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地乌托邦是海子诗歌的第一心理时期。诗人试图将麦子与诗歌、物质与精神统一于村庄、河流之中,构建一个“健康的麦地”。诗人坚信通过艰辛的劳动,人类最终能够诗意地生活在天地之间。大地乌托邦中,诗人立足大地,歌颂生存的艰难与劳动带来的慰藉,同时仰望天穹,感受神性的光芒。  相似文献   

2.
大地乌托邦是海子诗歌的第一心理时期。诗人试图将麦子与诗歌、物质与精神统一于村庄、河流之中,构建一个“健康的麦地”。诗人坚信通过艰辛的劳动.人类最终能够诗意地生活在天地之间。大地乌托邦中,诗人立足大地,歌颂生存的艰难与劳动带来的慰藉,同时仰望天穹,感受神性的光芒。  相似文献   

3.
大地乌托邦是海子诗歌的第一心理时期。诗人试图将麦子与诗歌、物质与精神统一于村庄、河流之中,构建一个“健康的麦地”。诗人坚信通过艰辛的劳动,人类最终能够诗意地生活在天地之间,大地鸟托邦中,诗人立足大地,歌颂生存的艰难与劳动带来的慰藉,同时仰望天穹,感受神性的光芒。  相似文献   

4.
海子的诗歌意象自成体系,其中“大地”“太阳”意象鲜明突出,形成意象的系列。“大地——太阳”作为核心意象,衍生出“麦地”“泥土”“火”“光明”等变体,“大地——太阳”是充满创造活力和疯狂气质的意象,是海子倾力完成的最有张力与深度的“母体”与“父体”相对的一组意象。  相似文献   

5.
本文的目的在于解构以往评论界对海子诗歌的麦地意象的单一阐述,对其麦地意象从精神和物质二重性上做重新分析,并重点阐释其物质属性.正是麦地意象所蕴涵的精神和物质之间的矛盾以及海子强调物质与否定物质的强烈愿望导致了海子生命的撕裂.  相似文献   

6.
一部简直可以和通俗文学作品混为一谈的<红牡丹>,仔细分析起来方知其深入浅出,富含深刻的哲理,雅俗共赏.牡丹的行为轨迹,主要以林语堂大师的道家思想的自然观为内驱力,其行为方式的直率与众不同又可以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找到圆满的解析.遵循强烈的快乐原则的本我在文明法制的现实世界上只能是一路跌跌撞撞,最终也无法实现人生欲望的真正的充分的满足,只有陷入不同程度的迷惘,采取舍情合理的妥协.也许这就是作者从他的男性视角对女性欲望的幻灭的一种解读.  相似文献   

7.
墨子、陶渊明、曹雪芹三人生活在三个不同的时代,但无一例外的与乌托邦心态结下了不解之缘.墨子大公无私的"兼爱"社会、陶渊明的"桃花源"、曹雪芹的"大观园",一脉相传,是他们内心深处的精神家园,即乌托邦式的"理想国".它们的兴衰、浮沉,正是其由建构到存在到幻灭的"生命"历程.而这种"生命"历程在乌托邦心态的主宰下,有喜有悲,喜的是曾经的存在和建构而显现出的灿烂与辉煌,悲的是转瞬的消逝与凄凉而带来的无法抗拒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8.
墨子、陶渊明、曹雪芹三人生活在三个不同的时代,但无一例外的与乌托邦心态结下了不解之缘。墨子大公无私的“兼爱”社会、陶渊明的“桃花源”、曹雪芹的“大观园”,一脉相传,是他们内心深处的精神家园,即乌托邦式的“理想国”。它们的兴衰、浮沉,正是其由建构到存在到幻灭的“生命”历程。而这种“生命”历程在乌托邦心态的主宰下,有喜有悲,喜的是曾经的存在和建构而显现出的灿烂与辉煌,悲的是转瞬的消逝与凄凉而带来的无法抗拒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9.
海子的诗与80年代中国审美诗学的短暂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子的诗,带有强烈的个性抒情和浓重的乌托邦色彩,这是20世纪80年代时代精神的写照。海子的诗以北方的农村、土地为背景和根基,用反修辞的手法虚构了理想的诗歌王国,还原了语言的诗意本质,再造使人得以安身立命的诗意世界;在旺盛的生命力膨胀下却难掩忧郁以至近乎绝望的悲伤——丰收后的荒凉——前工业时代对原始农业社会的怀想。海子以个人对太阳的朝圣,希望中国新诗重归原初信仰中的“三位一体”。  相似文献   

