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946年7月15日,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在昆明为悼念惨遭国民党特务杀害的民盟负责人李公朴,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怒斥、痛骂反动派。当日下午即被特务在昆明市西仓坡西南联大教职员宿舍门口附近杀害。对闻一多先生为民主事业视死如归的可贵气节,毛泽东主席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给予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2.
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江苏省东台市新曹农场中学刘世友1946年7月11日晚,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被国民党特务用无声手枪暗杀于昆明的青云路口。深夜,噩耗从云南大学附属医院实习学生那里传出,云南大学立即沸腾起来了,人们悲愤交加,匆匆赶往医院。当第一批学生...  相似文献   

3.
《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先生的一篇冷峻如铁、热情如火的讲演词。它是声讨反动派的檄文,是赞颂烈士精神的颂歌,是呼唤斗争的号角。1946年7月11日,著名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7月15日,社会各界人士在云南大学礼堂召开追悼大会。在这个大会上,闻一多先生面对特务分子的破坏捣乱,暗杀恐吓,抑制不住满腔怒火,拍案而起,发表了这篇激动人心的讲演。闻一多先生在热情而愤激的讲演中,不断变换人称,辅之以不同语气,旗帜鲜明地贯注了强烈的爱憎感情,大大增强了讲演的战斗力。  相似文献   

4.
初四册所选《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先生在昆明追悼李公朴先生大会上的讲演记录稿。闻一多和李公朴,都是民主革命时期的进步人士。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先生因参加爱国民主运动,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在昆明街头。7月12日凌晨五点钟,闻一多先生便站在李公朴先生的遗体旁,流着泪,一字一顿地说:“我们要复仇!”于是,便成立了李公朴先生治丧委员会。7月15日下午,在云南大学至公堂,由闻一多亲自主持李公朴的追悼大会。会上,李夫人陈述李公朴先生的殉难经过。这时,会场里一些歪戴帽子、架着黑色眼镜  相似文献   

5.
一九四六年七月十五日,闻一多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现在,已经三十二周年了。这位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生活的后期,在党的教育关怀下,逐步提高了思想觉悟,在一九四三年以后,以极大的革命热院,投入了我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在与国民党反动派尖锐、激烈的斗争中,写下了一批政论、文论、讲演、序、跋、书信。这些杂文,或直指时弊,切中要害;或援古论今,深刻有力;或怒斥顽敌,痛快淋漓;或隐喻曲笔,发人深  相似文献   

6.
<正>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是演讲名篇,很早就入选了中学语文课本。文章写的是遭到国民党暗杀的爱国人士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反动派特务无理取闹,扰乱会场,闻一多先生忍无可忍,拍案而起,做了一次惊世骇俗的即兴演讲。闻一多先生满腔义愤,痛斥了反动派的无耻罪行和卑劣行径,号召人民群众站起来勇敢地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会后,闻一多先生也被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斯人已逝,生前的一腔正义化作一篇时代绝唱而传诵千古。我辈后人,每读此篇,无不为其热烈的情感、铿锵有力的语言所感染,那分明就是一篇战斗檄文,先生满腔爱国热忱化作了一个个用鲜血写就的文字,俯仰于句逗间,让人激情澎湃,感慨  相似文献   

7.
三十八年前,在祖国的两种命运、两种前途激烈决战之时,在黑暗即将被冲破、黎明将至之时,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已经成长为一个与共产党肝胆相照的爱国民主主义者李公朴遭国民党反动派的毒手,为人民的革命事业而牺牲。公朴先生的牺牲是光荣的,他为祖国、为民主而斗争的一生值得歌颂和纪念。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公朴纪念文集》就是关于不朽的民主斗士李公朴热爱祖国,为立国兴邦、为民主、团结的新中国而奋斗之一生的颂歌。书中辑入的毛主席、朱总司令  相似文献   

8.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的标题醒目而凝炼。闻一多先生是中国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教授,同时又是一名英勇无畏的伟大战士。四三年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反动与腐败,他积极参加争取民主的斗争,抗战结束后,他坚决反对国民党勾结美帝发动反人民的内战,四六年七月十五日在昆明被国民党匪邦暗杀。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还说“我们应当  相似文献   

9.
三年前的七月是一个多难的七月,继李公朴、闻一多二先生在昆明被害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于二十五日患脑充血逝世。陶先生一生为劳苦大众教育及民主实践而奋斗,他不断的培植国家的干材和训练民主的战士,凡认识他的人都觉得他的死不只是教育界的损失,也是整个民主阵营中莫大的损失。今天我们在解放后的上海,在各地捷报频传的时候,在政协即将开幕的前夕来追悼陶先生,我们除了兴奋外还觉得无限的哀悼。  相似文献   

