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为新闻工作者,谁不想抓重大题材,谁不想多写名人、名家、英雄劳模?但重大题材、名人、名家、英雄劳模毕竟是有限的。呈现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更多的是平凡而普通的人。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在他们身上,同样会闪现出绚丽多姿的时代火花。 我是一个基层新闻工作者,1982年开始在县委报道组工作,之后又调到县报。10多年来,写过的报道被各级新闻单位采用的也有1600多篇,可现在回过头来看看,觉得最令自己满意的似乎还是那些来自平凡人的报道。虽然时光流逝,那些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物,至今仍然活跃在我的心里。他们的事迹激动着我,更鞭策着我去发现更多像他们那样的人。  相似文献   

2.
追逐天下大事,网罗华人信息。近5000万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联结中国与全球共同发展的脉络。几乎所有的国际热点事件,都与中国息息相关。境外采访直击现场国际新闻的采集与报道,成为媒体实力的一种较量。主动出击,研判事实,遵从我在  相似文献   

3.
地市报作为地市党委的机关报,是所在地市的权威和主流媒体,是当地党委、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同时,也是党和人民群众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如何充分发挥地市党报的优势,把新闻的触角伸向社区和居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引航领路,是新形势下地市党报改革和发展必须着力解决好的一个课题。近两年来,《兰州日报》在着力把新闻的触角伸向社区的实践和探索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使报纸在社区居民中享有了较好的声誉。  相似文献   

4.
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和步伐,关键的问题是人的因素。人的士气、态度、行为、意见和要求,直接影响着改革开放。一项改革开放方案的实施,如果没有广大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我们对改革开放的报道不仅要走向工厂、田间、机关等,我们的视角还要伸向广大群众的心里,为消除群众在改革开放中产生的心理障碍,起到积极作用。群众存在的有碍于改革开放的心理,是来自多方面的。首先,从习惯势力上看,人们长期工作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对工作比较熟悉,并已形成了一种工作习惯,形成了一种心理上的准备性。他们工作起来,自然显得得心应手,心理上没有什么负担。如果一旦打破旧有的工作秩序方式,破坏业已形成的心理上的准备性,人们便会觉得不适应,很别扭。其次,改革开放也会给某些人  相似文献   

5.
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和步伐,关键的问题是人的因素。人的士气、态度、行为、意见和要求,直接影响着改革开放。一项改革开放方案的实施,如果没有广大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我们对改革开放的报道不仅要走向工厂、田间、机关等,我们的视角还要伸向广大群众的心里,为消除群众在改革开放中  相似文献   

6.
吴琛 《记者摇篮》2004,(4):43-43
弱势群体的存在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社会现实,新闻记者的新闻触角不能只投入到那些或是社会精英、或是行业英才,或是方方面面的杰出人物.应当把“弱势群体”作为报道的一个重要切人点。这也是记者不应推卸的职责。  相似文献   

7.
现在,一些记者对天气好像十分感兴趣,发现天空灰瞎蒙的,马上就联想到是农民在焚烧秸秆。最近,一家报纸就以两个整版的篇幅,对天气变化情况进行了深度报道,并且以《烟起苏北,呛得宁镇扬睁不开眼》为题,将造成南京、镇江、扬州阴霾天气的原因归咎于苏北焚烧秸秆。笔者以为,该报这组报道显然武断了些,不知道有何人证、物证?  相似文献   

8.
现在,一些记者对天气好像十分感兴趣,发现天空灰蒙蒙的,马上就联想到是农民在焚烧秸秆。最近,一家报纸就以两个整版的篇幅,对天气变化情况进行了深度报道,并且以《烟起苏北,呛得宁镇扬睁不开眼》为题,将造成南京、镇江、扬州阴霾天气的原因归咎于苏北焚烧秸秆。笔者以为,该报这组报道显然武断了些,不知道有何人证、物证?  相似文献   

9.
新闻校检是报纸出版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人们拿到一份报纸,首先是报纸的版面映入眼帘,那各种字号的标题,提示着新闻不同的重要层次,各种照片图表,使读者直观地了解内容。读者读完一份报纸,不但了  相似文献   

