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知道,地球上千姿百态的生命体不是什么“神”创造的,而是由30多亿年前出现的最简单的单细胞生命体经过不断演化,慢慢发展起来的。这几年,在我国辽西地区陆续发现了大量珍贵的古鸟化石,这引发了有关鸟类起源的大讨论。我国辽宁省西部地区是世界上少有的中生代化石产地。一亿多年前,由于被突发性火山的喷发物所覆盖,那里的原始生态系统及自然信息保存相当完整。在这里,人们发现了一些珍贵的早期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化石以及数以千计的中生代鸟类化石。特别是在辽西地区发现并命名的世界上最早的“鸟类”———“中华龙鸟…  相似文献   

2.
自1861年在德国发现始祖鸟化石以后,鸟类起源问题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近些年来,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又相继发现了许多早期鸟类及与之相关的恐龙的化石,在国际上又重新掀起了鸟类起源研究的热潮。在鸟类起源的研究过程中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假说,有影响力的主要有:槽齿类起源说(假鳄类起源说),鳄类的姊妹群假说和恐龙起源假说。  相似文献   

3.
中国发现龙鸟,这一成果确立了原始中华龙鸟作为鸟始祖的地位,有力地反驳了德国始祖鸟长期以来作为鸟类始祖的观点,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发现。据此世界各国有可能重新修改经典著作和教科书。这一发现为生物学的发展和鸟类的诞生树立了一块闪光的丰碑。 为何中华龙鸟化石一出现,即轰动了全国震撼了世界?这是因为关于鸟类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多少年来,缺少使人信服的证据,一直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早在100多年前,德国发现了第一块始祖鸟化石后,争论即已开始。原因在于德国所产鸟的岩石,为索伦霍芬灰岩,之下仍是一套海相沉积地层。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在12月8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宣布发现了世界上最原始的反鸟——原羽鸟。根据新发现的化石,研究人员提出了鸟类羽毛的进化模式,初步揭开了困扰科学家多年的羽毛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张福成、周忠和是在辽宁省义县发现这种鸟化石的。这种鸟生活的年代距今1.25亿年以上。它生有古生物学家先前从未见过的羽毛,这种“怪毛”为羽毛的早期演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证据。 张福成说,原羽鸟羽毛的近端缺少羽支状的分支结构,羽轴两侧为均质的羽片结构;在它的远端,分化出的羽支和羽轴之间存在与近端一样的均质羽片结构,这非常类似于爬行动物的鳞片,而该羽毛远端的结构完全等同于其它羽毛。这种既似爬行动物鳞片,又似鸟类羽毛的皮肤衍生物直接把爬行动物的鳞片与鸟类的羽毛联系起来。 根据对原羽鸟和以前鸟类化石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员提出鸟类羽毛早期演化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首先鳞片延长,其后鳞片中部增厚、出现羽轴,然后分化出羽支,最后长出羽小支和羽小钩等构造,形成现代的羽毛。 通过对原羽鸟的形态学研究和系统分析,张福成和周忠和还发现原羽鸟是迄今最原始的反鸟。反鸟类曾与恐龙共同生活在古代地球上,是中生代(1.45亿至0.65亿年前)最重要的鸟类,曾广布于世界各地,现已绝灭。 (《北京日报》2000年12月9日)  相似文献   

5.
我国中生代鸟类化石的研究始于80年代,起因于辽宁西部朝阳地区大量早白玉纪鸟类化石的发现。1994年朝阳地区北票又发现了晚诛罗纪的鸟类化石,它不仅丰富了我国中生代鸟类的种类和数量.而且将鸟类在我国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一步,从而引起了国内外有关专家的高度重视。1辽西地区所发现鸟类化石的种类近些年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北京自然博物馆、地质部博物馆和省市有关部门曾进行挖掘和收集工作,目前发现的种类有:1.1三塔中国鸟发现于朝阳县胜利乡早白玉纪九佛堂组地层中,化石保存完整。主要特征是吻部粗壮…  相似文献   

