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直系血亲的判定要涵盖有直系血缘关系的亲属和有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父系和母系、子系和女系、自然血亲和抑制血亲等多个方面;旁系血亲的判定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具有血缘关系,二是非直系斑亲。直系血亲之间的代数是精确的。旁系血东之间的代数具有不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文章认为,“仁”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善意与温情,为和谐人际关系的建构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人不能受制于现成的存在状态,而应该不断地突破现成状态的限制,实现自我;“仁”的境界是充满快乐的境界,这种快乐能使个体不受制于名利得失,在现实中获得心灵的开阔和自由,真正达到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3.
在进入文明社会两千余年的两汉时期,血亲复仇这一氏族社会的残余风气依然相当盛行,频现于社会各个层面,时人睚眦之忿必报,甚至出现对官府进行报复的行为。这主要是氏族社会血亲复仇观念在当时社会中的发酵和国家法制薄弱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在无处伸冤的情况下,只能通过亲手杀害仇人或依靠任侠刺客的帮助以实现复仇目的。  相似文献   

4.
在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中,无论是他的乡村与都市系列小说,还是他的散文,都存在大量的血缘亲情叙事。血缘亲情为沈从文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沈从文的创作走向与抉择,体现出沈从文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守望与认同。  相似文献   

5.
“六亲”“九族”属于古代的亲族内容。“亲族”是由若干个家族以近缘关系联结而成的社会集团,即由血缘关系发展起来的血亲及其配偶和由姻缘关系发展起来的姻亲及其配偶的总和。通常人们所说的亲属、亲戚都属于这一范围。六亲是六种亲属的统称,俗语“六亲不认”的“六亲”即指此。六亲的范围古今说法  相似文献   

6.
因为至亲受到侵害而进行的血亲复仇在复仇文学作品中数量颇多。血亲复仇者渴望回归的原始欲望和渴求家园完整的世俗愿望使得其复仇行为和心理十分复杂和矛盾。本文依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试从血缘归属缺失的角度对此类复仇作一番探索性论析。  相似文献   

7.
《伍子胥变文》与唐代的血亲复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子胥变》在情节上对唐前史籍特别是《吴越春秋》多有因袭,但在复仇行为等细节上,它又大胆虚构,突破了伍子胥故事在以往流传中所形成的注重史实的模式。这些变化是与唐代血亲复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是在唐代政府对私自复仇的严厉打击以及社会主流观念倡导理性复仇的压抑下,民间浓厚的复仇意识在学上的反映,其学史意义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8.
战国时期各国都在变法,唯有泰国取得最大成功、范文澜认为新制度在秦国得以实施,“因为秦国的腐化势力比较薄弱”。范氏“腐化势力”说的内涵,应指“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势力”。具体表现为守旧的奴隶主阶层相对弱小,世卿世禄制薄弱,宗法关系淡薄,这是由于秦国的婚姻状况所致。  相似文献   

9.
亲属称谓以其独具特色的社会文化媒介向人们传递出自身蕴藏着的巨大历史信息。通过分析、比较发现:亲属称谓能够揭示出母系血亲称谓关系早于父系血亲称谓关系;亲属称谓体现了上古时期女性的崇高地位;亲属称谓能传递出上古时期的婚俗信息;亲属称谓亦能够佐证女性地位逐步下降这一过程。研究者对亲属称谓反映母权制时期女性文化信息要有一个"度"的把握,不能一味夸大其作用,但也不能盲目否定亲属称谓自身所蕴藏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0.
法定继承之范围与顺序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分析国外及我国立法的规定,对法定继承的范围及顺序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其异同点,并通过正反观点论证的方式探讨了配偶及血亲继承人的继承顺序问题,再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