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6年7月改版前的《人民日报》是一张对开四版的大报。当时正在提倡学习《真理报》,确切地说是在模仿《真理报》。从而远离了我国办报的传统作法,不讲究报纸版面的编排艺术,形成了千篇一律的报道模式,长新闻大文章挤得水泄不透,简单干枯的一句话标题散落其间,正如有人所说:“看去像是茫茫大地上立着几根木头柱子。”给人一种僵硬、死气沉沉的感觉。这样的版面,不但读者不欢迎,报社编辑人员自己也不满意。胡乔木在当时的颐园报纸评读会上,更是提过不少批评和建议。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胡乔木对《人民日报》版面的批评。他多次指出,《人民日报》的版面编排“非常落后”。他说:“版面编排沉闷,文体品种单调,  相似文献   

2.
"看报先看题","题好一半文"。对于报纸新闻来说,有一个标新立异的标题,不但可以增加新闻的美感,而且能够产生阅读的冲击力,使新闻阅读变成一种美好的享受。新闻是给人看的,倘若对读者没有吸引力,激发不了受众的阅读兴趣,那么,其传播价值和效果便无从产生。胡乔木说:"首先要讲究标题,报刊上那么多文章,谁知道哪一篇好,都要先看标题,标题好就能吸引住人。"所以,在标题的制作上多花些功夫,反复推敲是非常值得的。抓住更多的“眼球”“读书读皮,看报看题”,一篇新闻报道最先映入读者眼帘的是标题。  相似文献   

3.
记得在颐园评读报纸开始不久,胡乔木就提出了记者和编辑要认真采编新闻。新闻在当时也称作消息。他说:“新闻是一种时代的科学,时代的艺术,它的发展前途辽阔无限。”可是在当时的人民日报上,刊登的新闻很少,本报记者写的新闻更少,重要新闻主要是采用新华社的通稿。记得胡乔木曾问过总编辑邓拓,“人民日报有那么多记者,为什么写的新闻那么少?”邓拓回答说:“主要是记者的新闻观念不强,我们一定设法改变这种情况。”邓拓说到就办到了,人民日报1956年改版以后,版面上的新闻数量确实增多了。不过新闻  相似文献   

4.
在当年颐园的评读会上,胡乔木经常谈到报纸评论的重要性。他反复强调“社论是报纸的旗帜,是报纸的灵魂,是报纸的主要声音。”他说“报纸上除了社论以外,还要有其它形式的评论文章,它们的共同任务是评论社会的各个方面,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要有的放矢,不讲空话”。记得1955年5月,人民日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重视商业工作》的社论。社论的前半部分,讲了商业工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社论的后半部分讲的是  相似文献   

5.
重视文化学术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颐园报纸评读会上,胡乔木曾提到过,中国报纸有个好的传统,就是比较重视对文化学术的报道。像过去的京津报纸,就刊登过不少学术方面的文章。他说:“文化学术报道,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报道。它可以沟通文化学术界的情况,扩大读者的眼界,推动学术研究工作的开展。”他曾举例说:“目前世界科学技术的进展很快,我们如果经常报道国外科学技  相似文献   

6.
在五六十年代,人民日报上经常刊登记者写的通讯,其中不乏精彩之作。像李庄写的一系列朝鲜战地通讯,纪希晨写的旅行通讯《从宝鸡到成都》,田流写的人物通讯《金星奖章获得者——任国栋》,陈勇进写的地方通讯《在白山黑水间》,引人入胜,都曾在读者中产生过轰动效应。当时胡乔木对人民日报上的通讯很感兴趣,他说“我大部分是要读的。”正因为如此,他在颐园的报纸评读会上,或是在同新闻工作者谈话的时候,经常提到通讯的问题,他说“通讯这种文体不可缺,那种概括性强,鸟瞰式的通讯,  相似文献   