10.
戈尔丁在《蝇王》中运用了丰富的写作手法展现了当今世界人类的生存现状。《蝇王》从表面上看符合传统荒岛文学的特征,但小说的结局及其内涵却与传统荒岛文学大相径庭,作者对人性弱点的思考、对人类文明的透视表现出其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担忧。乌托邦理想只有在人类正视自身弱点,摆脱束缚后才有意义,否则,一切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相似文献   

11.
当前"乌托邦终结"的论断在世界范围内铺开,对知识分子的精神诊断陷入停顿。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雅各比深入社会历史深处,以求看清当前知识分子和乌托邦之间存在的张力。他通过乌托邦这一研究视域,来试图建构公共知识分子的想象空间,并寻找知识分子背后隐藏的弥赛亚情结,力求澄清极权主义和乌托邦的界限以给真正的知识分子正名,同时在多元主义的扩散中挖掘知识分子的乌托邦精神遗产。雅各比出于公共知识分子的良心,对知识分子和乌托邦之间的张力进行不同以往的缓解方式。  相似文献   

12.
戈尔丁在《蝇王》中运用了丰富的写作手法展现了当今世界人类的生存现状。《蝇王》从表面上看符合传统荒岛文学的特征,但小说的结局及其内涵却与传统荒岛文学大相径庭,作者对人性弱点的思考﹑对人类文明的透视表现出其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担忧。乌托邦理想只有在人类正视自身弱点,摆脱束缚后才有意义,否则,一切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海子的诗歌思想与尼采较为相似,他以生命哲学及存在论哲学为基点,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则可透视海子的精神实质。因此,将海子与西方现代哲学的鼻祖尼采进行对比分析,在“诗与思”“、灵与肉”的对立与和解中剖析两人思想的相通点,进而对海子的思想发微,可理想地探索海子的内在矛盾,“从内向外”地解释海子之死。[1]  相似文献   

14.
邓洁 《考试周刊》2009,(39):35-36
本文主要介绍了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作品《千万别丢下我》,主要从小说中所描写的社会制度和社会阶层人物的角度分析了小说中的乌托邦元素。  相似文献   

15.
屈原的精神世界具有人格和神格的双重性,屈原现象是中国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转折时期独特的文化现象。神格和人格双重追求的幻灭是屈原悲剧性作品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代表之一.海子的创作从浪漫主义跃上介于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之间的层面之后,不仅确立了诗歌创作的风格,也注定了命运的路径和福祉指向.因而从审视命运的视野中,从与众多诗人的比照中,从生与死瞬间的转圜中,可以较深层次地了解海子的这首诗:叙述了"别处"才是海子命运的福祉.  相似文献   

17.
教育理想:必要的乌托邦与危险的乌托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理想既是必要的乌托邦也是危险的乌托邦,我们在呼唤教育理想的同时必须对教育理想保持警惕。教育理想必须以人的价值与尊严为基础,其方式应是开放多元的,其手段应是合理合法的。教育者必须对教育理想进行批判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18.
《平原》以毕飞字一以贯之的主题和风格,真实地描写了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命运沉浮,既展示了那段历史梦魇给中国人造成的灾难和不幸,又深刻揭示了个人凄惨命运及其与乌托邦理想悖论间的繁杂关系,以及彰显出权力与人的命运、人的精神状态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显示出毕飞宇文学才华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全盛期,为青年人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和力量的舞台,然而他们无法适应处在转型期的社会的价值准则,甚至导致了精神上的幻灭和肉体的毁灭.这种当时普遍流行的绝望感,一方面根源于作者本身对人生产生的绝望情绪,体现小资产阶级作家挺进主流价值核心的强烈的不适应感;另一方面,也是对占据统治地位的宗教神学、理性主义的抗拒.而这种对资产阶级病态的深刻否定和批判,正是新的追求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20.
一直以来,王小波的小说《白银时代》被认为受到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影响,人们把其和《1984》一并归入反乌托邦文学的范畴。事实上,通过比较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个误会,在对乌托邦文学的悖反上,两者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