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麦家 《新闻天地》2011,(12):75-75
他属于那种对女人有贼心没贼胆的男人,就是在今天,偶遇好感女子,他易动的心依然会狂跳不止,而手脚却常常被自己的多情吓得冰磙僵硬。这是没办法的,天生多情,又天生怯弱,女人留给他的大概只有维特的烦恼和失落。也许正因此,尽管岁月的喧嚣抹杀了他众多记忆,但遥远的15年前的一个朦胧如梦的吻。至今依然完好如初地张贴在他深情又寂寞的心壁上。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有一个共同规律.即腐败分子多为“高学历”、“高文凭”.不是博士.起码也是硕士。细查他们的履历.发现所谓“高学位”多为在职所读。一面“日理万机”.一面完成学业.让人不得不佩服其精力充沛、能力超强。他们拿着的是真学历,却没有真本事.名不符实的学历背后.不得不让我们思考我们学历教育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永康人鲁光,他的记者之路从1960年担任<体育报>驻地记者开始:写出了<中国姑娘>等一批轰动全国的体育题材报道.  相似文献   

4.
曾经坚信优质内容必定拥有王者价值的传统媒体从业者,自然而然产生了一种基于传统"内容为王"优势而延伸出来的转型方向选择,那就是,在新媒体环境下,继续守住"内容为王"的信条不变,无论互联网新媒体的冲击波如何来袭,未来媒体环境如何变化,我依然保持优质内容的输出不变,传统媒体成功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新媒体转型之路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事实又是怎样的呢?昨天的"内容为王"能等同于今天的"内容为王"吗?"内容为王"的路线真就能够救赎传统媒体吗?  相似文献   

5.
王聃  黄幸子 《传媒》2023,(14):88-90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作为一项具有特殊性,仪式性的媒介事件,承载着中国人的记忆,凝聚着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在新时代仍然发挥着特殊的作用。用媒介事件理论解读中国女排夺冠这一伟大事件,可以看出它具有媒介事件的理论特征。同时,这一事件也构建了“想象共同体”,对新媒体环境下的群体认同和媒介事件的应用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谣言研究领域认为,记忆是谣言发生和传播的认知因素和动力之一,理论上存在着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两种角度的探索。前者以谣言心理学为代表,从个体记忆入手解释谣言的社会传播,注重揭示谣言现时态在空间中的传播机制;后者将集体记忆视为谣言发生的社会认知动力,增加了传播的历时性因素,是一种时空并重的视角,是跨学科研究的结果。荣格1959年提出的谣言-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和勒莫1999年提出的谣言昆虫变态理论是集体记忆研究路径的代表性研究。2005年以来,国内外出现了一些运用集体记忆理论的谣言研究。未来的谣言研究应集上述两种研究路径之长处,与集体记忆领域发生深层次的融合,以阐明记忆在谣言传播过程中的角色和机制。  相似文献   

7.
浮想当年,那些在当年看来有意义或没意义的日子。一齐都已匆匆离去,日子走过一条蚯蚓一样的拖痕;站在时间的门槛上前路后眺,许多零碎画面,急来快逝,也全然是想象中才有的喧闹。任记忆搜拣,那些为记者梦所包裹的青涩、激情和感动,事实上已不存在,也将不会再来。  相似文献   

8.
日历不仅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时间物”,而且也是一种“记忆之所”。本文由“日历乃记忆之所”的视角出发,以英文维基百科网站上的“维基日历”记忆项目为研究对象,利用一系列实证数据,针对维基日历文章和精选纪念文章两大内容板块,系统检视了过去廿余载维基日历作为“全球记忆之所”在“记忆框架”“时间标出性”和“同时性”等方面的复杂面貌。本文最后讨论了数字化的维基日历与历史日历和国家日历相比在“标出性”“同时性”“记忆共同体”等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1月22日上午9点第29届龙潭春节庙会开幕式上,飘扬的彩旗、高悬的花灯、喧天的锣鼓、翻飞的巨龙、欢腾的龙娃、祥和的笑容……这一幕幕喜庆场景和精彩瞬间作为转瞬即逝的历史,都被东城区档案馆的摄影师用镜头一一捕捉下来。拍摄春节庙会等民俗活动作为区档案馆城市记忆工程的一部分已坚持了整整七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7,(11)
为了彰显新闻传播学在记忆研究中应有的专业属性、研究地位与价值主张,应纠正以往媒介记忆研究过度泛化的倾向,以新闻媒体的记忆实践为核心,在明确"媒体记忆"概念与"媒介记忆"概念区别的基础上,回归新闻与记忆这一媒体记忆研究的核心议题。本文首先探讨了新闻与历史、记忆之间的属性的共鸣,指出其共有的事实性、建构性、符号化与可替代性属性是探讨媒体记忆问题的基础。随后将新闻的记忆实践置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的组合中,并进一步将时间划分为日常时间和神圣时间两极,将空间划分为实体空间和想象空间两极,通过时间和空间交叉组合中构成的四个象限来分析时间与空间中记忆的新闻。最后,对新闻记忆中的伦理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相似文献   