7.
题好一半文     
在新闻作品中,标题的作用是很重要的。读者或听众最先接触的就是新闻作品的标题。所以有人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让受众“上钩”的“诱饵”。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写好新闻作品的标题,对于增强新闻作品的表达能力,增强新闻作品的新闻价值,都是有重要作用的。 恩格斯曾经说过,“标题越简单,越不费解,便越好”。制作标题实际上是对新闻内容的高度浓缩。胡乔木曾经说过:“有的时候想一个好标题等于写一篇文章所用精力的三分之一”。标题应该虚实结合,不拘一格,要讲究文采,才能吸引读者。比如同时反映一件新闻事件,标题不同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请看,反映一家企业如何创建精神文明,有的媒体的标题是“文明出效益”,有的是“发掘潜能出效益”,而有的媒体记者在标题上下了一定的工夫,标题是“奇迹出在软件上”,这给人的感觉就很新异。现在一些媒体的新闻熟悉的词  相似文献   

8.
为了弄清楚毛泽东政治家办报的思想内涵,我最近读了一些书,特别是读了吴冷西同志写的《忆毛主席——我亲自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断》,对我启发教育很大。 在这本书的39—45页,根据吴冷西同志的回忆,1957年6月7日,毛主席是这样谈政治家办报的。他说:“写文章尤其是社论,一定要从政治上总揽全局,紧密结合政治形势。这叫做政治家办报。”吴冷西还回忆道,1957年6月13日,毛主席向他和胡乔木再一次谈了4月10日他对《人民日报》的四点意见: “一、报纸的宣传,要联系当前的政治,写新闻、文章要这样,写社论更要这样。” “二、中央的每一重要决策,报纸都要有具体布置,要订出写哪些社论、文章和新闻的计划,并贯彻执行。” “三、人民日报要在现有条件下努力改进工作,包括领导工作。编委会可以扩大些,开会要讨论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实质问题,可以争论。报纸的编排和文风,不要刻板,要生动活泼。文章要写得短些、通顺些,标题要  相似文献   

9.
自人类的新闻事业诞生以来.人们便把吸引力当作评判新闻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尺,而新闻标题又是增强新闻吸引力的第一要件。胡乔木说:“首先要讲究标题,报刊上那么多文章,谁知道哪一篇好,都要先看标题,标题好就能吸引入。”  相似文献   

10.
从1951到1964的十几年间,胡乔木对《人民日报》和新华通讯社的新闻文稿中的遣词用字和标点符号,提出过大量的批评性意见,其中有的话相当尖锐,有的话非常幽默,曾在新闻界传为趣谈。这些批评性意见,有的是他在评读报纸的时候说的,有的是他同个别人谈话的时候说的;有我当面听到的,也有别人记录传抄的。现在汇集起来看,因为都是随  相似文献   

11.
樊成 《新闻爱好者》2006,(10):39-40
新闻标题是对新闻事实的概括,是新闻内容的精华。俗话说“看书看皮,看报看题”,新闻标题对受众是第一视觉冲击波,对传播信息、引导舆论、表现主旨、沟通受众、刺激受众感官、调动受众的注意力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法国新闻理论家贝尔纳·瓦耶纳在《当代新闻学》中指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也可以说是一半搞新闻、一半搞诱惑。新闻的好坏还得看他吸引力的大小。”胡乔木同志说:“首先要讲究标题,报刊上那么多文章,谁知道哪一篇好,都要先看标题,标题好就能吸引住人。”标题常常被喻为新闻的眼睛,哪双“眼睛”最明亮,哪条新闻也就最能吸引人。为此…  相似文献   

12.
六十年代初期,报纸上的“读者来信”又多了起来。许多家报纸都设置了专栏刊登读者来信。1964年春夏之交的一天,胡乔木在评读报纸的时候说:“这是一个好现象,说明我们的报纸进一步加强了同群众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读一月五日人民日报有感林木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新年伊始,不少新闻单位在新闻报道工作改进方面迈出了新步。作为长年读人民日报的读者,打开1月5日的人民日报,我的第一感觉是,报纸改版了。这一天的人民日报,整体上说各个版都有一些创新,但最引人注目的,...  相似文献   

