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麻萨诸塞州立大学的微生物学家德利克·劳莉·爱默斯特和他的博士后研究生斯威底斯·查德哈利制造了一种微生物燃料电池.该电池里的微生物能捕获糖分子里可用的83%的电子,并把这部分电子直接送到电极.新的燃料电池里的微生物喜欢吃包括葡萄糖、果糖、木糖在内的各种糖类,而这些糖类是大多数植物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近期的研究表明,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可用于水稻田中产生电能,由于水稻田在全球栽种面积较广,水稻田有望成为重要的能量来源。此外,水稻田也是主要的甲烷排放源之一,结合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产电微生物和产甲烷菌可能会在水稻田中形成竞争,从而降低甲烷的排放量,缓解温室效应。本文综述了微生物燃料电池在水稻田中应用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3.
沙眼衣原体是一类在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可以导致人体的很多疾病,给人类造成了很大的灾难。但是我们对它如何在我们的细胞中繁殖成长却知之甚少。人们只是知道衣原体能在名为液泡的细胞囊中繁殖再生,而脂肪则是衣原体繁殖的必需品。经过一番研究,生物学家们最终从衣原体身上发现了生物繁殖的又一种奇异方式——脂肪繁殖。在细胞内部有一种微滴叫做油脂体,这种绝大多数人闻所未闻的结构曾经被认为不过是细胞储存能量的仓库。但是现在生物学家却感到这个小东西并不简单,他们在实验中发现,衣原体在繁殖时,细胞中的油脂量也在迅速增长,这说明衣…  相似文献   

4.
开发核心技术是发展社会工业之必须,而在能源危机浮现的今日,利用微生物的氧化还原能力所设计的燃料电池则极具潜力。  相似文献   

5.
曾敬 《现代情报》2013,33(6):101-105
近年来,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和市场化越来越受关注。本文采用TDA、Pajek等分析工具,对微生物燃料电池专利文献进行了分析,宏观上展现了当前国际微生物燃料电池专利技术的现状,并针对中国目前在该领域所处的位置,提出了几点发展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的科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全球目前有超过70亿人口,每天平均约有105亿公升的人类尿液产生并浪费。这些尿液能够填满4200个奥运会规模的游泳池。随着全球石油供应的减少和煤炭导致温室气体的不断增加,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着可再生而且更廉价能源。如果一些科学家的方法可行,那么我们人类的排泄物将不会再被浪费。  相似文献   

7.
周伟 《中国科技信息》2013,(12):189-190
分子生态学是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应用于生态学研究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的产生为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法,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在研究微生物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分子机理以及微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等方面显示了巨大的潜力,推动了微生物生态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本文就分子生态学的概念以及在微生物生态研究总所用的主要技术方法进行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
利用ISI Web of Knowledge信息平台和TDA、Cite Space、Pajek分析软件对2000-2011年间SCI收录的微生物燃料电池论文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分析与比较,通过国家或地区分布、主要研究机构、期刊分布、经典文献等,从文献计量分析的角度揭示国际上微生物燃料电池相关研究领域近年来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在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下,微生物燃料电池以其独特的高效、清洁、适应性强的优点而得到人们青睐,并成为当前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系统论述了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综述了其在产电、制氢和产甲烷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展望了未来的研发工作。  相似文献   

