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小说《故乡》中有两处回忆性的插叙:一处是“我”回忆闰土少年时的景况,一处是“我”回忆杨二嫂年轻时的情形。这两处插叙中写到的人物,与“我”眼前所见到的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细看这两处插叙,不仅长短有别,详略得当,而且安插的时间也不同:前者安插于见到人物之前,后者安插于见到人物之后。“我”由于年龄关系,少年时候很少与杨二嫂接触,本来就印象淡薄,更何况站在眼前的杨二嫂已变得面目全非了,所以“我”见到她后,望着她那圆规式的姿势,听着她那尖利的怪声,就只能“愕然”了,后来经母亲的提醒、介绍,才打开了沉重的记忆之门:“哦,我记得了。”于是引出了往事的回忆。这段插  相似文献   

2.
作者对水生年龄的描写和说明前后矛盾,这是怎么回事? 鲁迅的《故乡》中在叙述了“我”和闰土少年时的一段交往后说:“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当文章写到闰土带着他儿子水生来到“我”家时,又说:此时所看到的水生“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将近三十年前的闰土是十多岁,那么二十年前的闰土呢?从这两处说明看  相似文献   

3.
短篇小说《普通劳动者》,运用插叙,可以说是独具匠心,别具一格。整篇小说,四处用插叙。插叙用得自然、和谐。其中三处是林将军自己的回忆,一处是通过分队长的讲述(作者巧妙安排的侧面描写)。这四处插叙介绍过去,都不是  相似文献   

4.
徐鸿 《学周刊C版》2013,(7):124-125
鲁迅《故乡》中的所描写闰土少年时是一个小英雄形象。可是,通过对作者文中多处暗示的分析可以推断,是闰土偷了"我"家的碗碟。面对社会重压下人性的扭曲,作者不但对人性的麻木感到悲哀,也对扭曲人性的社会提起强烈控诉。  相似文献   

5.
《少年闰土》的教学正在进行中,我把闰土"看瓜刺猹"的图片映到屏幕上,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了相关的段落。这时,林卉青同学提出了异议:"老师,我认为‘手捏一柄钢叉’这一句中的‘捏’用得不妥当,应该用‘拿’!"我一怔,心想,自己教《少年闰土》已有六七遍了,这个字倒真没留意过。  相似文献   

6.
黄延勇 《山东教育》2011,(25):32-33
【单元教材简析】本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上承五年级上册"走近毛泽东"的人物专题,共编排了四篇课文,其中《少年闰土》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其他三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是不同的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这样就可以使鲁迅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生动。《少年闰土》是节选自鲁迅小说《故乡》中的  相似文献   

7.
《故乡》中几处标点符号的使用,很值得细细体会。母亲告诉“我”闰土要来,引起了“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回忆结束后,作者写了这样几句话: 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我应声说: “这好极!他,——怎样?……”这最后一句话只有六个字,却用了五种标点符号。表达了“我”极为复杂的思想感情。“我”和闰土有真挚深厚的友谊,多年不见了,听说闰土要来,怎不惊喜?所以用了感叹号。但从故乡的凋敝、残破,断定闰土的命运也  相似文献   

8.
在写文章时恰当地运用插叙,可以在突出叙述主线的同时,又顺便能把一些与之有关联的事实或事件做出叙述,使文章的内容更加充实,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加突出,使文章结构上有断有续,有张有弛,富于变化,造成文章的波澜起伏, 曲折有致,更有吸引力。什么是插叙呢?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插入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另一事件或另一情况的叙述。在一般情况下,插叙的部分只是一个片断,并非文章的中心部分,不决  相似文献   

9.
说课 一、抓住对话,层层推进,感悟闰土形象 围绕着闰土和"我"的对话,设计了几个层次:首先读出对话中介绍的四件事,接着抓住"看瓜刺猹"这件事引学生入境,然后通过课文插图体验对话时的情感,最后在学生的原型示范、教师的情境引读下达成入情入境的朗读.学生对闰土的认识也由粗浅过渡到深入.  相似文献   

10.
3.内容扩充法。在写作记叙文时,如果从头到尾顺序道来,易失于拖沓冗长;如果只写一件事,又显得单薄。这时采用内容扩充法组织两个以上的材料,会收到结构紧凑、内容充实之功效。这种写法常见的有两种形式:其一,设置双线索,同时叙述两件事。如鲁迅的小说《药》,明写华家,暗写夏家,从而深刻、全面地总结了辛亥革命的教训,又如例文《蜻蜓》。其二,使用插叙法,用一件事套另一件事,不仅使内容充实,更有深化主题的作用。如鲁迅的《故乡》,插叙了少年闰土的往事,与主线叙述的中年闰土形成鲜明对比,加强了对黑暗现实的批判性,又如例文《小提琴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闰土印象     
很奇怪吧,我把鲁迅笔下的闰土当做了偶像,而且我真想成为闰土。说到闰土,鲁迅脑海中闪过的印象是“深蓝的在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而在我的印象中,闰土应该是个“肌肉发达,头脑也不简单”的英雄人物,尽管他只刺过猹。  相似文献   