14.
1985年12月31日,中央和各省、市、自治区的报纸都刊登了新华社播发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新闻。这条新闻很重要,篇幅也很长,近四千字。各报的标题处理不同,大体有三种类型: 一些报纸按一般稿件处理,只作了一条标题,版面上文字密密麻麻一大片,读起来令人感到吃力。《人民日报》除了在大标题中准确地标出主要内容外,还加了四个小插题,每千字左右有一个插题,读者很容易抓住新闻中的主要东西,版面也显得活泼。《解放日报》另辟蹊径,先作了一个大竖题,在题旁文前又加了这样一个花字包框的提要题:  相似文献   

15.
王威 《新闻前哨》2000,(9):43-44
新闻摄影报道是有标题好,还是没有标题好?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然而,想写篇文章来谈谈自己的认识,那是同家人一次对话中萌发的。 我父亲在大学里从事新闻理论教学工作,但他对这新闻摄影报道也很有兴趣,特别是在我干上摄影记者这个工作以后,《湖北日报》他天天看,我发表在报纸上的图片报道成了他日常话题和评论对象,少不了要与我谈些想法与意见。一次他边翻阅《湖北日报》边问我:“你们报上的图片有的有标题,有的没有标题,你说那个好?”我肯定地回答:“当然有标题好!”“那为什么有些摄影报道没有标上标题呢?”我说:“这…  相似文献   

16.
杨文 《编辑之友》2011,(12):113
作为编辑、记者,深知文章标题的重要性。前辈胡乔木曾说过:"有时候想个好标题,等于写一篇文章所用的精力的三分之一。"老报人邓拓生前也开玩笑地说过:"谁要是给我想出一个好标题,我给他磕三个响头。"可知,即使是水平很高的贤达,也为给文章思索一个好标题而"头疼"过。而唯其令人"头疼",才使得标题  相似文献   

17.
理论文章,无论是中央一级的报纸,还是省市一级的报纸,篇幅都比较长,往往一登就是一版。这些大块文章,读的人少,很有必要在处理方法上加以改进。如何改进呢?著名的新闻记者华山临终前有段话讲得非常好。他说:“当然,有价值的理论文章报纸应该发表,但不能全文照登,要  相似文献   

18.
徐海波 《新闻窗》2009,(4):20-21
美国汤姆斯基金会编写的《新闻写作基础知识》中有这么一段话:“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却永远无法强迫它喝水。当你把报纸送到读者手中的时候,你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诱使他阅读你的报道,那就是运用精彩的标题。”做新闻的也有一句话:“好题一半文”。一篇文章如果有一个精彩的标题,就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让人有进一步读下去的欲望。有了醒目的标题就可以抓住读者。现在流行说“抓住眼球”。一篇内容较一般的文章可能会因为一个出色的标题而提升很大档次,而一篇可读性强的稿件也许会因为一个平庸的标题而被海量的信息所淹没。  相似文献   

19.
汤姆森基金会编的《新闻写作基础知识》一书中写道:“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却无法强迫它饮水。当你把你的报纸送到读手中的时候,你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无法强迫他阅读。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诱使他阅读你的报道,那就是运用精彩的标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做过的一次读调查表明,在被阅读的新闻里,有94%的内容是读先读标题后看新闻的,而读通过阅读标题对新闻的吸收率为34%。可见,标题直接决定了读的阅读取舍。这是因为,好的标题可以鲜明地表现新闻的主题,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强化新闻的表达效果,从而让人产生“急欲一读”的强烈愿望。因此,夜班编辑在标题的制作上多花点功夫,多推敲几回,还是非常值得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五十年代,胡乔木代表党中央分工领导《人民日报》的时候,就提出了办报的方针和任务。他在《人民日报》编委会上,在新闻界的一些集会上,以及同新闻界人土个别谈话的时候,曾反复强调“报纸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报纸要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要报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形势和成就”。胡乔木同时还提出:“报纸也是人民群众的报纸,是人民群众说话的地方”,“报纸是群众思想和生活的顾问”,“报纸是报道群众的活动,反映群众的思想情趣、意见、要求和心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