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贵州威宁县的彝族“果”支系以传统编篾手艺为其文化特征区别于其他彝族支系,并由此构筑了与支系内婚互为依托的竹编行业内婚婚姻模式,该婚姻模式下狭小的婚姻圈使“果”成为彝族社会中被边缘化的群体。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中国农村,婚居地包括从夫居和从妻居两类,从夫居占绝对的主流,从妻居十分罕见,且招婿婚姻是从妻居的惟一形式。21世纪以来,J村婚居模式发生了新变化:招婿式婚姻激增;家庭策略式从妻居涌现。婚居模式的这些新变化是农村婚姻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村民对婚姻收益的理性权衡,宗族文化和性别观念的生动反映。这种变化打破了农村从夫居为主流、从妻居少见的传统格局,使得从妻居逐渐成为较为普遍的婚居模式。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绵竹市几个镇村已婚农村女性的婚姻地域状况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对绵竹市改革开放前后的乡村婚姻地域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绵竹市乡村婚姻地域演变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乡村婚姻通婚距离和范围有逐渐扩大之势;二是近半数以上已婚女性婚迁距离在5公里以内;三是从贫困地区流向富庶地区。就其演变成因分析受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同姓不婚”是佤族一项重要的婚姻制度,同姓婚禁忌是佤族婚姻文化的重要内容,但佤族社会中却仍然存在同姓婚。以沧源县班奈村佤族同姓婚禁忌为例,分析了佤族同姓婚的含义以及同姓婚禁忌的根源、班奈村同姓婚个案及其相关仪式、班奈村同姓婚引起的亲属称谓调整,班奈村存在同姓婚的根本原因,并指出班奈佤族在其婚姻文化进程中遵循了自然选择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黔江苗族婚礼仪式较为繁杂,但有着自身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当地的婚俗深刻影响着当地苗族人的生活,人们也一直按照传统的苗族婚俗行事。"摆礼"作为接亲仪式中最重要的一环,也被视为女方出嫁仪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对苗族婚俗中的"摆礼"仪式进行探析,从而折射出一定的社会观念:一方面,将布迪厄的"实践"与"资本"理论与"摆礼"仪式结合,将有助于了解资本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能够展现出当地苗族祖先崇拜、同姓不婚的民族文化传统,以此加深人们对族群文化多样性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农村青年农民工“远亲婚恋”现象是指农民工跨省、跨市两家相隔数千里的通婚方式。近年来这种婚姻模式越来越多,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婚姻的地域走向,有效地突破了农村传统婚姻模式,促进了农村地区思想文化的交流,但也对农村婚姻稳定性、家庭养老和子女教育等问题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论彝族旧婚姻伦理以及对青年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论述了凉山彝族地区等级内婚、民族内婚、家支外婚和买卖婚姻等民主改革前旧有婚姻伦理形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宣传与教育下,虽进行了婚姻改革,但等级观念、婚姻伦理观念不同程度影响着青年教育,早婚多育现象时有发生,女童接受教育机会少  相似文献   

8.
解放前甘孜州彝族实行“民族内婚,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姨表不婚,姑舅表优先婚”的包办买卖婚姻制度。解放后随着婚姻法的贯彻执行和彝族人民思想觉悟、文化水平的提高,逐步改变了旧的婚姻观念,婚姻自由,民族平等进步文明的婚姻习惯正在形成。“包办买卖婚姻,彝族不与外族通婚”等落后的婚姻制度将逐步消亡。  相似文献   

