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忠祥谈艺录(五)赵忠祥我的优势是文化素养上海一位记者采访我,很不客气地说,你和杨澜相比,她是个青春型的少女,那么美丽,那么活泼可爱,你那么老,那么胖。当然他的语言不是这么让我难堪,我理解就是这意思。因为人都有感受,如果不能透过他的语言符号理解他的思...  相似文献   

2.
小平同志离开我们已有十多年了,十多年来,上海人一直怀念他。许多上海人聊天时说起邓小平,都觉得他还活在我们中间。这感觉是那么恍惚,又是那么真切。  相似文献   

3.
我爱书店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我国老一辈著名作家、诗人徐迟,他说“那么多的好书,书是香的,是美的,我的魂都掉在里面了。书是贵的,但也真是比较便宜的了,书是那么精彩的东西.……。”我想徐迟成为大作家、大诗人与他爱跑书店爱读书是分不开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王化容的加减乘除文华王化容是个大忙人。他现任襄樊日报党委副书记、副社长,还兼襄樊晚报的负责人,不仅行政工作繁多,而且编务也不少,可他著作颇丰,自己制做出了几件“好衣裳”,在地市报中小有名气。他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劲儿,钻研那么多东西,出了那么多书?去年底...  相似文献   

5.
《新闻世界》2007,(12):59
他是一个俊朗的才子,从十七八岁开始。就凭借爱情诗只身闯文坛。十年流水光阴。他如今早已名满天下,有车有房有事业有地位,并且,依然那么英俊不凡。很多女子爱着他。而他。却分不清楚什么是爱。什么只是喜欢。  相似文献   

6.
三大本厚厚的用稿剪贴本和10多个令人惹眼的获奖证书,足以说明小苟的5年军旅生活是充实的。言及写新闻,小苟说:“只是因为爱”!和他接触时间长了,才知道他对写新闻爱得是那么艰辛,爱得那么痴迷。小苟入伍来到某工程团四连,官兵们长年累月在深山沟里挥汗筑“龙宫”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地感动着他,他发誓要把官兵们的苦累与欢乐,追求与奉献,写成新闻登在报上。一天施工下来,他累得腰酸背届,别的战友一下班就倒在床上睡觉,他则抓繁时间读书写稿。不到一年,他寄出去70多篇稿,却全无音信。小苟并不气馁,仍就痴写不断。他坚信:精…  相似文献   

7.
现实生活中,证明一个人真实身份最好的方式是身份证。那么,互联网上怎么辨别对方的真实身份呢?如何确认“你是你,我是我,他是他”?如何保证基于互联网的交易过程中信息传输的保密性、数据交换的完整性、发送信息的不可否认性、交易者身份的确定性?  相似文献   

8.
田廷方是济南军区第148医院药械科的一位助理工程师,知情人都说,他长着“第三只眼睛”。在写作的这块园地卫,他硬是凭着比别人多长了一只的“新闻眼睛”,先后采写了《嫁给当兵的不吃亏》、《为了三十六年的心愿》等十余篇稿件在地方省级和军区报刊获奖。作为一名业余新闻爱好者,他勤奋求索,笔耕不辍,人们不难看出他在新闻写作成才道路上执著追求的足迹。“爬格子”的生活的确很苦,田廷方怎么也没想到在1988年的一个偶然机会,居然使他这位修理技师也“玩”起了笔杆子。而这笔杆子虽轻,“活儿”匈那么沉,那样艰苦,对他又有那么大…  相似文献   

9.
《新上海档案》2006,(8):31-31
刘秀品在《检察风云》2006年第15期撰文写道:照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因为它可以真实地纪录下历史的瞬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该留影的没留影,该合影的不合影,那是生活的缺失,人生的遗憾。但照相有追求,留影有目的,不该合影的合了影.不该照相的照了相,就可能“合”出是非,“照”出麻烦,成灾受害。此处举一个合影成灾的典型事例——桑粤春是吉林省长春吉港集团公司监事会主席,他每逢参加会议或遇领导到公司视察.都要雇专人拍他和各级领导在一起的照片.如果拍摄效果不理想,还要想法与领导重新补拍,并辟出一间“荣誉室”,专门展示他与那些领导“亲切握手”或“热情拥抱”的巨幅彩照。为了显示他与那些领导的关系“很铁”.不但公司员工.连外地的来宾他都要领着参观那间“荣誉室”,他与那些领导的合影,俨然成了他的“政治广告”。他利用那些“政治广告”作掩护.犯下了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贪污罪、强奸罪等14项罪,被判处死刑。群众评议,如果没有他与那么多领导合影,他的“买卖”不会做得那么大,他也不会“烂得”那么彻底。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名读者,当他拿起报纸来读新闻时,主要目的在于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一篇新闻如果没有足够的引起他关心的信息,那么,他就不愿意读下去。但是,作为党报,它的主要使命是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如果新闻仅仅是提供信息,那么就不能达到宣传的目的,不能去指导、教育读者。在一篇新闻内,读者要信息,而编者要求读者接受某种观点,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处理好新闻与宣传的关系。   新闻和宣传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各有自己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新闻传播有关事实的信息,而宣传提供对事实的解…  相似文献   

