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看"是一种社会性的表意与交流的方式,也被赋予了社会结构的特征。只有以一个完整的社会世界的实践为背景,观看才能呈现出意义。而"视觉文化传播"则是指将可视的形象,经由影像媒介等可视的形象媒介进行传播的一种文化现象和传播形态。"看"的社会性,必然影响到视觉文化传播形式的变迁与传播效果的差异。本文就将着重围绕这方面的问题展开,探讨"看"的社会性对视觉文化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随着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日渐普及,微信朋友圈已成为当代华人群体在赛博空间中的核心社交场域。具有实时性、碎片化、符号化、影像化与虚拟化的社交网络将人们的日常生活本身呈现为庞大的图文景观世界,我们在社交网络的景观世界中不断获得视觉快感,在看与被看的欲望满足中获得多重感官体验,并藉此从中寻求自我表达与社群认同。很多网络用户也因此产生了无意识、高频次、长时间刷看微信朋友圈图文信息的视觉成瘾行为,亟需从产品设计、用户心理、社会文化等层面,深入探究社交网络视觉成瘾的用户行为特征与成瘾原因。  相似文献   

3.
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介工具,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交往和社会生活方式,在微信众多的社交功能中,朋友圈是当下人们普遍使用的交际、自我展示与营销的首选平台,然而这种具有强连接属性的生态体系也在无限膨胀的趋势下呈现出诸多乱象和隐忧。本文正是基于微信朋友圈的生存状态和成长过程来分析各种乱象,并结合传播学知识探索微信朋友圈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罗锋  周婷 《现代视听》2012,(5):30-32
2012年婚恋节目《非诚勿扰》的广告招商高达18亿元,仅次于央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再次引来热议。而与广告相关联的受众作为视觉研究的重要范畴,受众在"看"与"被看"之间显露了视觉文化的发展脉络。本文旨在以《非诚勿扰》为分析对象,重新审视受众的视觉现象,探索当前受众在凝视中与视觉景观的关系,并反思其呈现的交互式影响。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交流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微信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更快速的即时通讯工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并且慢慢地转变成微信文化,如"朋友圈"社交文化、"晒"文化、点赞文化、红包文化等等。大学生微信朋友圈文化对学生的思想文化观念带来了影响。下面笔者就新形势下大学生微信朋友圈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6.
杨丽斯 《新闻传播》2023,(17):61-63
随着媒介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拍摄工具的日益强大,分享自拍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微信朋友圈是分享自拍的重要渠道,人们在微信朋友圈中以自拍的形式进行自我呈现,从心理和行为层面上影响朋友圈中的其他人。本文以深度访谈为研究方法,采访深度使用微信朋友圈的“Z世代”女大学生,分析了同龄人自拍对她们心理和行为层面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微信是建立在熟人社交圈层的强关系传播,手机通讯录、QQ好友是微信好友来源的主要渠道,其本身是用户多年社会关系的浓缩体现.微信朋友圈不是现实社交圈在移动互联网上的虚拟化传播,而是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媒介交流方式,本文拟从媒介情境、朋友圈信息表意方式的角度对微信朋友圈分组现象进行剖析,揭示朋友圈分组、权限行为的原因所在及重构后朋友圈的信息隐患.  相似文献   

8.
微信是人们目前使用的一款主流社交软件,涵盖了即时通讯、朋友圈、订阅号、线上支付等多种功能,已经成为当下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交流工具。微信中的聊天头像、表情包,订阅号和朋友圈中存在大量的视觉传播内容,是"读图时代"人们所依赖的重要媒体。本文对这些视觉传播内容的类型和传播机制进行分析,找出它们在视觉传播方面的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微信是一种社交软件,朋友圈是微信软件功能中的一种。随着微信朋友圈的推广和普及,开始有相当数量的"微友"在朋友圈上进行商品的推销和买卖。仿佛一夜间,微信朋友圈成了线上店铺。那么是什么样的人在经营着这样的线上店铺,他们又该如何经营呢?  相似文献   

10.
微信朋友圈是微信的主要功能之一,也是一个网络虚拟社区。在大学生群体对微信朋友圈的使用过程中,分享的信息内容在不同的性别、年级和所学专业中会有所差异。本文将以沉默的螺旋、使用与满足等理论为基础,分析不同的大学生群体在朋友圈分享信息时的行为,通过对微信用户进行社会心理取向和使用与依赖取向的研究,配合深度访谈的方法,探究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及信息分享动机。  相似文献   

11.
周敬 《新闻前哨》2022,(16):44-46
网络社交与“带货”相融合而形成的社交电商,近几年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发展迅速。基于微信的技术支撑和人际关系架构,微信朋友圈带货现象显示出不同于传统平台带货的半封闭性,人际关系在虚拟空间里被消费。人们对归属感的寻求和社会交换的需要,在拟态环境中被商业化,其对朋友圈社交生态的影响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12.
最近,宝马、VIVO和可口可乐三个微信朋友圈广告在手机上掀起了一场广告狂欢。用户对此大概有两种态度,一种认为社交媒体通过广告谋求商业化无可厚非,另一种声音则是斥责微信的"强盗逻辑"。国外的Facebook和Twitter无不将广告作为重要的收入来源。Facebook在2014年广告收入超过了55亿美元,且移动端广告收入占比超过66%。微信朋友圈广告的年收入在100亿元人民币左右。可以说广告是微信商业化的必经之路。进入2015年,微信的商业化还体现在微信红包和微信搜索上。微信搜索框除了对朋友圈、文章、收藏内容的搜索外,搜索附近餐厅的新功能被加入进来,整合了大众点评的  相似文献   