10.
李公朴、闻一多两烈士在昆明殉难已经三十四年了,同志们要我写点关于他们的文字,是因为在那革命艰难的岁月中,我们曾经共同工作过几年,以此,在我们共同经历过的范围内,就回忆所及,写点不成系统的片断,略抒个人对于先烈的怀念。北门书屋抗日战争中期,李公朴一家定居于昆明北门街。公朴夫妇、长女国男、次子国友、曼筠夫人的老父张晓楼先生,一家五口都在这里。当时国民党统治区的货币贬值物价上  相似文献   

11.
《重庆陶研文史》2006,(3):26-26
李公朴、闻一多相继在昆明被暴徒狙击殒命,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亦在沪逝世。海外侨胞闻之不胜愤慨哀悼。星洲侨领陈嘉庚先生等六十余人及学校社团四十三单位,特发起召开新加坡华侨追悼李、闻、陶三先生大会。大会于九月十五日上午十时假公商学校大礼堂举行。大门前有横匾写着民族永生。挽联为“烈士之血,民主之花”。中堂悬有李、闻、陶三先生遗像。台上有陈嘉庚先生挽联云:“君等人地登天,争取民主,争取自由,但凭赤手空拳,洒尽人间血泪;我亦痛心疾首,反对独裁,反对贪佞,悉本侨胞公意,只求国跻三强”。全堂内外挂满挽联、轴幅,气象至为严肃。  相似文献   

12.
闻一多是我国著名的民主战士。毛主席曾高度赞扬这位不屈的民主战士:“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相似文献   

13.
《中学历史教学》2003,(10):28-29
1946年2月.重庆各界人民在校场口集会,庆祝政治协商会议成功。国民党派特务、打手七八百人捣毁会场,打伤大会代表李公朴等60多人,造成“校场口血案”。这一事件暴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破坏政协会议决议,坚持独裁内战的反动面目。同年5月,画家高马得借用了“张果老倒骑驴”这一民间流行俗语创作了这幅漫画,讽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  相似文献   

14.
初中第四册     
闻一多先生遇害经过一九四六年七月十五日,正是李公朴被反动派特务暗杀后的第四天。一早,就有人到闻一多家,告诉他千万小心,不要外出。闻先生听后并不以为意。九点多钟,他提起手杖,说出去有点事,其实是去开会,只是怕夫人担心就是了。十点悼念李先  相似文献   

15.
臧克家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中,怀念了闻一多先生的一生,简要描述了他的生命历程,认为闻一多是个"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特别是他在李公朴追悼会上"拍案而起"与特务分子面对面斗争的大义凛然,更显示了作为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  相似文献   

16.
《最后一次演讲》是闻一多先生的一次特殊的即席演说 ,是在特殊背景之下产生的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演说词。在白色恐怖之下 ,面对民主人士李公朴惨遭杀害的事实 ,面对国民党特务恣意捣乱、破坏追悼大会顺利进行的情景 ,闻一多先生抑制不住满腔怒火 ,拍案而起 ,针锋相对 ,慷慨陈词 ,与国民党反动派短兵相接 ,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 ,留下了这曲千古绝唱。这篇演讲 ,语言犀利、短促、斩钉截铁 ,别具特色。认真品味 ,对我们学习语言大有裨益。一、变换句式 ,加强感召力。根据当时的特殊场景 ,闻先生充分利用口语通俗、简洁、犀利、短促等特点 ,多…  相似文献   

17.
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曾以其在钱塘江上架设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公铁两用现代化大桥的光辉业绩而蜚声中外。但是许多人或许还 不了解,茅以升先生曾经运用他的智慧和影响,为上海的解放建立了功勋。 1949年春季,人民解放军在胜利解放南京之后以排山倒海之势直逼上海。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早已厌恶之至的茅以升先生内心为之欣喜不已。一天,他在报上的头条新闻中忽然看到了这样一  相似文献   

18.
于漪课堂《最后一次的讲演》教学片段师:(板书)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底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这是闻一多《红烛诗序》中的几句诗.闻一多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从一名新月派的诗人,成为研究旧经典的学者,最后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昂头作狮子吼的民主战士,走了一条爱国知识分子为国作贡献的道路.为了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发动内战,遭到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将“脂膏”流向人间.他学识渊博,才华出众,死时仅48岁,真是“千古文章未尽才”.  相似文献   

19.
烈士回眸应笑慰参与“李闻惨案”凶手蔡云祈伏法记●江苏省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李晓奇一1951年1月20日,上海《大公报》一则消息称:解放前在昆明制造杀害李公朴、闻一多血案的直接策划者、前国民党云南警备司令部稽查处处长王子民已于1月10日在成都经依法审判...  相似文献   

20.
国民党政府是国民党反动派于1927年背叛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之后在南京建立起来的。它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府。可是,它却在1930年6月颁布了一个《土地法》,并声称该《土地法》是“国民政府为谋中国土地问题之解决,特依国民党政纲之规定与孙中山先生之遗教制成的。”这部《土地法》真的是“为谋中国土地问题之解决”吗?真的是依照“孙中山先生之遗教制成”的吗?考察国民党政府在土地立法上的言行,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和中国革命发生的社会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