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量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传统作文教学片面强调立意,  相似文献   

2.
汪治华 《学语文》2013,(1):54-55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相似文献   

3.
正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情感与交流的实践性过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为达到上述目的,笔者以  相似文献   

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表达与交流”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学生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2004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是对“新课标”所倡导的“两种认识”、“三种能力”、“两种思维”的初步实践,可以这样说,2004年高考作文命题已经初步实现了与新课标的成功“对接”。一、…  相似文献   

5.
作文是衡量一个人语文素质高低的重要尺度,其综合性的检测功能已为大家所认可。新课标的人本文化内容要求我们重新认识和定位作文教学。“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地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因此,作文的教与学其根本的立足点是“人本与生本”理念,我们不妨将其称之为“人本作文”。人本教…  相似文献   

6.
庄平 《河南教育》2004,(12):31-3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同时还应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学生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相似文献   

7.
叶燕芬 《教育》2010,(3):57-57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相似文献   

9.
郑尚芬 《成才之路》2013,(28):I0005-I0005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为学生的成才打好基础。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促进自己成长成才。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可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也可以通过图书、报刊、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10.
一、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关于必修课的教学”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由此可见,新课标着力强调学生习作的创造性的表述能力以及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同时强调,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  相似文献   

12.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而作文质量与命题方式紧密相关。如何命题才能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让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呢?我们不妨把视点聚焦在中外作文命题上,其指导思想有所差异,作文的质量亦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13.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巾语文课程新标准》着重指出:“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述,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据此.在新时期我们确立的作文与做人的新型关系是: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把如何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如何激励学生创造潜能,如何帮助学生提高人文修养等一系列关于学生的做人与自我发展的策略性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即“以人为本”追求“人文合璧”的新型人文观:  相似文献   

16.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语文教学中最适合发展学生个性的活动领域。《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创意表达。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感受生活、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因而,学生的作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教师要在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驾驭语言、自由写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搞好初中作文教学,我进行了多年的探索. 一、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作文教学是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明确总体目标后,我将所教班三年的时间分为三个阶段,设定阶段教学目标:七年级进行记叙、描写的专项训练;八年级进行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的专项训练;九年级以综合训练为主.目标明确,我们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9.
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作文教学有比较明确的要求:“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在写作课上启发学生的个性思维,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20.
小学作文教学倡导自由作文发展学生个性呢?结合教学实际,我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做法。一、培养自由作文能力 (一)自由拟题。鼓励自由表达,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出个性,写出创意。提倡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第二学段中提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就隐含着自由表达的意思。自由选题,自由命题,自由表达,把作文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自主地畅所欲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