10.
田忠英 《金秋科苑》2010,(20):54-54
电泵系统的运转寿命是受一系列变化影响的,这些变化最终决定机组运转寿命的长短及其失效模式。失效分析是机组运转寿命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结果决定着与之关联的电泵应用、制造、服务和系统运转所应采取的纠正措施,其目的是改进电泵系统的运行寿命、缩短停机时间并增加油井产量。微生物腐蚀是由硫酸盐还原菌以及其它的有氧菌和厌氧菌物种引起的,这种腐蚀现象在管道工业中已被广泛理解,但是在潜油电泵应用和其它人工举升方法中却常常没有被认可。本文将提出微生物腐蚀电泵的失效分析过程,也包括识别微生物腐蚀井下设备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肖嘉俊  陆贻通 《科技通报》2009,25(5):673-679
菲在多环芳烃(PAHs)家族中危害小,且兼具有PAHs共同的结构特点,因此,菲成为PAHs降解研究中的模式化合物.本文着重介绍了土壤中菲降解菌的原位筛选和鉴定技术,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和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stable Isotopic probing,SIP).总结了不同菲降解菌对于菲的一般代谢途径.在此基础上,结合本人的科研实践,综述了目前对于参与菲降解过程中酶和基因研究的进展,特别是Rieske型氧化酶系统(Rieske oxygenase,RO)的研究.同时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高通量原位筛选、基因调控研究等方面的不足,旨在为开展土壤微生物降解PAHs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微生物肥料(microbialmanure)是由一种或数种有益微生物、培养基质和添加物(载体)培制而成的生物性肥料。通称菌肥或菌剂,是一间接性肥料。菌肥中微生物的某些代谢过程或代谢产物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氮、某些植物生长素,抗菌素的含量,或促进土壤中一些有效性低的营养性物质的转化,或者兼有刺激植物的生育进程及防治病虫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微生物成烃的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化学、物理学等多学科交叉和渗透,以及从分子水平和机理上探索生化大分子转化成烃类等有机分子的规律,是现代有机地球化学的发展趋势。我国在新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的检出、结构确定和应用,藻类等微生物热模拟成烃实验的分子演化分析,生物化学降解,低熟原油成因及分子演化研究等方面取得许多重要成果,反映了我国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的进展和良好势头。开展微生物成烃的分子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即从分子水平上跟踪细胞中的生物化学大分子向有机大分子的转变和演化,再结合和对比原油和生油岩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结果,不但可以为认识原油和生油岩有机质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来源和演化提供基础,也可为判识油气藏的母质来源、生物输入模式、热演化趋势及成熟度、油源对比和成烃机理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土壤中碳的可利用性对土壤中微生物呼吸的限制作用 .结果表明 ,表土和根层土中的可利用性碳显著限制微生物呼吸作用 .在所有的培养土壤中 ,起始时微生物呼吸速率较高 ,随之急剧下降 ,这可能是由于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性质的变化所致 .土壤中有机质低于 1 0 %时 ,可以明显影响碳的可利用指数 ;大于 1 0 %以后就几乎没有影响了 .微生物生物量碳与碳的可利用指数也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  相似文献   

15.
空气辅助微生物驱油技术机理研究及实施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新华  蒋焱 《内江科技》2006,(1):152-153
通过实验揭示了空气辅助微生物驱油技术提高采收率的机理,经过在罗801块一年多的现场试验,见到了明显的控水稳油效果,产出液表现出明显的生物特征。  相似文献   

16.
近日在美国圣弗朗西斯科召开的抗菌剂与化疗(ICAAC)跨学科会议上,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医疗中心研究人员报告了他们在预防、抵抗感冒及流感方面的新进展。他们研发出一种口腔喷雾剂,能预防细菌进入人体,并提供持久的杀菌消毒作用,能有效杀死吸入空气中99.9%的传染性微生物。研究人员指出,这也是目前市场上抗呼吸道病菌喷  相似文献   

17.
综合性大学的协同创新要以需求为导向,构建以任务为纽带的组织管理方式,突破学科间的壁垒,充分发挥高校自身人才、学科、科研等多方面优势,通过深度合作,实现"1+12"的科研突破。通过对海洋微生物功能分子广东高校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进行总结,分析构建协同创新体的导向、组织管理方式、创新要素以及其资源汇集方式,实证分析实现协同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科技风》2014,(11)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储成才研究组梁成真博士通过对一早衰突变体的研究,首次阐明了水稻叶片衰老的分子调控机制。这一发现可显著延缓水稻叶片衰老,延长灌浆时间,从而提高水稻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最终使水稻产量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9.
2003年10月,蒙邹承鲁院士引见,我有幸结识了他的挚友沈善炯院士。此后,每次到上海出差,我都去拜访他。沈先生待人热忱,视我为忘年之交,知无不言,曾应我的要求回忆过一些学界前辈的往事。但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他自己  相似文献   

20.
植物多糖生物学活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多糖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和微生物的细胞壁中,结合了脂类与蛋白质,是一类重要的信息分子。多糖主要分为植物多糖、动物多糖和微生物多糖等几类。从前植物多糖只被看成是一种生命组织物质和能量物质,经后来科学研究发现,多糖及糖复合物参与和介导了细胞的各种生命现象的调节,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除作为植物体内重要的营养物质,植物多糖还参与了细胞识别、物质运输和机体免疫调节等生命活动。多糖来源广泛,可通过化学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