结晶。齐梁时期最为杰出的诗歌批评家钟嵘在其素有“百代诗话之祖”之称的著作《诗品》中,极大地拓展古来诗“怨”的传统。孔子认为诗歌可以“兴观群怨”,四者排列中“怨”只是排列在最末位的作用,而钟嵘重视诗可以排解怨情作用,把怨诗置于较高品位;且发展“怨”的内涵及其外延。钟嵘发挥了诗“怨”的观点,强调诗歌要抒发怨情,并把它贯彻到具体的作家批评之中。本文我们试以《诗品》以“凄怨”批评的各家作品为例,体会钟嵘以“怨”评诗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8.
创建于1951年的《中国文学》杂志是新中国第一份外译官方刊物,承担着向西方译介中国优秀文学作品、塑造正面中国形象的任务。50年间,《中国文学》在帮助西方了解中国、引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先驱与向导。文章以《中国文学》杂志的出版与传播为例,阐述《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办刊经验,剖析其停刊原因,以期为当下出版社“走出去”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9.
报纸有“补白”,杂志有“补白”,有些书也有“补白”。例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外国名作家传》、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祝你家庭幸福》等,就有很多“补白”。“补白”可以是一篇短文,可以是一首小诗,可以是一组资料,可以是一节或几节名人语录,也可以是一张照片或一幅图画。“补白”不仅可以把版面补  相似文献   

20.
《经雅》是戴震辨释草木鸟兽虫鱼之名,而没有定稿的一部专著。由于这部未刊著作没有见之诸家记载,戴震自己亦未曾提及,因而自清代中叶以来,世间不知有此作矣。 1989年《文献》第一期上登载了方利山同志的题名为"戴震佚著《经雅》的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