11.
郗芳从事新闻工作10余年,先后8次被军区评为先进个人,其作品20多件次在全国、全军和军区获奖。但他从不引以为傲。“如果说有什么聊以自慰之处,那就是所经手的每一篇新闻,都经住了真实的考验”。那么,在充满艰辛和诱惑的新闻岗位上,他又是怎样洛守真实性这一原则的呢?求真的思想如果说“真实”今天已成为郗芳的座右铭,那么在1983年当他刚刚走上新闻干事岗位时,显然是一种深刻的训诫。当时,郗芳所在的某师新闻干事因报道严重失实被调离岗位,从此,他挑起了师新闻报道工作的大梁。前车之鉴,如警钟一般悬挂在他的脑际。无论是硕果…  相似文献   

12.
一名新闻记者是否具有“平民意识”,决定了他能否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普通群众,也决定了他能否采写出贴近百姓生活,并受到广大读者喜爱的文章。那么,什么是“平民意识”呢?  相似文献   

13.
他先后考入北大清华,又因个人原因而两次退学。今年他又以677分的高分被清华大学录取,他就是四川南充考生张非。可此时,网上到处流传他是反复退学考北大、清华等名校的“职业高考生”和“考霸”,以此牟取巨额奖学金。面对别人扣给自己这顶史上最牛“高考”钉子户的帽子,张非称赚钱牟利纯属无稽之谈,他只是在拯救深陷网毒的自己而已。那么,究竟是赚钱牟利,还是自我拯救呢?  相似文献   

14.
编辑发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火 《编辑之友》1998,(1):23-24
文化原野并非总是那么喧腾激越姹紫嫣红。相反,它常常是寂寥落寞枯燥苍白的。踯躅于苍茫无垠的文化原野,编辑的心不能不时时被迷茫、困惑、沉闷、抑郁所笼罩,又不能不时时被希望、亮丽、冲动、兴奋所召唤。是的,编辑有着一颗敏感的心。透过皑皑冰雪,他能感到春天的律动;面对茫茫夜空,他能看到稀微的黎明。他能分清什么是海市蜃楼的辉煌,什么是苍岩古柏的质朴。他懂得什么是流水落花的短暂,什么是历劫不衰的永恒。  相似文献   

15.
美化回忆     
去采访一个纪录片导演时,我向他转述他一个大导演朋友的一段回忆。因为回忆里有他,说的是炖牛肉的香气里,几个年轻人狂热的畅想,于是,中国电影史上的某个瞬间诞生了。我兴奋地等着他继续往里填东西,脑子里想着接下来一篇好稿子要诞生了。不料,他鼻孔里一声轻笑。“没那么文艺吧?当时我正满屋子看他的大房子呢,羡慕啊,我一个租房子的人,一下看到那么大的房子——还是自己的。艳羡地四下寻摸……”——他毁了我的好稿子,一篇又文艺又伤感,内里还有热腾腾梦想的好稿子。但他让我知道,不是所有的回忆都可靠,不是所有的叙事都贴谱。  相似文献   

16.
他来自粗犷的武汉,而且高中就辍学了。那么,他如何成长为亚洲身价最高的在世艺术家之一?  相似文献   

17.
《新闻三昧》2006,(1):90-90
这是为初学写作的通讯员开设的栏目。鲁迅在《不应该那么写》一文中写道:“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他还引用惠列赛耶夫的话说:“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贾峪玥 《新闻世界》2004,(11):59-60
鲁迅先生说:“极俭省地画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画他的眼睛”。那么要让新闻生动、生辉起来.也需要点睛之笔。  相似文献   

19.
吴冠中并不是故意要跟体制作对。他只是觉得在法国那么多年,想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知道。在那样的意识形态下,他的艺术不可能成为主流,体制就没那么吸纳他。”北京蒲黄榆地铁站门口有一片极为嘈杂的路段,小贩把仿制的LV包挤满便道,荒腔走板的歌手在为商场开业吆喝,穿过这段满是果皮和痰迹的街道,向左一转,是一片建于2000年左右的小区,楼房外墙斑驳,没有保安更无须登记。走进去,凉面摊子前坐满喝啤酒的房产中介,  相似文献   

20.
报纸上说,贝克汉姆有一些毛病,喜欢花费几个小时反反复复摆放家具,“假如冰箱里有三罐可乐,那么他会扔掉一罐,因为他认为三个是不对称的。”即使旅馆下榻,也要把房间里的杂物摆放得符合自己的要求才入住。贝克汉姆也坦率承认,他患上了强迫症。没错,专家也是这么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