6.
自1861年由迈乐(H.V.Meyer)在德国巴伐利亚省索伦霍劳附近发现第一件始祖鸟标本以后,“鸟类的起源”就成了古生物学家和生物学家最感兴趣的课题。130多年来,对鸟类起源的争论一直也没有停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化石资料太贫乏。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鸟类起源于晚侏罗纪的始祖鸟,“始祖”一词即是人们对该鸟“地位的确认”。  相似文献   

7.
全世界有9000多种鸟与我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共存.生物是如何从陆地进入天空的?鸟类是由其他爬行动物演化而来的,还是由小型恐龙演化而来的?这些距今亿万年之遥的问题一直是生命发展史中有待解答的重大问题.自1861年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索伦霍芬地区的晚侏罗纪地层中发现第一块始祖鸟化石以后,全世界所有中学教科书都一致公认:始祖鸟是新鸟类的祖先.但是,遗憾的是该化石的发现地区索伦霍芬灰岩之下是海相层积地层,这种地方鸟类化石极少,几乎没有可能进一步探究鸟类起源问题,成为生命发展史研究中四大难题之一.  相似文献   

8.
孔子鸟是最原始的鸟类之一,属于“古乌亚纲”,生活在中生代晚保罗纪.是我国古鸟类学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侯连海教授发现共命名的。1惊人的发现1994年8月,侯连海在辽宁省朝阳地区北票市上园镇四合屯村发现了孔子鸟化石,这是继1861年德国发现始祖鸟化石以来,人类对早期鸟类化石的重大发现。它改写了鸟类的进化历史,动摇了德国始祖鸟在鸟类系统分类中的鼻祖地位.推翻了鸟类起源的传统理论,强烈震撼了国际鸟类学界,引起了国际鸟类专家们的高度重视。世界著名的鸟类学家,美国北长罗来纳大学教授AlanFedueda认为:…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质教育》2014,(1):F0003-F0003
正2014年2月13日,我校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李全国教授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论文,题为"黑素体演化标示带羽毛恐龙的一个关键生理变化"。在生命演化研究领域,鸟类的起源和演化一直是科学界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研究与鸟类羽毛颜色和新陈代谢密切相关的黑素体变化,是揭示鸟类起源和演化过程的重要途径。李全国教授与研究团队,在13种羊膜类脊椎动物化石中(如蜥蜴、龟鳖类、翼龙、恐龙、鸟类等),对两万多个羽毛、皮  相似文献   

10.
鸟类系由三叠纪的假鱷亚日(Pseudosuchia)演化而来,这种论断几无可置疑。假鱷亚目是一些低等的爬行动物,皆为化石种类,例如鸟鱷(Ornithosuchus)等;它们的前肢短小,后肢特长,缓行时可以四肢同时着地,奔走时则仅用后肢。有些种类还营树棲生活。根据对化石的研究,从体制构造上看,假鱷亚目的动物,还不能算作是鸟类。真正能够算作鸟类的,应为十九世纪在欧洲巴伐利亚(Bavaria)上侏罗纪的  相似文献   

11.
三和 《初中生》2010,(1):36-36
中国科学家日前在辽宁省建昌县玲珑塔地区发现了距今约1.6亿年的带毛恐龙化石,这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带毛恐龙化石,是鸟类起源研究的一个新突破。  相似文献   

12.
始祖鸟是人类通过化石发现的最古老的鸟。化石显示,它有锯齿状的牙齿以及和恐龙类似的骨骼,这一点与现代鸟类差别很大,这表明始祖鸟是由某种不会飞的恐龙演化而来的,并最终成为能够翱翔蓝天的鸟类的祖先。那么,原来根本不会飞的始祖鸟又是怎样掌握了飞翔技能的呢?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周忠和博士及其同事通过研究辽宁的恐龙化石材料,发现鸟类的恐龙祖先长着4个翅膀,很可能具有滑翔能力,这为鸟类飞行起源于树栖动物、经历了一个滑翔阶段的假说提供了关键性证据。这一工作被评论为有关鸟类起源研究有史以来最为重要的工作。尽管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得到了大量化石证据和系统学的支持,但鸟类最早如何开始飞行却是学术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由于恐龙是典型的地栖动物,因此,大多数古生物学家相信鸟类的恐龙祖先是在地面奔跑过程中学会飞行的。徐星和同事曾经发现某些恐…  相似文献   

