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世界科学中心从古至今经历了数次的转移,本文通过对历次科学中心的转移与科技传播关系的分析,认为科学中心转移的规律与科技传播力度有关,科技传播力度大的国家必然会成为科学发展的中心.分析当代世界科学发展的方向,现代科学发展使西方机械宇宙论统治地位出现动摇,而中国的整体论、有机论、系统论的科学哲学思想面临全新发展机遇,我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科学中心,并从科技传播学角度分析了我国成为新的科学中心面临的实际困难与问题及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2.
世界科学的发展总不是平衡的,它有一个地理中心,这个中心会发生变化。化震荡、社会变革、政府支持、财力保障、机制优化是引起变化的主要因素。中国已具有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可能性,抓住机遇、努力工作,使可能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3.
对学习中心转移的科学把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说理论界关于学习中心转移观念的不同认识,指出学习中心论(及其相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中心论(及其相应的教学模式)都存在片面性。扬弃它们的片面解释,辩证地把握学习的社会性、主体性,是学习中心转移的要旨,是教育科学发展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4.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曾经成为世界文明中心。苏联的成功得益于先进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在于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强大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苏联模式的形成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特殊的历史条件,它在保证苏联文明中心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苏联模式也存在一些弊端:经济上过于求纯、急于求成,指导思想上集权统一,超越阶段,政治体制严重脱离群众。因其不能与时俱进地作出调整,苏联模式走向了反面。衰落的苏联模式诱发了苏联文明中心的向外转移。模式先进而走进文明中心的经验,模式衰落而淡出文明中心的教训,对于深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丰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一定地域的人类集团共有的民族特性、意识习惯和情感价值,文明则由文化所创造并运作,是这个生活的"制度、组织、装置"。文明可以通过互相调整与交换,逐渐成为共通性很高的事物,然而文化却并不会失去自己地域的固有性,文化因此而丰富多样。  相似文献   

6.
一个国家或地区要作为“世界文明中心”,必须具备很强的经济文明能力子系统和非经济文明能力子系统,并使两种能力子系统之间形成良性循环机制。这既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充当“世界文明中心”的基本条件,也是其作为“世界文明中心”的能力评价系统的要旨  相似文献   

7.
通过总结世界科学中心形成的共性条件、归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学术界定和中国四大科学中心的建设现状,综合对比二者的概念内涵与特征,发现二者在组成要素、形成条件、空间集聚、演化与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密切联系。根据世界科学中心的形成规律,结合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实践经验,提出探索科研组织“新型举国体制”、夯实基础研究、完善大科学装置、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阶段中国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突破口和关键。  相似文献   

8.
自从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现象被日本科学史家汤浅光朝发现以来,世界科学中心的形成与不同国家高等教育发达期之间的惊人一致成为学术界不遗余力探索的重要课题。世界科学中心由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的四次转移揭示出一条重要的规律:大学的发展与科学中心的形成呈正相关关系,发展教育是促进科学繁荣乃至国家昌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科学中心转移与高等教育中心转移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迟景明 《教育科学》2003,19(6):35-37
在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发生的科学技术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学界对此并未取得一致的结论。然而,纵观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科学中心转移与高等教育中心转移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一般而言,高等教育中心形成于科学中心之前,高等教育中心的转移为科学中心的转移提供了重要基础与前提,高等教育中心的每一次转移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引致科学中心的转移。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最终的意义上来说,归根到底,必将有利于人类道德水平的提高。但是,随着现代科学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众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不仅创造社会的物质文明也创造人类的精神文明。科学是人类智慧、理性和文明的重要标志,并以其理性功能而成为失去社会行为理性化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根本任务,也是现代化建设和实现新世纪宏伟蓝图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发展来看,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生态文明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任务,是党的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生态建设的新目标。而建设好生态文明,必须大力开展科学教育,因为科学教育是从科学、技术和社会(STS)的角度探讨涉及个人需要、社会问题、就业准备以及学术深造基础四个领域的问题,是一种向学生传授用于日常生活和未来科技世界的科学知识,教育学生如何处理科学与社会问题,懂得如何面对现实中的科学与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系统科学和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 2 0世纪后 5 0年的最大成就是确立了系统科学是研究“关系”的科学 ,完成了世界观的具体变革 ,把研究实体的自然科学及其一元论推进到多元论的关系世界 ,从而为生态文明超越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甚至信息文明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科幻电影是好莱坞类型片中影响广泛的一种。在许多科幻片中有对人类生存现状的真实描摹,也有对科技的怀疑与恐惧甚至达到极端化,这跟西方的科技哲学与生态观密切相关。从“美的境域性缘发构成”的角度来建构生态技术美学才是我们对科技文明应持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历史语境推动了四次大的文明复兴运动,其中中国文明的复兴是极为重要而独特的。中国文明是人文文明,其基本特征是以辩证理性为指导,与多元文明相融合的创新精神。中国文明的复兴将对世界产生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哲学因素为十九世纪德国科学中心促成因素之--哲学革命是科学中心的先导.本文历史地具体地分析了德国哲学及其在其它因素中的注入,阐明了哲学对科学的深远影响和积极作用,最后还就其作用机制进行了一般性探讨.  相似文献   

17.
亨延顿的“明冲突论”或许具有某些审视当前国际关系的理论价值,但他将“儒教明”列入冲突的源点却是错误的。因为儒家学说不是宗教,不会构成作为宗教冲突的化因素;儒家化是一个开放的化体系,它是由多种化集合融通而成的;中国自近代以来由于民族危机激发出了强烈的“化民族主义”,但随着中国未来的强盛,这种阻碍中外化正常交往的思潮即将消亡,不会成为“明冲突”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