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青海省化隆县群科镇伊沙尔河口的沙隆卡、格尔麻等史前遗址,在黄河上游史前文化研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深入了解遗址的文化内涵,对于研究青海史前时期从事狩猎采集经济的土著人群与来自东部从事农业经济的仰韶文化人群的交融、青海东部地区史前农业的起源、马家窑文化形成的地方因素、黄河上游史前文化的谱系和分期等论题,均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借助大量考古学证据、历史文献及相关学科已有成果,通过对青海史前三个传播阶段基本情况的梳理,标明此期青海的信息传播也以多样的形态在古羌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马建功 《考试周刊》2013,(21):26-27
<正>20世纪20年代受聘于北洋政府农商部做矿业顾问的瑞典人安特生,在1923—1924年,他与中国助手在甘肃和青海东部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试掘,先后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遗址50处,其中包括临洮的"马家窑遗址"、"辛店遗址"、"寺洼遗址"。从此人们对马家窑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中学历史教师对史前文化有所了解是非常必要的。我结合对史前文化的见解,就如何识别马家窑文化的四种文化类型做简单介绍,以供同行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4.
文章根据最近几年新疆的考古发掘情况及学者们对新疆史前青铜器研究的最新进展,综合分析了新疆史前青铜文化研究的北方青铜器类型学研究、史前青铜文化的交流研究、史前青铜器的成分研究、文化圈研究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分析了其研究成果及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根据这些不足提出了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必要加强区域类型学的研究,以此来弥补新疆史前青铜文化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为破解史前文化谜题提供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齐家文化玉器和红山文化玉器都是中国史前玉器的代表,它们在玉质、材料、器型、工艺等方面各具特色,在史前玉器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我国近二十年来由于在史前文化遗址的挖掘、发现方面有了很多很大的收获 ,由于寻找中国文化的“原生态”受到重视 ,于是一些人文学科研究家对考古成果进行多学科研究以探究中国史前原始文化。张劲松先生新近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史前符号与原史文化》一书是这方面的突出成果。这部学术力作具有如下突出特点 :一、攻难解秘 ,创见叠出由于史前离我们过于久远 ,又无文字记载 ,故许多史前遗址和出土文物的文化内涵很难确认 ,其中的未解之谜非常多。而史前许多器物造型的源起和象征 ,陶器、玉器、骨器、雕塑、岩画、地画等刻画、绘画中的…  相似文献   

7.
探寻保山文化的主要特点。认为保山文化源于多民族的史前文化、哀牢文化,后来加上南诏文化的推动,明代汉民族的文化浸透,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以多民族的史前文化、哀牢文化、南诏文化为基础并吸收东南亚、南亚和西方文化的多元复合文化。  相似文献   

8.
灵山人化石、贝丘文化和大石铲文化等构成广西环北部湾地区的原始文化 ,它们对认识岭南地区史前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东天山地区是内陆欧亚早期文化交流的前沿区域,史前铜器艺术遗存数量众多、品类丰富、面貌独特。本文着重探讨该地区史前考古所见铜镜、铜鍑、铜刀和铜饰的艺术风格、文化内涵和源流关系,以揭示该地区史前铜器艺术的独有审美特质及其在中国古代艺术史和内陆欧亚早期文化交流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民族学的视角,揭示左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民族构成及其历史变迁、经济文化类型、文化总体面貌及文化特征、史前以来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以及作为文化表征的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等。文章还对左江流域的民族文化开发与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广义上的"石构遗存",是指史前先民遗留下来的堆石、组石、铺石、立石、列石等石质建筑的统称。西辽河流域是我国史前石构遗存密集分布的中心区域,石构遗迹普遍存在于本区新石器时代各种考古学文化遗存之中。小河西文化的石构灶,是目前所见中国境内史前遗存中出现的时代最早的石构遗存,具有独立起源的文化发生学意义,可视为本区史前石构遗存起源时期。兴隆洼文化时期是本区早期石构遗存获得初步发展时期,此间的石构遗迹,除了在本区土著文化传统上继续普遍被利用为上层分子和殷实人家居室中的灶外,还在当时社会精神层面的宗教礼仪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兴隆洼文化积石冢,应是红山文化积石冢的直接文化渊源。查海遗址发现的大型龙形石塑与后世帝王皆以真龙天子自居,并且皆在城中的宗庙祭祖的传统礼俗,也应有着某种内在的文化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以往的研究中,关于本区玉器的起源,学者们的主流看法是始于仰韶时代的大溪文化。其实早在距今约8000年前,长江中上游一带就已经出现了玉器,到了距今7000年左右的大溪文化时期,随着玦、璜、坠、璧和环等各种器类的相继出现,本区史前玉器获得了重要发展。丰富的玉器考古材料表明,长江中上游一带也是中华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基此,本文拟在对已有文献资料作进一步分析整理基础上,就本区史前玉器的起源及初步发展问题略陈管见,以求有补于这一学术缺憾。  相似文献   

13.
渔业始终是史前时期辽东半岛重要生业之一。旧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出现了专业捕捞工具。进入新石器时代以来,因时地不同,渔业水平具有不平衡的特征。青铜时代以降,渔具与作业方式日臻成熟。新石器时代出现的海上捕捞,使渔业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使是在农业产品较为充足的时期,渔业仍是重要的补充。虽然环境因素制约着渔业生产,但渔业始终保持着发展的态势,成为农业的重要补充或主要生业。  相似文献   

14.
李宝宗 《重庆师专学报》2013,(6):10-16,F0002
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藏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鸟龙”纹彩陶盆,专家们认为其对中华文明、中国史前文化和传说历史研究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石兴邦先生称其为“中华第一飞龙”;王仁湘先生称其为“彩陶之光”;刘庆柱先生称其为“龙之传人之魂”;张朋川先生称其为“华夏之徽”;郎树德先生称其为“中国史前彩陶重器”;王先胜先生认为其对炎黄传说历史研究“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意义”;许顺湛先生称其为“仰韶文化发现九十年来的又一个重要发现”.  相似文献   

15.
青海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具有青海特色的文化人才队伍。一要充分认识青海文化人才队伍与文化竞争力的现状;二要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青海文化事业繁荣;三要培育文化人才,推进文化人才队伍结构优化;四要大胆改革与创新青海文化人才队伍管理机制;五要发挥文化人才作用,提升青海文化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湘、鄂、渝、黔边区史前人类居住区的旧石器文化遗址不断被发现,专家、学者们都认为此时该地区的土著居民已经处于采集和渔猎的生活状态,这些旧石器时期文化和新石器时期文化就是该地区最原始的传统文化。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湘鄂渝黔边区的传统文化有多元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城市文化建设举足轻重。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城市的无形财富,它决定着城市创造力、凝聚力与竞争力。在推进青海东部城市群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各城市、城镇需从深入挖掘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出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理念推进城市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浅析高原特色海东特点的现代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现代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的重要途径,青海海东地区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阶段,如何立足现实,加快推进高原特色海东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