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0 毫秒
1.
冯梦龙编纂的<新列国志>在学术界至今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即使面世的几篇文章都以<东周列国志>为题,这对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大师是极不公平的.实际上,<新列国志>既能佐以历史,又能在史实的框架内任意虚构,驰骋想象,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结构错综复杂又井然有序,语言通俗而简练流畅,取得了使原作无可比拟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2.
1997年第3期<随笔>杂志发表的李国文先生的<乌台诗案>一文,关于"乌台诗案"与王安石的关系,王安石与苏轼的关系等问题与史实不符,有关结论也就难免主观臆断之嫌.  相似文献   

3.
<战国策·齐策三>所载<楚王死>一文,既有违史实,又不合事理,且写法独特,故历来被视为奇文.对其由来和性质的探究,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若参照<鬼谷子>所论纵横术细加剖析,则不难发现,此文借事生说,因事设辞,其实是一篇现身说法的纵横术讲义.  相似文献   

4.
元散曲中缺乏金刚怒目式的作品,故而如刘时中<上高监司>之类的作品就显得靡足珍贵.但研究者看重的往往是<上高监司>之一,而对反映钞法的之二却多置而不论.本文则试图从作品的思想角度,结合元代史实,对作品的内容进行了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5.
为鲁迅赢得世界声誉的是其小说.<呐喊>、<彷徨>共收25篇小说,比较著名的<孔乙己>、<明天>、<风波>、<社戏>、<祝福>情节展开的具体环境都是"鲁镇".本文以"鲁镇"为视角对这几篇作品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史实出发,考察了周文王姬昌"演<周易>"的历史过程及其在思想文化方面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刘善经<四声指归>、<梁书·钟嵘传>、<南史>、<钟嵘传>和<丘迟传>所录钟嵘<诗品>资料与宋元以后刊行的<诗品>相比,有其无可比拟的文献价值,尤其是<梁书·钟嵘传>所录为完整的一篇<诗品序>,研究价值尤高.然而在实际的<诗品>研究中,往往存在用后来版本的文字判定隋、唐初人所录为讹误的颠倒是非的情况.这应引起人们对隋、唐初人所录<诗品>资料的足够重视,希望能够在更加接近<诗品>原来文献面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这一中国古代诗歌批评名著的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8.
今人对张载<正蒙>多视之为一种论天道的宇宙论.船山则不然.他的<正蒙注>明显地注重其人道论的意义,他在<正蒙注·太和篇>、<乾称篇>及<正蒙注>序等注、论中对<正蒙>大义作了明确的说明.这种说明是船山对自己思想的说明,其思想主题可归结为"原始终以立中道","贞生死以明善恶","存神尽性以全归本体",旨在"希张横渠之正学",寻找儒学正统以排佛老而正人心.  相似文献   

9.
本文着重研究孙奇逢"<易>道惟时"思想.<易>是主观对客观的模写,客观永恒发展,<易>就必须永恒发展.学<易>研<易>抓住个"时"字是最关键的.故而孙奇逢教人"上律天时以自强不息","遇变增惕,修之身,省之心".为什么?孙氏说天者一而人者二,即天健无息,人则有息,人要能跟上"时"变,不增惕不省之心不行.所以<易>教"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就是对人生立世的提醒.立世以"时",<易>则有之,学<易>就是抓住了根本.  相似文献   

10.
<扬之水>在<诗经>中有三首.分别是<王风·扬之水>、<郑风·扬之水>和<唐风·扬之水>.<孔子诗论>第十七简"<扬之水>其爱妇悡"句中的<扬之水>应是总括这三首<扬之水>,而非其中的某一首.  相似文献   

11.
以往的乡约研究大多偏重"论",相关历史事实的铺陈却不甚清晰。鉴于此,本文以清代《南部县档案》为主要参考资料,对该县乡约的设置、职能、任充与辞革、点卯等诸多史实进行了重新建构,期望能为研究者提供经初步逻辑梳理后的历史素材。  相似文献   

12.
史书素以"尚实"为贵,但仅有"实"是不够的,在"实"的基础上辅以适当的想像、虚构,会使优秀的史书陡然增色。  相似文献   

13.
历史人物研究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就是要抱着对历史负责的慎重态度,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客观公正地考察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历史人物研究,要坚持从客观事实出发,充分地占有史料并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联系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环境来看待历史人物,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范畴中去考察;要运用整体性思维,从整体角度贯通地对历史人物予以考察和评价。  相似文献   

14.
对客观实证论与主观建构论视域下的历史事实、客观实证论与主观建构论的理论缺陷,以及历史的真实性是否存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论述。认为客观实证论与主观建构论的观点尽管各有其合理性,但是又各有缺陷;客观实证论者认为历史事实是等待着史学家去发现的客观的独立存在,历史事实等同于历史真实,这种观点排除了历史事实中的各种主观因素对历史真实性的影响;主观建构论者认为历史事实含有主观性与相对性,这一观点容易导致对历史知识的全盘怀疑主义;史学家的"自治"和"技艺"、共同的学术规范和学科训练以及相对客观的历史事件和史料的制约等,都在某种程度上维护和保证了历史的相对真实性。  相似文献   

15.
"以诗证史"须从时间、人事、地理上来考察"诗"之史料价值,然"诗"之性质决定了"以诗证史"常常是求普遍史实较易较确,求特殊史实较难易错,一旦过于求深坐实,反而会失真失实."诗"系如此,集部、子部、甚至史实之文献,都程度不同地存在此类情况,此也是史事考实复杂繁难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6.
历史事实的修辞建构(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历史亲历者表述中的历史事实和历史学家研究程序中的历史事实两个方面讨论历史叙述现象,指出历史事实是一种修辞建构.对于前一方面,文章从事实的认知建构出发,论述了事实必须在语言表述中完成,是修辞最后建构了它;对于后一方面,文章将历史学家的研究和叙述活动作为一个修辞过程来进行考察,最后出现在历史学家笔下的历史事实是更高层次上的修辞建构.  相似文献   

17.
从“实事求是”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治学态度,到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以及党的三代领导人对这一思想路线的认识和发展,再到对制约“实事求是”因素的认识,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充分认识“实是求是”的真理性。  相似文献   

18.
全国高校中文系现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材 ,存在违背学术逻辑、无视文学存在、遗留文史空白等危及学科根基的学术盲点。只有客观对待各时间段中的所有文学事实 ,才能编撰出真正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现当代中国文学信史。  相似文献   

19.
《三国志演义》与《东周列国志》是虚实结合和羽翼信史的典型代表,但学术界很少对两部小说作比较研究,尤其忽视对《东周列国志》的研究,这与其在小说史上的地位很不相称。通过素材与模仿、史实与虚构、艺术结构等方面的比较,可以发现《三国志演义》的素材不仅来源于三国史料,也接受了列国故事的影响;冯梦龙辑演《东周列国志》,虽然仿效《三国志演义》的表现手法,但整体上仅仅是对历史材料作艺术处理,限于“信史”的创作观和历史素材的特点,致使结构松散。  相似文献   

20.
本文着重研讨了《资治通鉴》(三国部分)的史源问题。《资治通鉴》在抄录、删削、改编《三国志》史料过程中,基本忠实于原始史料,其中不乏极其精到的概括,然而也存在不少错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