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中国传统武德从体育伦理学的视角进行剖析,得出武术的体育伦理意识、体育伦理关系、体育伦理的活动。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传统武术、现代武术的优劣问题 ,武术的继承、发展与创新问题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武术的发展应把传统武术、现代武术、竞技武术融为一体 ,使武术这项优秀的文化遗产更加科学、完善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峨眉武术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认为峨眉武术的基础理论研究匮乏、专门高级武术人才欠缺、武术宣传不到位、与旅游资源结合不紧密等因素是目前峨眉武术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对策,以期为峨眉武术发展战略制订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侯俊 《中国成人教育》2012,(10):126-128
传统武术是整个中华武术发展和存在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几千年来中华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在练习武术的过程当中,人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中国传统哲学、伦理、美学的优秀文化,让人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方式。高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优秀建设者的重任,近年来越来越多高校都不约而同地引入了传统武术学习内容,希望能够通过它来促进高校的发展,本文结合个人多年实际工作经验,就传统武术与高校发展问题及其对策展开探讨,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于武术影视产业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武术影视产业来源于武术、武术影视产业推动武术发展,同时也对我国武术影视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了分析,认为当前我国武术影视产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是:产业链严重缺失、缺乏市场竞争力、融资面临诸多问题、产业政策和法制环境欠缺.由此,提出了促进我国武术影视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并对河南是否适宜发展武术影视产业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通过对武术教化功能之内涵的研究,结合学校道德教育之实际,对武术的教化功能在学校德育的环境下其内涵进行初步探索。武术作为民族体育,其不仅有与西方体育一样的锻炼功能,更由于武术与中国道德伦理价值观的紧密结合,且由于武术项具有军事性,具有搏杀这个属性,因此对于习武者道德水平的重视,作为武术文化体育的一部分,显得格外重要。此外,武术始终与宗教、军事、医学、伦理等结合在一起,没能形成独立的文化形态,尤其与伦理的结合尤为紧密,这与中国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政治结构所构造的泛道德化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因此,武术同样也具有了"准体育"这个特点,并指出,中国武术具有"先德后艺,以艺量德"天人合一,尚中贵和"遵从礼制,严格等级"积极入世,建功立业"重义轻利,诚信守诺"这些特点,并将其概括为尚德、贵和、尊礼、入世、信义。通过中西方体育的比较,指出武术在学校教育这个大的背景之下,在达到锻炼学生身体机能的目标的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的伦理道德层面施加影响,并且将其适用于学校道德教育是完全可行的。最后,对于武术的教化功能在学校德育的背景的内容进行了诠释,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峨眉武术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阐述,认为峨眉武术的基础理论研究匮乏、专门高级武术人才欠缺、武术宣传不到位、与旅游资源结合不紧密等因素是目前峨眉武术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比法、与逻辑推理等方法对传统武术文化中有利于健全人格培养的相关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归纳、分析,认为传统武术在传授武术技术的过程中较为重视以伦理型文化为主的道德人格塑造,为促进武术文化全球化发展、帮助广大习武者更快地适应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必须充分挖掘武术文化的育人功能,加强对习武者的健全人格塑造与培养。  相似文献   

9.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成为我国各级学校体育教育内容.学校武术成为我国武术发展、后继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目前由于学校武术传授的内容、形式以及武术专业教师短缺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学校武术的发展,成为学校武术发展的颈瓶.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学校武术开展的现状分析,提出学校武术发展的新思路,彻底改善学校武术教学与训练的现状,使学校武术的发展呈现出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0.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齐鲁武术文化作为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发源之一,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产业化发展是新时期齐鲁武术文化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本文通过对山东省武术文化产业发展进行探讨,以期促进省内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全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探索齐鲁武术文化发展所具有的各项优势与机遇,第二部分是探索齐鲁武术文化发展面临的各项挑战,第三部分是针对问题,提出建议,以对齐鲁武术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李如 《凯里学院学报》2013,31(1):108-111
“武”作为武侠小说的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始终伴随着港台武侠小说的发展,成为武侠小说家塑造江湖世界、吸引读者眼球的手段,而“武”的描写不是一成不变的,经历了武功、武学、武道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邱飞 《重庆师专学报》2005,4(6):102-105
今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武侠电影在这百年中无疑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近百年来老百姓最喜爱的电影类型之一,而且在国际上,也是中国最具特色、发展最为成熟、最具竞争优势的商业电影类型。本文试图探讨中国武侠电影的内在美学特征和美学思想,认清我们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这对未来武侠电影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吕昊 《海外英语》2012,(5):197-198
"功夫"与"熊猫"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符号,也是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形象大使"。《功夫熊猫》和《功夫熊猫2》中诸多中国元素的展现以及影片在全球放映的成功,让全世界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不禁让我们去思考在现今全球化背景下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会大行其道好莱坞。其中一方面是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近年来的崛起。另一方面是美国文化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字幕翻译在翻译研究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影片《功夫熊猫》中的经典字幕翻译进行分析,指出应注重体现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注意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多维度的有机结合。在翻译过程中力求做出与翻译生态环境相适应的选择,处理好源语和译语的关系,减少文化差距,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5.
2008年,成功的英汉字幕翻译为好菜坞电影《功夫熊猫》带来了可观的中国票房。文章以国语配音版《功夫熊猫》为例,以Jef 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视角。根据结构客体顺应、语境关系顺应和顺应的动态性,从语音顺应、词汇顺应、句法顺应、语体顺应和文化顺应五个方面探讨《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对其中二些译文提出了笔者的译文,共同商榷。  相似文献   

16.
<功夫熊猫>除了大量运用中国叙事元素外,在叙事策略和文化内涵上也大量运用了中国式的故事讲述方式,契合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7.
唐代之前文史作品中的侠客只有侠义行为,而没有表现出高强武功,因而他们行侠仗义时常常不能自保。而唐代小说中的侠客却有着极为高强的武功,他们既能游刃有余地行侠仗义,又能够全身而退。由此,侠客演变成了武侠,对后世武侠小说产生了重要影响。唐代小说中侠客拥有高强的武功,除了小说家有意识地虚构外,还与唐代社会尚武的风气及武术与宗教的广泛传播有关。  相似文献   

18.
陆象山完成了心学美学本体论的建构,为其心学美学工夫论确立了美学的起点.本心即美的本体的确立,直接蕴含着和内在规定了审美实践的途径与方法.象山的审美工夫论是围绕发明本心而展开的,成己(做人)工夫强调机缘体认和直觉领悟的审美体验;成物(做事)工夫表现为“知前行后”、“随事尽道”的审美实践.审美既是一种本心体验,也是一种躬行实践,又是一种境界化育,最终引向“成己成物”、圆成审美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9.
一部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在中国引起一系列褒贬不一的争论。当代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全球化趋势,必然带来本土文化向世界性文化的演变,并被跨国文化生产机制成功纳入产业化链条,面对这一挑战和机遇所表现出的不同心理,反映出当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复杂性以及对待文化开放、文化创新的敏感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