13.
微信朋友圈是不同来源"好友"的聚集地。围观、点赞与评论微信朋友圈,这既是"朋友"之间的互动与联动方式,也从另一侧面显示出新型的社交关系,传载着复杂多样的互联网文化。微信朋友圈中的"共同朋友",通过相互间的点赞、评论等的"交往"状态显示,形成了特殊的第三人社交关系。通过考察朋友圈用户间"强关系""弱关系""第三人关系"等的粘度状况,试图从微信朋友圈的社交关系和文化传载方面找到理论支点,从而理性客观处理和应对微信朋友圈用户间"强关系""弱关系""第三人关系",实现最优化的文化传载路径,达到最大化的文化传载效果。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举国上下沉浸在一片红色的喜悦之中,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微信国旗头像拉开了微信朋友圈集体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序幕,紧接着朋友圈出现了怀旧照片打印以及少数民族服装个人秀。而随着十一国庆《我和我的祖国》电影的热映,用户在朋友圈陆续发布电影观后感,狂欢达到顶峰。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作为一种自由民主的文化策略在如今的微信朋友圈得到了体现。笔者通过观察法,以狂欢理论为支撑,发现微信朋友圈集体传递的参与者从被动沉浸转变为主动参与,寻求新颖、个性的爱国表白,以图像符号的形式直观流露,以个人为基点于朋友圈分享,圈圈相传,形成庆祝新中国70周年的媒介集体狂欢景象。  相似文献   

15.
微信朋友圈既具备了中国社会传统圈子文化以血缘和差序格局为主的社会关系特质,同时又将新兴的网络虚拟关系引入其中,形成了特有的“圈子”文化.谣言作为一种特殊的潜舆论,其在微信中的传播呈现出易盲从、效果强、广度小、开放性差的新特征.谣言在微信中的传播可以归纳为圈内传播、圈子间传播和线上、线下交叉传播三种传播模式,其表现出来的传播新特性亟须得到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6.
视觉文化传播: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视觉文化及其传播是在现代性大背景下出现的一种现象, 然而视觉文化却表现出显见的后现代特征。本文在分析相关文献著述的基础上认为: 无论用纯粹的现代性还是后现代性都无法界定视觉文化及其传播的性质。在视觉文化及其传播过程中, 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复杂交错, 两者之间既有矛盾紧张的一面, 也有关联甚至合谋的一面。从总体上来看, 视觉文化及其传播更应该被视为一种现代性现象, 而不是相反。视觉文化, 就其内容、表现形式、审美趣味和原则而言, 主要呈现出后现代的特征; 而就其传播驱动力量、传播方式、传播体制而言, 主要遵循现代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进入深化期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信朋友圈的内容已由个人自我展示、美文、社会热点分享等方面的内容加入微信代购、舆论传播、娱乐等多元化的内容.在微信朋友圈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的规定下,这种多元信息膨胀化的发展过程,出现了有悖于微信朋友圈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乱象. 外部环境是微信朋友圈功能形成的条件因素,而微信朋友圈的内部因素则是其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以系统观的视角研究微信朋友圈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朋友圈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等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可以从整体上把握问题产生的缘由及问题解决的策略,尤其是目前微信朋友圈中存在的一些乱象,从而为微信的良性发展探索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8.
赵乔 《中国图书评论》2011,(11):113-114
英国学者安东尼·伍迪维斯所著的《社会理论中的视觉》上架建议为“社会理论”,但同时,它也称得上是一本视觉文化研究方面的书。视觉文化,依照米尔佐夫所言,是将“视觉”聚焦为意义生产和竞争的场所,“看”并非如人们所想的那样是一种直截了当的活动,“看”是阐释,阐释观者浸润于其中的文化、观者以为天然如此的观念体系。因而,视觉文化研究人们观看事物的方式。人们是以何种方式看?  相似文献   

19.
李艳玲 《出版广角》2018,(14):83-85
朋友圈是微信的重要功能之一,随着微信的不断发展壮大,发朋友圈和刷朋友圈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日常习惯.基于微信朋友圈具有满足用户的认知心理、好奇心理、表现心理和安全需求,自恋式传播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构建理想自我、寻求身份认同以及获得自我存在感是微信朋友圈自恋式传播的主要动因,然而,过度自恋式传播将会引发个体焦虑、助长虚荣心理并影响个体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拟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考察大学生对微信朋友圈谣言的认知情况和处理方式,探求遏制微信朋友圈谣言在大学生中传播的有效途径,引导大学生发展健康的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