12.
<正>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插叙"是叙述的方式之一,即在写作的过程中,由于表达情感、解释说明的需要,暂时中断原有的叙述,插入另一个或几个与人物事件有关的精短情节或事件。"插叙"能弥补"顺叙"的遗漏,更完美地呈现人物、事件的发展情况,使文章读起来更具艺术感染力,更具有思想。在写作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了解插叙手法,学会并运用到写作中呢?笔者在"难忘____的目光"写作教学时,为了引导学生学会"插叙"这一叙述手法,专题设计并执教"记叙文之巧用插叙篇"。笔者认为可按以下三个步骤展开教学。  相似文献   

13.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的阅读教学中,将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根据闰土的变化,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来探究作者塑造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但是,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关这一环节的比较阅读教学设计只是流于形式,浮于文字表面。比如,这种设计往往会引导学生注意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相比在身材、眼睛、衣着、手等外貌上的变化,会引导学生关注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说话时对“我”的称呼、与“我”  相似文献   

14.
正一《少年闰土》的结尾说: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需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好看的鸟毛,我也赠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从"但从此没有再见面"这几个字,孩子们能感觉到"我"深切地渴望与闰土再次相见。我告诉孩子们,兄弟俩二十多年后又一次见面了。于是让孩子们想象哥俩的第二次相见,在述说哥俩第二次相见欢聚的氛围之后,请孩子们翻开《小学生鲁迅读本》的  相似文献   

15.
《少年闰土》是一篇传统课文,教学时怎样才能有新的突破?我们采用了“情感为线索,对比解全篇”的方法,收效十分明显。这篇课文描写海边少年闰土的形象,通过“我”的回忆谋篇布局,“我”对闰土的感情贯穿全篇,在鲜明的对比中揭示了文章意旨。具体教学时,我们这样安排的: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出“我”对闰土的感情线索,归纳起来便是:喜欢———佩服———怀念。然后紧扣这根感情线索,运用对比的方法,悟解全篇内容,提高思想认识,尽量缩短时代的距离。“喜欢”“我”是一个“少爷”,闰土则是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我”为什么会喜欢闰土?因为一…  相似文献   

16.
《故乡》是鲁迅先生写于1921年的短篇小说,长期以来一直是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小说题材的范文之一.这篇小说以"我"回到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的衰败、萧条、农民日趋走向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闰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把握闰土的人物形象也就成为解读《故乡》的主要任务,本文作者试图对闰土这个人物形象做一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教鲁迅小说《故乡》,为了使学生对闰土这一形象的悲剧意义有深刻的感受,我特意安排了如下一个教学环节。具体步骤是:一、认真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并在课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1.闰土的父亲为什么给闰土起名“闰土”?2.给闰土起名这件事说明了什么?3.闰土颈上为什么要套上一个银项圈?  相似文献   

18.
《少年闰土》中有“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和“走路的人口渴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到底该说“我们这里”,还是该说“我们那里”? “这里”,指称说话地或距其较近的地方;“那里”,相对于“这里”,指距说话地较远的地方。文中这两处均是闰土对“我”说的话,说话地是“我”的家乡——城里。指称闰土的家乡——远离城里的乡  相似文献   

19.
在《杨二嫂并没有诬陷闰土》 (见《》 2001年第 1期 )一文中,吴老师认为碗碟是闰土偷拿的。她这样判断的证据主要有两点:一是从人物形象的塑造看,小说中的闰土是一个生活在下层的农民形象,是故乡变化中最显眼的一个。而且外表的变化是其次,实质的变化在心灵。他面对儿时的伙伴,没有了过去的率直和天真,而是采用了隐蔽的手法来达到拿东西的目的,也就是说闰土的本质发生了变化,有了偷拿碗碟的可能。二是从情节的发展看,闰土偷拿了碗碟这一结果也是合情合理的。小说中有两处细节,一处是闰土自己到厨下炒饭,因此吴老师认为他有偷碗…  相似文献   

20.
在少年求学时代我学过很多课文,许多内容我已经记不清了甚至忘得一干二净,唯独对她——《少年闰土》还记忆犹新。一捧起《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我便爱不释手。只因它可以带我回到少年求学时代的那一段经历,也可以让我回味在农村那段自由自在,天真烂漫的少年生活。那时教我语文的谭老师是我一生都难忘的一位老师。他讲《少年闰土》时讲得十分有趣,当讲到少年闰土经历的趣事之时更是眉飞色舞,绘声绘色。我们都陶醉于少年闰土的趣事之中。这是因为我们当时农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