9.
汉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依然保存活力的最为古老的表意体系文字。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可以说它从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作为汉文化载体的功能。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婚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虽然随着时间的变迁,古代社会的婚姻文化和现代社会相去甚远,甚至有些古老的婚姻形式已经不为人知。但是我们通过对表意体系的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依然能够对古代婚姻形式进行探寻。文章选取了几个和中国古代婚姻联系密切的汉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可以发现远古的群婚、掠夺婚、买卖婚和氏族互婚等多种婚姻制度都在"姓""后""婚""娶""嫁""妻""姑""舅""媵""侄"等汉字中得到形象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历史教学》1994年第4期发表了张涛先生的《中国古代的婚姻形式》一文,探讨了掠夺婚(劫夺婚)、买卖婚(聘娶婚)、服役婚、收继婚(逆缘婚)、招养婚(招赘婚)、童养婚、冥婚(嫁殇婚、娶殇婚、鬼婚)、典妻婚等八种婚姻形式.由于聘娶婚是中国古代婚姻的主干,属正统的婚姻形式,本文试作补充,并对中国古代另外的八种婚姻形式(媵妾婚、献婚、选婚、罚婚、赐婚、指婚、表亲婚、交换婚)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对独龙族的婚制及变化进行研究。通过调查发现,独龙族婚姻形态具有6种:一夫一妻制、对偶婚、妻姊妹婚、家族内婚、非等辈婚、转房制以及家长多妻,并且6种形态并存,以妻姊妹婚为主。这对人类各种婚姻形态及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例证。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的婚姻是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在儒家礼制思想影响深远的古代社会里,"烝婚""报婚"是两种比较特殊的婚姻存在形式,它们的存在与古代的父权制、种族观、人口的繁衍及政治外交息息相关,是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探析"烝婚"、"报婚"这两种婚姻出现并存在的原因,以祈对古代的社会政治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巫蛊信仰在清水江流域广为盛行,这种信仰受地域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制约,严重影响该流域的婚姻结构和村落秩序。贵州省清水江流域苗族聚居地三穗ZT村的社会生活长期受"酿鬼"文化的制约,从文化场域视角解读巫蛊信仰,有助于学者更深层次了解当地的运作机制和社会结构,利于当地社会文化的和谐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4.
媵婚是西周、春秋时期存在于诸侯贵族间的一种特殊婚姻制度。它的基本内容是:一国诸侯嫁女时,要由她的有血缘关系的一个妹妹和侄女作为陪嫁,其他两个同姓诸侯也要按此要求各用三人作为陪嫁,形成所谓诸侯"一聘九女"的婚姻结构(即一夫人加八媵妾)。《春秋·左传》多有记载,《诗经》中亦有多首诗或隐或现地反映了媵婚的内容。媵婚的存在有其历史、政治和文化多重因素。媵婚是姊妹共夫和姑侄共夫的混合体,是原始伙婚残余的表现;媵婚的出现,跟周代分封制有密切关系,媵婚是政治婚姻,诸侯之间以婚姻为纽带,结成政治联盟,实现各自的利益需求;媵婚还跟诸侯"重继嗣",希冀权力永续的功利目的有关。  相似文献   

15.
在多次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核实并详细记录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山江镇古塘村龙炳兴祖孙三代通婚范围的变迁,经过调查以龙炳兴老人的家庭为中心,对其通婚范围做了全面的处理和说明。发现他们的通婚范围在当代有很大的变迁。究其原因,与外部势力的冲击和影响存在着直接的关联性。传统的通婚是以姑舅表婚为基础,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传统的婚姻已经被突破,在苗族的婚姻里现在不单单是姑舅表婚的一种形式,伴随着外部势力的冲击,通婚范围是逐渐向外扩散。  相似文献   

16.
台江县是贵州东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集中了实物个少数民族,以苗族同胞为主,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区域内苗族文化气息浓郁,古老的节日文化——苗族姊妹节、独木龙舟、舞龙嘘花;别具一格的台江苗族婚姻圈和原始自然的日常习俗,赋予了这偏僻的东南深山神秘的原始气息。台江苗族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魅力无穷,保留了我国苗族几千年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以此为视角,介绍在当今文化不断同化和退化的趋势下尚存的一朵原始文化之花,希冀通过对台江苗族文化根源的初步了解,呼吁大家共同呵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乃至世界文化的瑰宝——苗族文化。  相似文献   

17.
招赘婚是一种非礼制的婚姻形态,是一夫一妻制婚姻的一种补充形式.本文主要论述清代陕南地区招赘婚的类型、分布特点,并从自然地理因素、经济发展状况及人口构成等方面探究该地区盛行招赘婚的原因,以期加深对该地区的风俗文化诸方面有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六朝最具代表性的世族琅邪王氏婚姻状态的研究,探讨了几个在以往的研究中被忽视的问题.世族婚姻的内部特征是累世与一些固定的家族通婚,致使异辈婚、中表婚盛行,所以婚姻之家的矛盾与冲突在所难免,并且对遗传和寿命多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财婚"作为一种古代婚姻结合模式,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它的存在和发展冲淡了传统的门第观念。在我国第一部以家庭日常生活为素材的长篇世情小说《金瓶梅》中,"财婚"模式的婚姻关系被淋漓尽致地书写出来,甚至"财婚"成为资本积累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婚”字的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振顶  李歆 《学语文》2006,(2):46-46
汉语中的“婚”字的诞生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婚姻形式和汉字文化。古代汉语中,“婚”字可以总指人的“婚姻”。现代汉语“婚姻”中的“婚”和“姻”分别来源于古代“昬”字和“因”字的假借。上古汉语中“昏、因”两字分别指“昏时迎娶”和“因男而嫁”的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