14.
始祖鸟化石最新研究结果支持这一理论  关于鸟类的进化 ,有一派观点认为 ,鸟最早是用 4个翅膀滑翔的 ,只是后来才进化成骨骼轻巧、拍动双翼的飞行高手 ,如我们今天所见。这一理论最近得到了对始祖鸟化石最新研究结果的支持。研究表明 ,始祖鸟的背和腿如翅膀一样 ,也长有长羽毛。始祖鸟化石在鸟类化石中最有名 ,这次研究使用的是人类最早在 1 4 0年前发现的始祖鸟化石 ,目前保存在德国柏林洪堡博物馆。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动物学家佩尔·克里斯蒂安森和哥本哈根地质研究所古生物学家尼尔斯·邦德经标本分析认为 ,始祖鸟在背、腿以及可能在脖底…  相似文献   

15.
每年的三四月份,春暖花开,万物复苏,鸟类也开始进入繁殖期. 麻雀口衔干草,喜鹊从远处叼来干树枝,燕子嘴里含着湿润的泥土从河边飞来……众多的鸟类都在忙于建造自己的"安乐窝",不久以后,它们的小宝贝儿将要在这里诞生. 鸟类忙着筑巢,鸟巢有什么作用呢? 专家认为,它首先能使鸟卵聚集在一起,让所有的鸟卵能同时被巢内的亲鸟孵化.一般的鸟巢由植物纤维、兽毛、羽毛等筑成,有一定的保温作用,可以避免由于孵卵的亲鸟短时间离开鸟巢而使已孵热的鸟卵变凉.  相似文献   

16.
《生物学教学》1997年第3期刊登了一篇题为“鸟类真正的祖先在中国──中华龙鸟”的文章。文中介绍,1996年中期,中国地质博物馆的科学工作者们,在辽宁西部的义县发现了一块珍稀鸟类化石标本,该化石在整体上初步显示出鸟类的形态特征:身上覆盖很短的原始羽毛;嘴里长着粗壮锐利的牙齿;尾椎很长,达53节;前肢短小,后肢长而粗壮。表明这种原始鸟不具备飞行能力,只能像鸵鸟一样靠后肢奔跑。科学家们认为,这种比德国始祖鸟还要原始的鸟类代表了由小型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渡类型,是鸟类的真正始祖,并将其正式命名为“中华龙鸟”。这一…  相似文献   

17.
据生物通网2011年9月6日报道,中科院古脊椎所所长周忠和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分析了来自中国的数百个白垩纪早期的鸟类化石标本,结果发现了嗉囊存在的早期证据,这种古嗉囊是根据胸廓外的大致为球形的种子团辨认出的,它与现代鸟类的嗉囊的解剖位置大致相同。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研究人员从将近100个朝阳会鸟(Sapeornis chaoyangensis)的标本,以及24个以上的高冠红山鸟(Hongshanornis  相似文献   

18.
保存在英国自然博物馆的始祖鸟化石,在动物进化史上是异常珍贵的化石.从始祖鸟化石的骨骼构造看,是爬行动物;从它的羽毛痕迹看,又是一种古代鸟类.它不仅是爬行类向鸟类进化的一个实证,而且代表了脊椎动物由陆地向空中发展成功的标志,说明现代鸟类均起源于始祖鸟.  相似文献   

19.
鸟喙是鸟的取食器官,鸟类的喙形因鸟类取食方式的不同而千差万别.通过直接观察和查阅相关的图谱、书籍等方法,可以把它们列为17种类型,分别为:锥形、扁形、凿状形、交错形、膨胀形、利钩形、弯曲形、三角形、镰刀形、具盔突或肉垂形、具皮囊形、巨嘴形、强直形、针管形、汤勺形、琵琶形、下喙长于上喙形等,每种喙形都有一定的取食方式及优点.各种喙形中的鸟类的食物种类也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20.
鸟的形体特征 鸟又称翎毛.学习画鸟,首先必须了解鸟类共同特征,然后深入了解各种鸟的个体特征.总体而言,鸟的形体不离蛋形,均由躯干(大蛋)、头部(小蛋)组合而成各种姿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