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中部六省的经济差异性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作了进一步的评价,为中部经济更好地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给出了具体的量化论据.  相似文献   

2.
为科学评价省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构建了含有总体层、系统层、控制层和指标层等四层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其后三层的指标权重,再以四川省为例评价其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结果显示其处在相对高碳发展阶段,最后给出了提高其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设置评价中部六省自主创新能力强弱的指标体系,借助SPSS17.0统计软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部六省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分,得到中部六省的排名。结果表明,该方法比较科学客观,评价结果可以为中部六省以后制定战略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部六省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及其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参考大量文献及充分了解中部六省科技人才特点的基础上,构建包括科技环境引力、科技人才投入、科技人才效益及科技促进发展等4个模块在内的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指标体系特点,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部六省在"十一五"期间的科技人才竞争力进行计量分析,并据此做出客观评价与比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文化的影响作用受到重视,创新文化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得以肯定。区域创新文化是区域内所产生的,能够引导和促进区域中各有机主体创新行为的文化体系。已有研究对区域文化的评价作了有益的尝试,但是针对区域创新文化评价的研究还比较鲜见。首先回顾了区域创新文化已有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区域创新文化的内涵,阐述了评价区域创新文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建立了区域创新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并将其运用于山东省7个典型城市中,结果显示:山东省青岛市、济南市和烟台市的区域创新文化氛围较为浓厚,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发展。最后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研究以中部河南、山西等六省高技术产业2008—2014年的样本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面板回归模型,研究区域内金融要素错配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水平的影响。此外,实证部分进一步构建了GMM回归模型,进一步深入探究存在外部融资约束条件下,金融要素错配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水平的影响。结论表明:金融要素错配与产业创新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区域经济的外部融资依赖程度越高,金融要素扭曲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水平的抑制效果越显著。其他解释变量中,企业规模正向促进高技术产业创新水平;盈利能力对高技术创新水平并没有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地区对外开放水平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水平的影响较大;人力资本水平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水平的提升有着更为显著的正向影响。提出改善中部六省金融要素错配现状,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从产业规模、企业规模、产品结构、科技活动、产业区位商等方面对中部六省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现状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进行了比较,并对中部六省内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区域布局结构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高技术产业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实力的重要产业之一。中部六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与我国经济发达省份相比还相对落后,差距较大。为此,运用指标分析的方法,对中部六省高技术产业的产出、投入、创新效率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促进中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主要有:实行中心增长极带动战略;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实施产学研相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9.
朱惠倩 《科技广场》2006,(10):16-17
运用核主成分分析(KPCA)方法对中国中部六个省会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进行分析,通过引入多项式核函数,提取了两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94.13%;在此基础上构造了评价函数,确定出各市的评价系数,得出了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0.
利用因子分析的方法选取了分析新型工业化水平差异的指标,采用多元方差分析对中部六省的新型工业化水平进行差异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六省的新型工业化水平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信息化水平这两个因子上无差异;在工业化结构变动、人力资源状况的利用、经济效益、资源消耗和科技含量这些因子上有显著差异.从自然资源、工业区位、产业结构、人力资源利用和资源利用效率及环境保护能力等方面剖析差异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构建——基于技术预见的视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构建,为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是区域创新系统概念的新发展。基于技术预见对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构建的重要基础,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构建应选择低碳的关键技术战略、区域创新政策、产品营销策略和创新服务体系等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中国省域尺度低碳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评价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唐笑飞  鲁春霞  安凯 《资源科学》2011,33(4):612-619
低碳经济方兴未艾,是未来世界的发展趋势。本文运用层次分析和k均值聚类方法,构建了一套针对中国省域尺度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数。论文对中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现状进行了评价,并对其进行类型划分,得出了4种类型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包括低碳区、相对低碳区、相对高碳区和高碳区,并分析了影响省域低碳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相对优势指标和相对劣势指标。评估结果表明,我国一多半的省份属于相对高碳和高碳区,由此说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处于相对高碳阶段。论文最后指出,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重要的是"开源节流":所谓"开源",即指开发新能源和增加林地植被覆被,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增大对温室气体的吸收;"节流"指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来减少碳排放。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结构系统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济结构的发展状态对区域经济整体运行具有决定作用,因此对区域经济结构状态水平的测度至关重要.基于区域经济结构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一个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以黑龙江省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对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处理,得出该区域经济结构系统发展的规律,从而为其它地区经济结构的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为弥补现有基于动态演化视角对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研究的不足,深入探究了其自组织表征,并引入Logistic改进模型,对其自组织演化过程进行仿真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是一个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维价值为目标的复杂适应系统,其演化经历了孕育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更新期)4个时期,各演化时期伴随低碳创新模式、主体职能以及系统文化等的改变,系统各主体应"因时制宜"地调整策略,适应低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区域创新系统评价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基于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文献,从区域创新系统内涵、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实践、评价方式等四个方面,对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研究进行了较全面的回顾和总结,并对国内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低碳经济是实现资源与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选择,构建科学合理的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体系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在探索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函数的基础上,构建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指标体系,提出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并以辽宁省为例进行发展评价,为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结构-功能模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陆小成  刘立 《科学学研究》2009,27(7):1080-1085
 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构建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区域响应机制。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结构可以从构成要素和网络结构两种视角进行分析,并构建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互动关联模型。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结构-功能模型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构建低碳知识生产机制、低碳创新学习与服务机制、低碳创新信任与宣传机制等。  相似文献   

18.
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提升区域低碳竞争力。为系统、有效地评价区域低碳竞争力发展状况和运行态势,分析、梳理影响低碳竞争力发展水平的众多因素,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频度统计法、专家调研法构建由总体目标层、系统控制层、基本指标层组成的区域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组合运用Delphi、AHP、熵权法确立指标权重系数;构建基于AHP-EM-TOPSIS的系统评价模型,采用Topsis分析方法对重庆市2001—2012年纵截面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验证该评价体系的有效性、科学性、客观性。以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为基础,综合评价结果并提出提升重庆市低碳竞争力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提升区域低碳竞争力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高爽 《科技广场》2021,(1):65-76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绿色技术创新为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赋予了新的动能.为探讨绿色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间动态关系,本文利用中部六省1990-2019年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实用新型授权数量以及GDP的面板数据,构建PVAR模型,分析两者之间动态均衡关系.结果发现:发明专利授权对经济增长具有滞后效应和溢出效应.实用新型授...  相似文献   

20.
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顾湘  姜海  曲福田 《资源科学》2006,28(6):112-119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土地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等方面出发,构建了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体系,结合江苏省实际情况,对江苏全省及65个县市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并指出其区域差异和变化趋势,提出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江苏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从粗放扩张向集约利用转变;②江苏省虽然整体处于全国和东部地区前列,但与上海等省(市)相比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③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差距显著;在经济发展水平相似地区内,不同县市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差距也十分明显。文章指出,针对不同类型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律和用地特征,设计区别性的用地政策,能够从宏观上指导不同类型地区的用地方向,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土地利用集约程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