10.
今年四、五、六月,一场“飓风”席卷中国大地,这就是由党中央直接布署指挥的声势浩大的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的斗争.这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斗争.也是广大公安政法干警和人民群众的对犯罪恶势力展开的摧枯拉朽的战争.作为以把握时代脉  相似文献   

11.
新闻人物摄影镜头,是主要对准大腕、大款,对准歌星影星,还是主要对准人民心中的英模,这确是需要很好斟酌的。 前一个时期,不管是谁摄的吧,有些杂志,包括某些报纸,不断登载歌坛尤物和影视红星的“玉照”。有的竟做封面,有的连篇累牍。摄了正面摄侧面,登了冬装登泳装,有的强调“性感”,有的注重“魅力”。炒星追星,一时甚嚣尘上。这样做究竟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似乎较少有人考虑,然而大多数读者是并不赞成的。 最近不少报刊开始把登载摄影作品的篇幅让给英模,如辽宁日报,如中国记者杂志。使人精神为之一振,眼目为之一新。  相似文献   

12.
《经济日报》1988年10月20日3版《“法令弛则国乱”》中说:“截至今年六月,国家审计机关查出各种违纪金额4000多亿元……”是“4000多亿元”吗?有这样大的数字吗?再说,这儿只说是“截至今年6月”,只有“讫”,没有“起”,是花好长时间查出这“4000亿元”的呢?按照惯例,这种表达方式,一般是指从当年初起。然而对照《人民日报》1988年9月15日的报道,却是“审计机关成立五年查出违纪额400亿”。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每战线涌现出了一大批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杰出贡献的劳动模范。王进喜、时传祥、张秉贵、孟泰……等等的光辉形象今天仍然牢牢地印记在人们的脑海里,激励着几代人。以劳模为榜样的比、学、赶、帮、超也曾成为那个时期各条战线的同志们工作、生产、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人们崇拜劳模,社会关爱劳模,劳模甚至成为姑娘择偶的理想标准。  相似文献   

14.
5月14日一早,《青年文摘》杂志社接到一位热心读者的举报,反映街头出现了《青年文摘》6月号的盗版本,笔者接到电话后,立即去街头买了几本,并向市出版局扫黄办报案,把假冒样本送去,市扫黄办立即采取紧急措施进行处理。 同日,在首都街头报刊摊上,还出现了《读者》6月号的假冒刊物。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1995,(5)
把读者带进现场现场新闻与一般新闻报道的最明显区别在于:重心不仅是陈述“发生了何事”,而是着重展现“发生时的情景”,强调以鲜活的现场感、画面感来打动人心。如上面这篇报道,其结构主线就是几个相连贯的现场特写镜头的剪辑。从一开始,读者就被带进现场,“看到”...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您好:我是《新闻三昧》的忠实读者,几乎每期都认真拜读过,也深深为该杂志的丰富内容所吸引。但我也发现,《新闻三昧》中有的文章出现的错字和不妥之词较多,降低了该杂志的质量。如1996年第一期中,沈杰先生著的《忆中国女排首登世界冠军“宝座”》一文就出现许多差错。也许原稿如此,但我认为责任编辑在编辑文章时应把好关。下面是笔者挑出的差错,不知是否合适,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对乌兰夫革命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是从1987年秋乌兰夫革命史料编研室成立时开始的。最初,编研室的主要工作是收集、整理乌兰夫同志的革命史料,编撰《乌兰夫年谱》和帮助乌兰夫同志撰写回忆录。1988年12月8日乌兰夫同志谢世后,在中央党史征集委员会等部门的帮助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工作,  相似文献   

18.
法制新闻的现场报道足电视记者置身于事件的现场,出图像并用同期声向观众叙述、评论事件详细过程的一种报道形式,是近年来我们法制新闻记者常川的、极其生动的报道形式。它最能体现电视报道的“个性”,充分发挥法制报道传播速度快、现场感强、视听兼备,使观众直接“目睹”整个案件事态的发展与变化。  相似文献   

19.
20.
刘元东 《新闻传播》2006,(9):20-20,22
现场感,是衡量一篇新闻作品好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没有现场感,一篇新闻作品即使客观地传达了一定信息,但也很难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本应拥有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增强新闻写作的现场感,把读者带到第一现场,是报纸记者无法回避的问题。笔者不揣浅陋,愿结合具体作品来谈谈对新闻写作现场感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