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苏童及其作品点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萍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7(4):81-82
苏童作为先锋派作家的代表之一,其创作有着独特的魅力.他善于以旧说新,善于描写女性形象,积极实践着先锋的创作理念.自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后,苏童的书籍更加畅销,其读者群也不断增加.通过点击苏童及其作品,感受苏童作品的美丽. 相似文献
2.
3.
4.
接受美学对文学翻译策略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永丽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1):53-56
当代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本意义是不确定的。本意义依赖于读的阅读,读在对本的诠释中起主体作用。在翻译过程中,本意义的实现依赖于译的前理解;译对翻译过程中的创作自由度是有限的,须以原本为依据;译还要相信译读的接受能力。 相似文献
5.
修辞表达的内容需通过修辞接受来体现,因此修辞接受与修辞表达同等重要.在翻译这种言语交际活动中,原语修辞表达者表达的内容有可能完全被修辞接受者所接受,这就是信息接受等值,但事实上完全等值的概率很小. 相似文献
6.
赵晓娥 《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2006,3(2):5-6
文化与翻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处理文化差异时,从接受理论出发,译者应充分考虑读者的能动作用。做到力求保留和传达原文的文化信息,从而不仅促进文化交流,而且可以拓宽读者的“期待视域”。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中的读者关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曹英华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5(5):100-104
译读是学翻译过程中一个能动的主体,读对译语本的阅读和接受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行为。由于读的审美行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不同时期的主流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会有所不同。译对译读语言和化审美特征的关照以及对译读情感需求的关注是影响学翻译活动成功的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必经之路,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并在学界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苏童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在日本备受学者与读者青睐.苏童作品作为在日译介与传播的成功典范,却鲜有学者对其成功经验进行深入研究.因此,该文拟对苏童作品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和考察,分析其作品在日译介与传播成功的原因,旨在推进今后苏童作品在日本的译介与传播,为更多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走进日本世界提供借鉴,更好地促进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9.
刘虎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7(4):57-59
接受理论源于德国康斯坦茨学派,其核心内容是诠释文学作品意义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并且强调读者能动接受的重要意义。该理论较好地解释了文学翻译中的多元化现象。以接受理论为依据审视文学翻译过程,可以发现无论在文本的理解阶段还是表达阶段,译者的主观创造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文学翻译必然会出现多个译本,其标准必然是多元的。 相似文献
10.
何佩兰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5):126-127
亲属称谓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指反映人们的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称谓。因中西文化差异大导致其亲属称谓差异大,所以翻译亲属称谓是翻译中的一个难点。要找到可让读者接受的合适且对等的亲属称谓译文,译者就不得不考虑读者的接受程度。如要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寻求合适的亲属称谓翻译方法,笔者认为下列三种方法比较可行:直译法、释译法或转换法。 相似文献
11.
苏童小说中的童年意绪作为一种意绪之流,本身就处于一种绵延不断的活动状态中,它的表征也随着情绪体验的改变而改变,可划分为代表性的三类:残酷、冷漠、温情。这三种情绪表征以截然不同的姿态在苏童小说中频繁呈现,共同构筑了一幅鲜活明亮又意味丰富的图景。 相似文献
12.
申明秀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2):91-96
诗性的本质就是真善美,就是雅。诗性的苏童为了逃离庸俗的现实世界,以小说创作来营构自己精神的"世外桃源",从童年的记忆到历史的想象,从现实到神话,为我们奉上了一道道诗性的小说大餐。 相似文献
13.
祁丽岩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3):51-54
苏童的小说注重语言的创新与实验 ,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追求意象化的语言境界 ;二、用隐含作家的提示性语言构成与读者之间的对话 ;三、对色彩词汇和意象的迷恋 ;四、标点符号的有节制的删略 ;五、颠覆情感化的语言 ,惯用冷笔。 相似文献
14.
苏童作为先锋派作家的代表之一,其创作有其独特的魅力。他善于以旧说新,善于描写女性形象,积极实践着先锋的创作理念。自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后,苏童的书籍更加畅销,其读群也不断增加。本通过透视苏童及其作品,感受并剖析其中的化底蕴。 相似文献
15.
张卫中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4):102-106
苏童在创作起步时就接受了博尔赫斯的影响;后者特有的艺术观深深植入到苏童的文学观念中,并一直支配着他对文学的理解。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苏童在1990年代初就告别先锋,转向了现实主义,但这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误识。苏童在创作上虽然有几把刷子,但是他骨子里仍然是一个具有后现代特点的作家。其1990年代以来的作品中仍然能看到博尔赫斯影响的鲜明印记。离开博尔赫斯,对苏童的理解就一定是不完整的。 相似文献
16.
17.
文学语言总是在求新求异中显示自己的个性品格,变异是研究文学语言的基点。苏童作为当代知名作家,他的语言表达方式独树一帜,通过变异的线性组合增加语言的弹性,拓展了阅读空间,在比喻的使用上,也颠覆了常规用法,此外,标点符号也是苏童表达变异的一种手段,这些语言形式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8.
韩振英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8,28(4)
当代作家苏童是以写红粉生活著称的,但他却有别于其他作家。他把文本之根深植于民族文化的历史土壤中,其女性人物远离"现代意义"的思想和生活,背负着无理性的历史文化负担。苏童以敏锐的视角,深入女性隐秘的内心,在独辟的审美想像空间里,描绘出一幅幅残缺幽暗的红粉生活图案。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童年视角和女性视角对苏童的两个小说系列进行分析。少年系列小说中,存在着对人的本性的探索和思考;女性系列小说中,作者引导我们审视的是一定文化下的女性生存意识和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20.
苏童摆脱了对创作短篇小说的一度迷恋,写作了长篇"新写实小说"《米》。《米》已经被人们做了诸多的归纳与阐释,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借一个逃亡与回归的故事母题,去写一个在城市文化中人性被扭曲的、孤独无依的人的具有悲剧意义的一生。于是逃亡与回归、人性的扭曲、生命的孤独便构成了苏童小说《米》叙述的基本元素。本文就试图通过这些跳荡在作品中的元素,来透视这些元素背后的城市的淫靡文化是如何摧毁了一个乡村青年的生命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