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歌德在《浮士德》中通过浮士德和玛甘泪的爱情悲剧,强烈地批判了封建宗法思想和宗教戒律,但同时又把它作为人生追求的“小世界”.批判了迷离于“官能享受”和“情欲”的个人生活享受。应该怎佯来理解这一爱情悲剧和所塑造的玛甘泪的形象呢?爱情问题从文艺复兴到启蒙时期都体现为个性解放的历史要求和反封建的主题,在这一点上,他俩的爱情应是肯定的。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2.
歌德的伟大诗剧《浮士德》取材于中世纪的民间传说 ,与原素材相比 ,诗剧有两处重要的改动都与圣经有关 ,一是开头“天上序幕”中上帝和魔鬼的打赌 ;二是结尾浮士德的得救升天。圣经对《浮士德》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作者对素材的提炼上 ,也表现在诗剧的主题上。《浮士德》的两大主题———“信仰得救”和“自强不息”都打上圣经的深刻烙印。它的三大戏剧冲突 :上帝和魔鬼的冲突、浮士德和魔鬼的冲突、男女主人公浮士德和玛甘泪各自的内心冲突都遵循了圣经提供的善恶二元对立的美学原则。诗剧还吸收了不少圣经的典故和经句 ,成为它有机的组成部分。可见 ,圣经是《浮士德》的重要灵感来源。  相似文献   

3.
隋忆越 《考试周刊》2009,(38):34-35
受德国民间传说《浮士德》所启发,拜伦写成不朽的哥特式悲剧《曼弗雷德》。本文解析了这部诗剧中蕴涵的悲剧意义,主人公心理特征,以及此剧中表现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说爱称·猜书名在外国文学作品中,人物姓名常有爱称、正名之别,变化很多,不一定有什么特殊规律。如歌德的诗剧《浮士德》中,女主人公玛甘泪,有时称为甘泪卿,这是爱称,相当于我们讲的小名。在英国荒诞派戏剧家贝克特的剧本《等待戈多》中,有两个主要人物,一个叫爱斯特洛冈,这是他的正名,其爱称为戈多;另一个老头正名叫弗拉季米尔,其爱称为狄狄。在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小说里,女主角玛丝洛娃竟有四种不同称呼,其中玛丝洛娃是姓,卡秋莎是爱称,正名为卡捷琳娜。你能说出托翁这部小说的名字吗?  相似文献   

5.
《浮士德》充满了辩证法思想。神性和魔性的冲突,善与恶的冲突是贯穿诗剧的主要矛盾冲突。具体来说,这主要是作者歌德充满矛盾的一生的体现,诗剧中处处体现了他的对立统一观,同时正是神性和魔性的对立统一促成了代表整个欧洲时代精神的"浮士德精神"。  相似文献   

6.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生于德国法兰克福,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一生经历并引导了德国乃至欧洲的文学启蒙运动、狂飙突进运动、古典时代、浪漫主义时代。其创作涉及诗、小说、戏剧等文学领域,浓缩了西方近代以来文学与文化的精华,被认为是西方近代文学的高峰。此外,歌德在美学、哲学、历史以及自然科学等方面,也为人类文明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其代表作有《少年维特的烦恼》《浮士德》等。《浮士德》(1774—1831)是其倾注毕生心血的一部诗体悲剧。诗剧按剧情发展可细分成“天上序幕”、五幕悲剧(知识悲剧、爱情悲剧、…  相似文献   

7.
屈原与浮士德并提,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众所周知,屈原是中国古典名著屈原辞中的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浮士德则是德国著名作家歌德的长篇诗剧《浮士德》中的主人公,在浮士德身上有歌德的影子,但浮士德到底不是歌德。屈原和浮士德相比,时代不同,种族不同,国度不同,文化传统也不相同,但他们有一个惊人的相似之处,即以毕生精力探索  相似文献   

8.
向魔鬼出卖灵魂以换取知识和青春的炼金术士浮士德,已成为西方文学中一个经久不衰的人物形象。几百年来,诸多作品都围绕浮士德这一形象展开,其中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和歌德的《浮士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若按亚里士多德和朱光潜的悲剧理论来解读,《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与《浮士德》两部作品的悲剧起因、净化作用以及生命力感等都不相同,其在悲剧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红楼的泪水     
《红楼梦》是一曲女性的颂歌,是一幕女性的悲剧,是一杯用女儿泪水酿成的芳醇甘洌的艺术之酒。黛玉的泪黛玉是《红楼梦》悲剧女性的核心人物,伴随着她的泪水是其性格的写照。她的泪中不是充斥着无奈和文弱,不是充斥着妥协和退  相似文献   