11.
1968年,老乔治和马克印都还是年轻人。前者出生于巴黎的1934年,后者出生于北京1951年。当他们把记忆拨回到那一年,同样目睹了疯狂的石头背后,却是不同的境味。  相似文献   

12.
13.
从2007年开始,根据浙报集团领导的指示,我承担起中央领导同志来浙考察和省委主要领导同志日常活动拍摄任务。白驹过隙,一晃已有5个年头了,我拍摄过17届中央政治局9位常委和12位委员的形象,难忘按下快门时的美好瞬间。  相似文献   

14.
图书馆在保存传承人类公共记忆方面担负重要责任。图书馆可积极开展口述记忆资源建设,提取整合更多的个体记忆,使图书馆的公共记忆得到扩充、丰富,促进区域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以京族口述历史资料数据库为例,为图书馆开展口述记忆资源建设提供从选题、受访者遴选到人物采访、后期制作的详细策略。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虹影《月光武士》和袁凌《记忆之城》两部长篇小说中,从两位作家的身份属性、城市书写、审美叙事、人物形象、精神困境等角度进行剖析和对比。两部作品皆呈现出不约而同的重庆情结,与当下重庆这座城市的炙手可热和备受青睐是相呼应的。这种城市发展在物理空间上产生巨变带来的人心变化和世事变迁,在虹影和袁凌的记忆中,通过创作书写的形式被永久地记录下来。他们以小说的形式,为重庆立传,用真实的人物原型和小说虚构的丰富性,为读者提供更多解读城市的视角,了解重庆的窗口。作为故乡人的虹影和异乡人的袁凌如何调动时间和空间,回忆记忆中的重庆,书写重庆;如何回顾自身曾经面临的精神困境;如何与曾经逃离又忍不住思念和回归的自己和解。小说中那些鲜活人物,那些故事现场,那扑面而来的灵魂冲击,真实又极具张力。两位不同身份属性的作家,在两段可接续的时间里写出对重庆城市发展进程不同的、跨年代的、异质性的对照解读,也为读者提供了两种迥异的文学审美经验。  相似文献   

16.
17.
又是人间三月天,梦中惊醒枕已湿。——摘自日记 (一) 这是发生在三年前的故事, 可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并成为我记忆中的珍藏。 2003年3月9日至4月9日,正好是一个月。这一个月,从时间长度来说,只是我新闻从业时间  相似文献   

18.
2006年4月底至5月初,我和一个同学到昆明市五华区的郊区沙朗白族乡的一个自然村里做一项关于“大众媒体与少数民族精神生活”的调查。问卷中有一个开放式问题“你家哪年买的电视机”,我遇到两位村民都回忆说“大概就是看《霍元甲》那年吧。”当然我不能单就这两个村民的答案推论说《霍元甲》这部电视剧成为了这个村一部分村民形成集体记忆的工具,但我想这也许是他们与电视结下的一段奇缘吧。这个经历直接触发了我对电视与集体记忆的兴趣。能力所限,我将就看电视的方式及活动与集体记忆的关系这一剖面展开探索性的讨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影像作为文化记忆构建的重要媒介,表述着社会价值追求,其渗透力愈发强大,它所代表的不仅有商品经济的内涵,更有文化符号与价值观念塑造的内核.不同的影像代表着不同的主体追求,也代表着对社会的诉求与反思.扶贫题材电视剧《花繁叶茂》生动地描绘了贵州村寨从贫困走向小康的典型画面,通过一系列的视觉符号塑造,呈现出新时代贵州风貌、贵州...  相似文献   

20.
王志爽 《东南传播》2020,(10):12-16
2019年9月16日23时,台湾地区流行歌手周杰伦发布单曲《说好不哭》,一度引发粉丝"朋友圈屠屏"现象,其中"青春"成为粉丝中最具现象级的关键词。他们在宽松自由的粉丝文化创作空间中形成了一套独有的"青春叙事",集中构建了一种属于"青春"的集体记忆。粉丝个人的成长、21世纪初期港台地区流行音乐的传播与其中媒介流变的复杂性、以及时代的总体印象是粉丝记忆的主要内容。在记忆建构上,周杰伦粉丝的青春记忆可以归纳为"情景记忆框架"与"语义记忆框架"两类叙述框架。在饭圈文化变迁与现代性困境来袭的宏观社会背景下,"青春"反复被粉丝提起,因为它承载了美好而温暖的回忆。粉丝在记忆的搜寻与提取中缓解了现实压力,在互动中获得了情感共鸣,以此应对过去与现在的变化,弥合理想与现实的裂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