10.
在琳琅满目的文学艺术宝库中,郭沫若的《女神之再生》和歌德的《浮士德》是两颗璀璨耀眼的明珠。一般都认为它们属于诗剧。但也有说是剧诗的。如《文学概论》认为,剧诗“是一种采用戏剧对话的形式而创作的诗歌,它兼有抒情诗和叙事诗的某些特点,是戏剧文学与诗歌体裁的结合。如歌德的《浮士德》、郭沫若的《女神之再生》。”要搞清这个问题,首先应严格区分剧诗和诗剧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11.
歌德诗剧《浮土德》是以主人公浮士德的精神成长为线索的,文章从理性和欲望的相互制约中分析"浮士德精神"的成长。浮上德精神在人类社会中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所以,人类社会的精神成长也是理性与欲望即灵与肉的双重建构下得到发展与完善的。  相似文献   

12.
在歌德的全部著作中,《浮士德》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世界文学中最杰出的巨著之一;它受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极高评价和所有进步人士的重视。《浮士德》之所以为一部伟大的文学创作,因为作者在这里通过他所塑造的极完美的艺术形象,把一个特定时代的错综复杂的客观世界从多方面真实地反映出来。惟其伟大,所以争论亦颇多,焦点在:《浮士德》是否是一出悲剧? 西方学者多数认为《浮士德》是一部悲剧。最激进的“悲剧派”认为,“正象它全名所强调的,《浮士德》是一部悲剧,是依照欧里庇得斯、索福克勒斯、莎士比亚、卡尔得伦的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部哲理诗剧,《浮士德》是继启蒙主义思想家们的“理性王国”之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的最新发展和最高体现。在诗剧中,作以空前的魄力正面提出并解答了许多以往的学不能解决的重大课题,这些问题的实质也就是人是怎么样的和人应该是怎么样的这样具有人生哲学意义的问题,它既涉及到本体论范畴,也涉及到伦理价值范畴,这就使学创作具有了自觉承载思想史内涵的超学科功能。  相似文献   

14.
歌德的《浮士德》产生在欧洲狂欢文化的沃土上,具有强烈的狂欢化色彩,是一部狂欢化的悲剧史诗。文本的狂欢化因素既参与了文本的建构,又增强了文本的文学性,从而使文本具有无穷的文学意蕴。本文用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对歌德的《浮士德》进行了尝试性的解读。  相似文献   

15.
《圣经》作为歌德创作《浮士德》或隐或现的重要灵感来源之一,使得这部诗剧的思想、情节、结构等不可或缺的创作要素都可在《圣经》文本中找到原型。同时,由于作者歌德本人生活时代的变迁,又使得《浮士德》文本创造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从而形成了原型的"归化"与"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西方文学里有两个浮士德。马洛塑造的浮士德在要惧怕神的时代反叛神权,与严厉的新教意识形态斗争。他用伊壁鸠鲁的唯物论作武器,解构神学话语权力。他对知识不可抑制的渴望驱使他拆解自然的秘密,获取认识自然,驾驭自然力的知识.这些在当时被认为是原罪和人性堕落的表露。他的求知欲望和行动象征着孕育科学的最后一刻。在弱化了的新教意识形态语境中,歌德的浮士德无保留地发挥权力意志,张扬人性,抛弃没有实用价值的知识,探索人的潜力极限。两个浮士德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因追求知识受惩罚,是传统意义上的悲剧人物;后者追求认知——包容一切的最高时刻,体现了对个人伟大的新自豪。他是不是悲剧的悲剧人物。  相似文献   

17.
西方文学里有两个浮士德.马洛塑造的浮士德在要惧怕神的时代反叛神权,与严厉的新教意识形态斗争.他用伊壁鸠鲁的唯物论作武器,解构神学话语权力.他对知识不可抑制的渴望驱使他拆解自然的秘密,获取认识自然,驾驭自然力的知识.这些在当时被认为是原罪和人性堕落的表露.他的求知欲望和行动象征着孕育科学的最后一刻.在弱化了的新教意识形态语境中,歌德的浮士德无保留地发挥权力意志,张扬人性,抛弃没有实用价值的知识,探索人的潜力极限.两个浮士德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因追求知识受惩罚,是传统意义上的悲剧人物;后者追求认知--包容一切的最高时刻,体现了对个人伟大的新自豪.他是不是悲剧的悲剧人物.  相似文献   

18.
【导读】歌德(1749—1832)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也是世界性的伟大作家。歌德一生勤勉写作,除了诗歌、戏剧和小说,他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代表作有著名诗剧《浮士德》,  相似文献   

19.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是人类精神困境的完全阐释者与体现者,他的命运体现了歌德对人类生命意义的永恒追寻与回答。本文通过对《浮士德》事业悲剧的解读阐释其审美意义,并由此展现歌德“审美人生观”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优秀的民间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通过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封建家长制的罪恶。说起这场悲剧,人们首先想到罪魁祸首是焦母和刘兄。此二人当然罪责难逃,但焦仲卿在这场悲剧中也应承担一定的罪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